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水稻BADH2的RNAi载体导入多个水稻品种幼胚、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试验表明,不同外植体来源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转化,并且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转化效果受基因型的影响。在农杆菌转化过程中,潮霉素和除草剂都是较好的筛选剂,前者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分化成苗所需时间较短;但后者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形成的苗更健壮。T0代PCR检测表明,通过转化确已获得一定数量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2.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和抗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 ,研究了影响转化和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的因素。结果表明 ,基因型和培养基构成是影响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的最关键因素 ,在本试验所采用的 8个基因型中 ,中棉所 1 3中 940 9(中棉所3 5)和中棉所 1 9较易诱导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而珂字 2 0 1、中棉所 2 7等则较难 ;用于棉花遗传转化的感染时间以 7~ 1 0 min为宜 ,共培养时间以48h为宜 ;下胚轴比子叶易诱导获得抗性愈伤组织。在诱导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 ,加入高浓度的卡那霉素是获得转化细胞的关键 ;用液体培养比用固体培养易筛选获得抗性转化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3.
摘要∶南丰蜜橘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柑橘品种,其果实皮薄而肉甜,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前南丰蜜橘的品质发生劣变,影响了其商品价值。为采用基因工程育种以改善南丰蜜橘品质,通过诱导其愈伤组织并以其为试材进行了转基因研究。南丰蜜橘自种子实生苗下胚轴处长产生出愈伤组织,挑选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增殖后,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开花相关基因AP1的转化。结果获得22团抗性愈伤组织,平均产出率为7.3团/皿,表明该品种有较高的转化率。抗性愈伤组织经PCR分析、Southern blot检测证实为转化子。本研究结果表明南丰蜜橘胚性愈伤组织是基因工程改良的良好受体,可用于其它基因的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潮霉素抗性基因为选择标记,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花魔芋(Amorphophalluskonjac)的遗传转化体系。同时探讨了魔芋愈伤组织的培养基、筛选剂和筛选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通过筛选时间不同的两个转化试验,分别从300个花魔芋愈伤组织中得到了16个和18个具有潮霉素抗性的愈伤组织,其抗性愈伤率为5.33%和6.00%。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在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其分化效率分别为31.2%和22.2%。移栽后,分别得到了39株和36株成活植株。PCR检测表明分别有26株和21株再生花魔芋出现了800bp的特异性扩增带型,其阳性率分别为66.7%和58.3%。随机挑取20个PCR阳性植株的DNA进行斑点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花魔芋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粳稻遗传转化体系,筛选抗性愈伤组织,提高转化植株再生能力,选用羧苄青霉素钠(carbenicillin sodium,Car)、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Cef)两种抑菌剂和一种标记选择剂潮霉素B(cygromycinB,HyB),分别设4个抗生素浓度处理侵染转化共培养后的粳稻盐稻8号成熟胚愈伤组织。结果表明:Car的抑菌作用强于Cef,Car浓度为500mg/L时抑菌率达到100.0%,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达到42.2%;选择剂HyB浓度为30mg/L可获得86.1%较高质量的抗性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达到39.5%。结论在以盐稻8号为受体材料的粳稻遗传转化体系中,抗生素的最佳搭配是500mg/L Car+30mg/L HyB。  相似文献   

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2949-2955
高粱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的重要作物之一,虽然高粱基因组已经完成了测序,但是针对高粱测序品种BTx623,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缺乏,阻碍了高粱遗传育种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发展。本研究以高粱基因组测序品种BTx623幼胚为外植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抗草铵膦的Bar基因为筛选标记进行高粱遗传转化。通过筛选愈伤组织对不同浓度草铵膦的适应性,确定了高粱品种BTx623遗传转化中合适的草铵膦浓度为2.5 mg/L。以BTx623幼胚为外植体转化材料,通过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获得抗性愈伤组织。通过在分化培养中添加浓度为0.006 7 mg/L的ZNC,建立了高粱品种BTx623的植株再生体系,获得了再生植株。因此,本研究成功获得了抗性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建立了高粱品种BTx623遗传转化及再生体系,这对高粱功能基因组研究和遗传育种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抗除草剂Bar基因稳定转化谷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谷子遗传转化效率一直是制约谷子功能基因研究及转基因育种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冀谷11谷子幼穗为外植体, 选取0.5~1.0 cm的幼穗, 切成0.5 cm左右的小段, 置改良后的MS培养基上诱导15~20 d形成胚性愈伤组织3120块。愈伤组织侵染转化前用侵染液悬浮浸泡, 并经45°C热激预处理3 min, 可以有效提高26.1%的瞬时遗传转化效率。将转化后的愈伤组织经草丁膦(PPT)筛选后获得513块抗性愈伤组织, 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为16.4%。抗性愈伤组织经分化、壮苗培养后获得7株抗性植株, 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得到6株T0代转基因阳性株, 对T3代转化植株叶片进行PPT抗性分析, 并结合Bar蛋白抗体试纸条鉴定, 表明Bar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谷子基因组中。本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谷子优良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 对提高谷子转基因育种效率和谷子模式研究系统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东北春玉米自交系7922、340、78599、921及美国杂交种H99等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Bt(CryIA.)基因,研究菌液预处理、愈伤组织状态、侵染培养基、侵染时间及共培养条件等因素对转化频率的影响。根据转化愈伤组织的除草剂(Basta)抗性筛选结果评估转化率,表明继代培养3 ̄5d的愈伤组织适于转化,其中以继代5d的7922愈伤组织转化率最高,为46.6%;不同基因型对农杆菌转化率存在差异,H99的抗性愈伤组织率为34.57%,7922为26.27%、340为21.36%、78599和921抗性愈伤组织率仅为8.02%和6.78%。基因型间差异显著;浸染培养基中加入(AS100 ̄200mg/L)抗性愈伤转化率明显提高;菌液浓度OD6000.5 ̄0.6、侵染时间5 ̄10min、共培养时间3d最佳。  相似文献   

9.
Bar基因是转基因商品化作物中应用最多的目标基因,也是水稻遗传转化中应用较多的选择标记基因,因此,建立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通用和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非常必要。本研究中,以籼型水稻明恢63为受体,Bar基因作选择标记,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Bar基因转入其中,获得了一批转化子,初步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随后,以此体系为基础,将装有不同基因的两个载体pBar-1C^*和pBar-1Ab进行了转化,分别从5400块和4800块愈伤组织中获得156个和115个抗性愈伤,其抗性愈伤率分别为2.8%和2.4%,分化率分别为80.7%和87.8%,由此说明,此转化体系相对稳定,且分化率高、抗性愈伤率也较高,可用于同类选择标记的遗传转化,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步伐。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含有不同2,4-D浓度的6种培养基用于玉米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对影响转化效率的侵染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转化后所得的抗性愈伤组织数目及其分化率的评估结果表明,选用N6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mg/L 2,4-D时,胚性愈伤组织继代长势较好,且在真空渗透的情况下,侵染5min,抗性愈伤组织数最多。经初步的PCR鉴定,利用优化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得到了转基因玉米植株。  相似文献   

11.
为了拓宽黑胫病抗性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背景以及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品种的抗病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筛选获得的25对SSR引物对35份抗黑胫病地方烟草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25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5个多态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5份地方烟草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布范围为0.57~0.87;(2)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7时,可以将35份抗黑胫病地方烟草品种分成两个类群,A类包括20份烤烟品种,B类包括15份晒烟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0.62烤烟分为2个类群,晒烟分为3分类群;(3)在抗黑胫病地方烟草品种中观测等位基因数的平均值为3.3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的平均值为2.651;观测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395;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59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558,平均Shannon’s指数(I)为1.020。不同地方的抗黑胫病烟草品种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品种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品种的地理来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Anther Culture Response in Perennial Ryegrass (Lolium perenne 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diploid clones from 7 varieties, and 10 tetraploid clones from 3 varieties of Lolium perenne were tested in replicated anther culture experiments. Embryos or calluses, were obtained from all clones, and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all clones except one. The total yield of plants (albino and green plants) ranged from 0 to 61 plants per 100 cultured anthers among genotypes, and there was a general tendency for tetraploic genotypes to be more responsive. Viable green plants were obtained from 5 diploid and 7 tetraploid clones representing 2 and 3 varieties, respectively. Their origin from reduced pollen was confirmed by a haploid chromosome number in some regenerants and by homozygosity for isozyme loci in spontaneously chromosome doubled plants produced from heterozygous diploid donor plants. A large number of the plants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in the soil. For most donor genotypes, green plants were rare exceptions, but two diploic clones consistently produced 2.3 and 3.8 green plants per 100 cultured anthers, respectively. Estimates of variance components from replicates with greenhouse and field-grown donor plants showed that genotypes accounted for about 73 per cent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yield of embryos/calluses, while only 14—15 per cent of the total variation was due to replicates. Hence at present,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die selection of high-response genotypes in material of high agronomic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稻区试品种(组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学辉  谢海呈  袁洁 《种子》2003,(3):26-27
1996—1998、1999—2002年分别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及穗期注射接种两种鉴定方法对264份水稻区试新品种(组合)进行了抗稻瘟病性人工接种鉴定,共鉴定出抗性材料74份,其中表现高抗的材料9份,表现抗的材料30份,表现中抗的材料34份,分别占总鉴定品种数的3.41%、11.36%和12.88%。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在较高温度环境中,以水稻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是否能够提高水稻再生效率,本试验以"超2-10"和"中花11"两种粳型水稻为材料,设置了26℃和36℃温度环境,对两种水稻成熟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并完成整个再生过程.结果表明,36℃温度环境不会影响"超2-10"和"中花11"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尽管两种水稻在36℃环境生长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中重量增幅低于26℃的愈伤组织,而且36℃环境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率也低于26℃的愈伤组织,但是,36℃诱导和继代培养的"超2-10"和"中花11"两种水稻愈伤组织再生率都高于26℃环境培养的愈伤组织,两种水稻的再生率分别提高105.15%和57.28%.  相似文献   

15.
对52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24份四川推广品种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甘蓝型油菜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休眠期差异达显著水平,抗收获前发芽资源数量少;地方种与推广品种间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幅及分布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四川甘蓝型油菜推广品种发芽指数的分布较地方种更集中于低和高的范围内;根据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推广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地方种聚为四类,比推广品种多一种类型: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鉴定筛选的四川甘蓝型油菜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及其休眠特性,将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当地品种库尔勒香梨果实为对照,从果实感官品质、硬度、好果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方面研究从内地引进新疆的15个优良梨品种果实的贮藏性。结果表明,在温度-1.5~-0.5℃、湿度90%~95%条件下,黄冠等9个品种的梨果实不宜较长时间贮藏;玉露香等6个品种较耐贮藏,可贮藏8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亚麻种质对派斯莫病的抗性差异,采用菌土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各种质的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对20个亚麻品种(系)进行派斯莫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根据病情指数将20个亚麻品种(系)的派斯莫抗性分为抗病、中感、感病和高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但整体抗性较差,无免疫品种(系);有7个抗病品系,分别为H2012-1、ZY03001-2-4、Y0310-7-3、ZY03119-2-12、ZY06175-10-15、01059-1-6-2、9804-38,占供试种质总数的35%;中感、感病和高感品种(系)分别为9、2、2份,共占供试种质总数的65%,因此,H2012-1、ZY03001-2-4等7个抗性较强的品系可作为亚麻抗派斯莫病育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甜菜褐斑病病防治问题,2009—2016年,对黑龙江省10个地区166个甜菜品种,采取田间调查发病率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将地区分为轻病区、中病区和重病区3类;将品种的抗性水平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高感6个级别: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DI)≤15的地区为轻病区,15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甜菜立枯病病区和品种抗病性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甜菜立枯病防治问题,2009—2016年,对黑龙江省11个地区157个甜菜品种,采取田间调查发病率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将地区分为轻病区、中病区和重病区3类;将品种的抗性水平分为抗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感病6个级别:甜菜立枯病发病率≤5%的地区为轻病区,5%<发病率≤15%的地区为中病区,发病率大于15%的地区为重病区。抗病品种发病率≤3%,3%<高抗品种发病率≤10%,10%<中抗品种发病率≤17%,17%<中感品种发病率≤24%,24%<高感品种发病率≤31%,感病品种发病率大于31%。依此标准划分出抗病品种24个,高抗品种61个,中抗品种49个,中感品种13个,高感品种3个,感病品种7个。依安、望奎、佳木斯、拜泉、宁安为轻病区,轻病区宜用中感、中抗、高抗、抗病品种;海伦、泰康为重病区,重病区宜用高抗和抗病品种;红兴隆、讷河、九三、呼兰为中病区,中病区宜用中抗、高抗和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引进的162个品种的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苗期接种鉴定,筛选出抗病型品种37个,中抗型21个,中感型60个,感病型44个.抗锈型品种中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且多属于矮生类型,其中少数矮生品种可直接用于生产,其余品种虽园艺性状不佳、但仍可作为蔓生菜豆育种的抗源亲本.抗病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抗锈性受一对基因控制且为显性.F_2代抗与感分离,经x~2测定完全符合3:1比例.本文对抗锈育种目标、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及用纯系小种作基因分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