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鹅类新城疫(暂定名)免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鸡新城疫Ⅰ系,Ⅳ系苗和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对鹅进行免疫,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并攻毒。结果用5头份新城疫Ⅰ系苗,鹅群免疫后128天H1抗体水平在3log2以上,2头份的新城疫Ⅰ系苗免疫组抗体水平在3log2以上的仅为56天,用2头份鸡新城疫Ⅳ系苗免疫HI抗体则在21天后降至3log2以下,5头份鸡新城疫Ⅰ系苗免疫后鹅群在98天攻毒时受到保护,鹅副粘病毒灭活菌也有同样效果,2头份新城疫Ⅰ系苗、Ⅳ系苗组均得不到很好保护。建议以5头份新城疫Ⅰ系苗预防本病为好。  相似文献   

2.
鹅源新城疫是近几年来流行于鹅群中的具有高度病死率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本试验采用分离纯化后的两株鹅源新城疫病毒株制作成油乳剂灭活疫苗,用17日龄的五龙鹅进行免疫保护试验,同时使用市售NDV油乳剂灭活苗和LaSota疫苗株做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鹅源NDV油乳剂灭活苗对鹅群的保护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3.
(一)正确使用疫苗目前鹅副粘病毒病没有活苗可供使用,仅有灭活苗.鹅副粘病毒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F基因Ⅶ型毒株,它不同于新城疫常用的弱毒苗和中等毒力疫苗的毒株,因基因型不同,而用上述新城疫疫苗株制备的灭活苗进行免疫不能防制该病的发生.应选用经过基因型鉴定的毒株制备灭活苗,才能确保有效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根据B.Lomniczi等建立的基因分型方法,鹅源副黏病毒在基因分型上归属于鸡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副黏病毒[1].国内自1997年发现该病以来,已在许多地区的鹅群中暴发流行,对养鹅业危害极大.笔者对合肥郊县鹅群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死因进行了确诊.……  相似文献   

5.
(一)鸽Ⅰ型副黏病毒病 该病病原为鸽Ⅰ型副黏病毒,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鸡新城疫很相似,故浴称鸽新城疫,是危害养鸽业主要的疾病之一。各龄期鸽子均有易感性,以乳鸽敏感性最高,主要是水样下痢和神经症状,剖检以颈部皮下、消化道、腺胃乳头和脑部充血、出血为特征。预防:每6个月颈部皮下注时1次鸽Ⅰ型副黏病毒灭活疫苗。如无肉鸽专用疫苗,可用鸡新城疫油孔剂灭活苗代替。  相似文献   

6.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暴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7.
用分离的鹅新城疫病毒KM2007株尿囊液制成油乳剂灭活苗,和NDV油乳剂灭活苗分别接种10日龄未免疫雏鸡和未免疫雏鹅,并设非免疫对照组。免疫后21 d,试验组和对照组每只鸡和鹅分别注射0.1 mL鹅新城疫病毒KM2007株尿囊液10-1稀释液,结果对照组鹅和鸡分别出现典型的鹅新城疫和鸡新城疫的症状和病理变化,而试验组鹅和鸡全部健活。结果表明,鹅新城疫病毒KM2007株油乳剂灭活苗及NDV油乳剂灭活苗均可保护鹅和鸡免受鹅新城疫病毒野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的鹅都具有易感性,主要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为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鹅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养鹅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建业 《中国家禽》2006,28(5):44-47
近几年来,几种新出现的鹅的疫病,严重威胁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中鹅副黏病毒病,继1997年报道发生以来,已成为困扰我国养鹅业的一个重要疫病。本文现对这一疾病发生的历史做一回顾。1鹅副黏病毒病发生的历史1997年7月开始,在江苏扬州附近的郊县养殖户鹅群中  相似文献   

10.
鹅副枯病毒病(GPM)是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本病最早于1997年2月由扬州大学王永坤和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在国内首次发现。王永坤等首先用SPF鸡胚分别从不同患病鹅群中分离出GP—MV/YG97、GPMV/JG97等多株病毒,并经病毒形态r、结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等研究,证明本病毒为禽副粘病毒Ⅰ型。此病发病率为40%-100%,病死率为30%~100%。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染,但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其中15日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随鹅群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下降,部分病鹅可逐渐康复。种鹅感染发病后,除死亡外,产蛋量下降,受精率也很低。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目前,本病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鹅副黏病毒病在养鹅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渐趋严重,已给养鹅业造成严重影响.该病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鹅流感十分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引起误诊.根据我们多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所掌握的经验,对鹅副黏病毒病与鹅流感的鉴别诊断作了整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13.
鹅副黏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主要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进行了介绍,并以皖西白鹅为例,对其进行了药敏试验,得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该病的发生和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防制小鹅瘟和鹅副黏病毒病对雏鹅的危害,分别选用免疫原性良好的小鹅瘟JLDA株和鹅副黏病毒JLSY株制作抗原液,应用PALL浓缩技术进行浓缩,保证灭活病毒抗原含量足,比例均衡。选取10号白油佐剂,按油相与水相比1∶1配制成复相制备二联灭活苗,黏稠度低。结果显示,对鹅的免疫效力不低于相应单苗,两种病毒之间没有交互抑制作用,且二联灭活苗安全性能好,疫苗吸收良好。种、雏鹅产生抗体快,免疫种、雏鹅,具有产生免疫力早,保护期长等特点,于2~8 ℃至少保存12个月。  相似文献   

15.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一种由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流行于鸽群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它以肠炎、严重腹泻和神经症状为特征。1986年前后,在我国鸽群中发现了该病。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Ⅰ)是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变异株,它不同于典型的NDV,它与NDV是两个不同宿主的适应株。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的流行,已经给  相似文献   

16.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传播的新型急性传染病,该病与鸡感染新城疫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019年1月从甘肃某鹅场病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将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鸡胚,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最后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以用标准的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活性,可能导致未接种新城疫免疫鸡胚的100%死亡。动物试验证明该病毒对鸡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鹅副粘病毒病是20世纪末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鹅的烈性传染病。目前,本病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本文着重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防制等方面对我国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鹅传染病.Ⅰ型副黏病毒不但侵害鹅, 鸡、鸽等禽类也可受此病毒的侵害,副黏病毒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市的鹅副黏病毒病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本组王永坤等首先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27.7%和18.2%。为了控制该病的流行传播,本课题组在研究该病的病原特性和防制方法的基础上,尽快研制了油乳灭活疫苗。从该疫苗的免疫结果观察,疫苗在免疫后第七天即可产生抗体(平均为2^3.9),15天达到2^6.7,30天可达到2^8.8;从免疫保护试验看,免疫后15天,用强毒攻击,免疫组全部保护,而对照组5只鹅全部发病,3只死亡。从区域性中试调查结果来看,该苗安全、有效,能较好地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