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鱼波豆虫病的一种特殊病例及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波豆虫病的病原体是飘游鱼波百虫,其大小只有5.5~11.5×3.1~8.6微米,必须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才能看到。虫体(附图)腹面观呈梨形、卵形或近圆形,侧面观略似汤匙,有一条鞭毛沟,两根鞭毛和一个  相似文献   

2.
大菱鲆寄生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体]漂游鱼波豆虫。虫体卵圆形,长4~12微米;体侧有一鞭毛沟,2根鞭毛通过沟伸出体外,体内有一胞核和伸缩泡。  相似文献   

3.
1特征 三毛金藻属金藻门、鞭毛金藻目,又称土栖藻。其形态特征:外观为椭圆形、卵圆形、球形;顶生3根鞭毛,其中中间1根短鞭毛仅为长鞭毛的1/4左右长;左右2根长鞭毛几乎等长,略长于体长;体内有2片黄绿色色素体,在色素体的周围或藻体后端,常有数量不定的白糖体颗粒;近鞭毛基部有1个伸缩泡。运动时,多呈螺旋式向前运动。  相似文献   

4.
欧鳗斜管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辉 《淡水渔业》2001,31(4):44-44
今年 ,我省几家养鳗场新投放的欧鳗苗种 ,先后遭受斜管虫的侵袭。由于斜管虫寄生于欧鳗体上 ,未曾报道过 ,养殖户对该寄生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不甚了解 ,造成很大损失。在此将斜管虫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属纤毛纲 ,全毛目管口科。虫体侧面观为背面隆起 ,腹面平坦 ;腹面观呈卵形 ,左右两边不对称 ,活体在后端往往稍凹入。腹面两边各有几条长短不一的纤毛线 ,腹面前中部有一个喇叭状的口管。大核近园形。虫体大小 4 0× 2 5~ 6 0×4 7μm。虫体的传播靠直接接触或胞囊。2 危害及症状主要危害欧鳗的白苗。…  相似文献   

5.
张振华 《科学养鱼》2002,(11):42-42
大黄鱼鱼种培育阶段(体长2.5~10厘米),在海区水温25~27℃、水流不畅、培育密度大的情况下极易寄生瓣体虫,亦称瓣体虫病。当鱼种被该虫大量寄生后便引起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这两年笔者对该病进行了多次研究,得到了有效的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一、病原石斑瓣体虫(Petalosomaepinephelis)是原生动物中纤毛纲的一种,为腹面平坦的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3~81)微米×(29~55)微米。腹面有一圆形胞口和漏斗状口管,有一椭圆形大核和一圆球形小核,大核之后有一花朵状折光瓣体。腹面左右侧各有12~14条纤毛线…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病害以寄生虫病居多,时常并发细菌感染,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本文主要报道海水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受体外寄生虫侵害发病,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瓣体虫病,及时用锰酸钾等杀虫药处理,同时内服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病原与疫情: 瓣体虫病的病原为石斑瓣体虫(Petalosomaepinephelis),属于纤毛门、动片纲、腹口亚纲、管咽目、齿管科。虫体侧面观,背部隆起,腹部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虫体为椭圆形或卵形,幼小的个体则近圆形。固定标本长约45—SO卜m,…  相似文献   

7.
虹鳟鱼病     
<正> 三、寄生虫病 1、口丝虫病病原体为口丝虫Ichthyobdo necator,属鞭毛虫纲,游动时呈豆形或椭园形,两根鞭毛,固着时近梨形。长5~20μm(平均约10μm),宽2.5~10μm(平均约4μm),鞭毛长9~18μm。是一种专性外寄生虫,寄生鱼体表面。分裂方式繁殖。离开鱼体成球形,0.5—1小时死亡。接触鱼体便寄生其上,尤其高密度养殖,这一寄生过程完成的很快。口丝虫经常引起大量死亡,尤其是网箱  相似文献   

8.
鉴别特征 中华鲟体形呈长筒形,前粗后渐细,腹部较平,横截面呈五角形。头大平扁,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侧面为犁形。口大横裂,下位,能自由伸缩,吻腹面有2对须,横行排列,位于吻端至口间。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位于眼前缘有2对外鼻孔。皮肤光滑或粗糙,背骨板1行,10-16枚,一般12-24枚,众数13枚,左右侧骨板各1行,26-42枚,一般31—37枚,众数11枚,背鳍位于体之后部,臀鳍与背鳍略相对峙,尾鳍歪形,上叶大于下叶。身体在侧骨板以上为灰色或青灰色,侧骨板以下由浅  相似文献   

9.
1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1.1 形态特征 体长大,扁平,略成纺锤形。成体体长一般6~13厘米,宽可达1.3~2厘米,大的体宽可达3.5厘米。背面通常为暗绿色,具5条由黄色和黑色两种斑纹相间形成的纵纹。侧面下端各有一条黄色纵带。腹部淡黄色,杂有许多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体17节,体环数 107,第VII的背面可见4环,腹面仅有3环;体中部完全体节有5环。生殖带明显,位于第24~42环,占15环。雄生殖孔在33/34环沟上,雌生殖孔在38/39环沟上。前吸盘小,口内有颚,颚上有两行钝齿板。1.2 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0.
红毛菜单孢子的放散及其利用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毛菜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有性生殖,其丝状体阶段可以通过室内人工培育,有计划地为发展红毛菜养殖提供优质苗种;二是无性繁殖,由藻体的营养细胞产生的单孢子萌发成新藻体。单孢子的形态构造与果孢子类同,直径一般22—25微米,少数12-15微米,最大可达28微米。刚放散出来的单孢子没有鞭毛,随海水流动,遇上适宜的基质就附着萌发成红毛菜幼体。这些藻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又会放散单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