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生活污泥中锌及病原物对作物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年施用近15(干)t/ha(菜地)或10(干)t/ha(粮田)城市生活污泥未发现对作物可食部分造成Zn,Cu,Pb,Cd及Ni等重金属污染,但Zn在作物体内有一定累积。施用污泥会导致Zn在土壤耕层中明显累积,并使耕层中累积的锌有向下迁移的趋势。未经消化处理的污泥含相当数量大肠菌群及活的虫卵,但施用3个月后致死率达90%-100%。作认为,污泥最好不用于蔬菜地上,而将  相似文献   

2.
栽培植物的耐镉性与镉污染土壤的农业利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了有效实施镉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策略,采用室外微区池栽培实验,对我国南方几种主要栽培植物耐土壤Cd污染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禾谷尖作物水稻向璃9米虽然对Cd的生理受性较强,但其产品(籽实)易因Cd影响而丧失食用价值。属于污染敏感型作物,不宜在污染区种植油菜、花生和甘蔗等对Cd存留量低,对食用品质影响较小,可考虑在轻污染区种植;油菜、花生和甘蔗等对Cd的生理耐性较强,产品(种子油、蔗糖  相似文献   

3.
研究比较了5种氮肥对铅锌矿尾矿污染区土壤中Pb、Zn、Cd和Cu溶出的影响,讨论了它们对重金属溶出的机制,结合盆栽试验中水稻幼苗吸收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氮肥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有不同影响,且与氮肥的浓度有关。其中NH4HCO3,(NH4)2HPO4对Zn和Cu的溶出,NH4Cl和(NH4)2HPO4对Cd的溶出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10^-2mol/L的(NH4)2HPO4,NH4HCO3  相似文献   

4.
邵孝侯  侯文华  邢光熹 《土壤》1994,26(2):77-79
本文选用3种性质不同的不土壤,分别添加不同系列标准浓度的Cd和Zn进行恒温培养,并用连续提取法研究土壤中Cd和Zn的吸持机理。结果表明,3种土壤对Cd和Zn的等温吸附线均符合直线方程。红壤、水稻土中Cd和Zn主要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而潮土Cd和Zn有一定量的专性吸附,另有少量的Cd和Zn被土壤有机质螯合或络合,而氧化铁对Cd和Zn吸持贡献很小,但土壤中的粘土圹物亦固定一部分Cd和Zn。  相似文献   

5.
Cd Pb Cu Zn As复合污染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应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Cd、Pb,Cu,Zn,As复合污染在草甸棕壤上对水稻产量及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土壤环境标准低浓度水平下,水稻发育正常,减产幅度〈10%,但土壤Cd,Pb临界值下降,籽实中Cd,Pb,Zn吸收系数提高,Cd,Pb含量超标,低剂量对Cd超标37.5%,高剂量时超标100%,增加了对人体健康潜在危险。主要原因在于5元素间存在协同作用Pb,Cu,Zn,As的存在增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下辽河平原一组18年的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作物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Zn>Cu,且玉米收获物各元素含量远高于大豆;处理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NPK+M>NPK>M>CK;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作物籽实或秸秆产量间有显著相关性,玉米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0.99、0.94、0.92、0.87,大豆收获物中Fe、Mn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均为0.97,Zn、Cu与籽实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1.00和0.97.不同施肥处理间微量元素分配存在变异,但总体仍表现为玉米收获物中微量元素主要分配在秸秆中,而大豆籽实富集了大量的微量元素.采用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可实现农田微量元素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在农村加强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作物对Cd的吸收与根系阳离子交换容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红宁  杨居荣 《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50-153,177
在不同浓度Cd溶液中培养了11种作物幼苗,测定了各种作物根系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探讨根系CEC与Cd污染生态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作物根对Cd的吸收与根系CEC呈显著正相关,根系CEC大的豆科作物对Cd最敏感,而根系CEC小的禾本科作物耐受Cd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灰钙土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向灰钙土中加入不同量的Pb、Cd、As、Cu,对小麦玉米进行两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对作物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明显。除Pb对玉米叶绿素含量影响相关不显外,其余均对小麦、玉米危害较大,呈负相关性。Pb、Cd、As、Cu对茎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但As、Cu、Cd对根系中过氧化氢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四种元素对茎叶中的蔗糖酶亦有明显影响。并且叶绿素含量降至对照的80-90%时土壤重金属浓度与农作  相似文献   

9.
植物激素类除草剂对玉米幼苗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土壤镍,镉污染条件下,向玉米幼苗喷施植物激素类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玉米幼苗生长量,细胞膜透性以及重金属Ni,Cd在幼苗组织中含量的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Ni,Cd污染条件下,无论向幼苗喷施低浓度2,4-D促进生长或喷施高浓度的2,4-D抑制生长,都会引起幼苗细胞膜透性和NiCd在组织中的含量较单独施用Ni,Cd时增加,使生长量较单独施用Ni,Cd或喷施高浓度2,4  相似文献   

10.
磷锌施用量对苗期玉米吸收ZnCuMn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温室条件下,以石灰性褐土和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汪同P,Zn施用量对玉米苗期吸收Zn,Cu和Mn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是有平衡要求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满足作物对大量元素供给,是发挥微量营养元素作用的前提,而过量的微量元素,则有可能成为有害因子危害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磷肥杂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阐述了磷肥中有毒有害成分重金属镉(Cd)放射性元素和三氯乙烯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论述了施用磷肥对土壤和作物产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讨论了土壤、作物和肥料Cd含量标准的制定;指出一般农田短期内不存在Cd污染,但对长期大量施用磷肥的地区和特定作物施用磷肥须谨慎。在出现施肥水平下,磷肥中放射性杂质不会导致土壤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CuCdZn的陆生植物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欧共体(OECDGuideline208)方法,研究了Cu^2+,Cd^2+,Zn^2+对小麦和油菜的生理毒性,结果表明油菜比小麦敏感,但是油菜的剂量效应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比小麦的低,根据EC50值,Cu^2+的毒性〉Cd^2+的毒性〉Zn^2+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Cd,Zn,Pb单因素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通过Cd、Zn、Pb单因素处理和复合因素处理的对比性研究发现,无论是单因素或复因素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顺序均为Cd〉Zn〉Pb;在研究的4种土壤酶中,腺酶受重金属的抑制作用最为敏感;Cd、Zn、Pb复合污染与各单因素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同时,Cd、Zn、Pb复合污染对4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亦不同。其复合污染对腺酶表现出协国抑制负效应的特征;对过氧化氢表现出一定的屏蔽作用或拮抗作用;转化酶或碱性炮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和轮耕制对作物产量反应的信息对决定一个区域或地区特定生产系统的适应性是必要的。本试验旨在确定玉米单作和玉米-大豆轮作情况下,连续耕作和轮耕顺序对残茬复盖,土壤水分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在5年试验期间,对传统的连续耕作(简称CT),连续免耕(NT),或每隔一年的CT和NT轮耕效果进行了评估。试验地的土壤为:在Piedmont地区的为砂粘壤复区,其中的Rion的为细砂壤质,热带典型弱发育湿润老成土  相似文献   

15.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转CP基因的番茄,南瓜和甜瓜植株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土壤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获得了番茄、南瓜三种作物的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MV-CP)基因工程植株。比较了三种转化植株对CMV的抗病性类型。试验结果:番茄转化植株表现为免疫反应,南瓜为抗扩散反应,而甜瓜主要表现为早期抗性,即明显推迟接种植株的发病。用二个不同血清型的CMV株系接种三种作物的转化植株,同一种转化植株对不同株系的抗性反应一致。三种转化作物中表达了CMV-CP基因的植株均能  相似文献   

17.
范祎玮  信秀丽  钟新月  杨娇  朱安宁  邹洪涛 《土壤》2021,53(6):1236-1243
黄淮海地区土地复种指数高,不具备休闲条件,致使土壤养分消耗严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为改善土壤状况,本研究基于两年的玉米豆科覆盖作物(紫花苜蓿、大豆、花生)间作试验,探讨玉米豆科覆盖作物间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同时分析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玉米豆科覆盖作物间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变化,玉米紫花苜蓿间作处理和玉米花生间作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现上升趋势。所有间作处理土壤脲酶活性都高于单作玉米处理,间作花生处理和间作大豆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单作玉米处理分别增加了30.53%和18.70%;间作紫花苜蓿处理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对比单作玉米处理有显著提高。间作紫花苜蓿处理和间作大豆处理对土壤优势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有积极作用,其中间作紫花苜蓿处理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11.88%,间作大豆处理被孢霉门相对丰度增幅达45.39%,优势菌门丰度的提升有助于补充土壤氮源和碳源。玉米豆科覆盖作物间作可以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可能成为提高黄淮海平原潮土地区土壤质量、维持土壤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省1957−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研究区作物系数为基础,基于SIMETAW模型计算和分析辽宁主要粮食作物(春玉米、大豆和水稻)需水规律和降水对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以揭示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粮食作物需水的影响,探究自然降水对主要粮食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春玉米、大豆和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11.8mm、509.4mm和605.1mm,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春玉米和大豆全生长季需水与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821和0.814,即降水分别满足了82.1%和81.4%的需水量,亏缺的17.9%和18.6%仍需播前灌溉或补灌,尤其在西部地区耦合度大于0.8的保证率仅为28.2%和21.1%。水稻全生长季耦合度为0.464,耦合度大于0.4的保证率全省仅为69.1%,西部地区保证率低至36.8%。辽宁4个分区中,3种作物均在东部地区耦合度最大,中部、南部和西部次之。3种作物各生长阶段耦合度呈现生长中期最高,快速生长期次之,初期和成熟期普遍最低。春玉米和大豆生长初期需水与降水耦合度近年来显著上升,3种作物成熟期耦合度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均需注意春旱和秋旱的发生,及时补充灌溉。在目前降水条件下,辽宁省最适宜种植春玉米,尤其水资源匮乏的西部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扩大春玉米种植规模。大豆最适宜在辽宁东部和中部地区种植,水稻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种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玉米播期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间作系统中,间作作物间合理的共生期可有效提高间作系统作物对时空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间作作物播期直接影响间作作物间共生期的长短,由此导致的时空生态位分离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生产力和种间相互作用。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播期对间作作物产量、系统生产力及间作作物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本研究设置3个玉米播期处理——M1(4月24日与大豆同时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65 d)、M2(5月4日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50 d)、M3(5月14日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40 d),通过对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干物质累积的测定,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下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作物产量、系统生产力、共生期内种间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3个播期处理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但随播期延迟,LER变小,M1处理LER最大,达1.37。玉米播期变化对间作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随玉米播期延迟,间作玉米产量下降,间作系统生产力随之下降。玉米播期对间作大豆产量构成无显著影响;随玉米播期延迟,间作玉米的百粒重随之减小,M3的百粒重(26.1 g)仅为M1(36.6 g)的71%。玉米播期延迟抑制了大豆玉米共生后期玉米资源竞争力的恢复,在大豆和玉米共生前期,大豆的资源竞争力强于玉米,而共生后期(9月至收获),玉米的资源竞争力显著提升;M3处理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ggressivity,A_(sm))始终高于M1和M2,玉米相对拥挤指数随播期延迟而降低,表现为M1M2M3,而竞争比率为M3M2M1。因此,就本研究而言,甘肃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4月24日大豆和玉米同时播种是此系统间作作物的适宜播期,两作物同时播种可有效稳定间作作物产量及系统生产力,间作玉米播种延迟会导致间作系统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我国不同地区90个大样本9种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偿同地区大豆元素含量有差异,某些元素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黄淮海地区大豆Ca含量高,Zn和P含量由北向南递增,B含量北方高于南方。9种元素含量依次为K〉P〉Ca〉Mg〉Fe〉Zn〉Mn〉B〉Cu。大豆中Zn与P、Fe、Mg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K、Ca、B呈极显著负相关;Mg与Mn呈显著正相关;B与C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Zn、P呈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