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前,鹅副黏病毒病在养鹅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渐趋严重,经象山县家禽疫病大排查结果发现,鹅副黏病毒病在鹅总发病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已给养鹅造成严重的影响。鹅副黏病毒病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鹅流行性感冒(简称鹅流感)十分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引起误诊。根据我们多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所掌握的经验,对鹅副黏病毒病与鹅流感的鉴别诊断作了整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主要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进行了介绍,并以皖西白鹅为例,对其进行了药敏试验,得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该病的发生和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鹅副黏病毒病在养鹅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渐趋严重,已给养鹅业造成严重影响.该病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鹅流感十分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引起误诊.根据我们多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所掌握的经验,对鹅副黏病毒病与鹅流感的鉴别诊断作了整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些年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市场调查和门诊统计发现,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病原及流行病学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为鹅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  相似文献   

5.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于感染Ⅰ型副黏病毒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通常在春夏或者冬春交替的阴雨潮湿或者寒冷季节发生。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发病,且日龄越小的鹅具有越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病率一般为40%~100%不等,病死率在30%~100%不等。另外,副黏病毒也能够侵害鸡、鸽等禽类,严重损害养禽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控措施,为广大养鹅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是养鹅业中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某养鹅场,饲养的40日龄雏鹅发病,经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鹅副黏病毒病。应用中药长效炎康(0.4%蟾酥)注射液治疗5天康复,治愈率达91.62%。说明中药长效炎康注射液能有效的治疗鹅副黏病毒病。  相似文献   

9.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常造成大批鹅感染、发病并死亡,尤其是雏鹅病死率可达95%以上。过去我国的养鹅区极  相似文献   

10.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主要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下痢、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症状。剖检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现灰白色坏死灶。消化管黏膜有坏死、溃疡和结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给我国的养鹅业造  相似文献   

11.
一起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讷河市二里畜牧场赵某养鹅场及附近的养鹅场,在2006年11月初相继发生类似鸡新城疫的临床和病理变化特征的鹅的疫病。经诊断是鹅副黏病毒病,采取治鹅副黏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后,控制和扑灭了疫情,鹅群恢复了健康。  相似文献   

1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于感染禽副黏病毒Ⅰ型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病程持续时间短。各个日龄的鹅都能够感染发病,病毒主要是损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病鹅主要症状是腹泻,呼吸困难,并伴有神经症状,剖检发现肠道黏膜有溃疡、坏死、出血以及结痂等病变。只要鹅出要发病就会表现出比较典型的症状,造成较大危害,影响养鹅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  相似文献   

13.
钱晨  顾艳  陈清 《中国家禽》2012,34(18):53+55
鹅副黏病毒病自1997年流行以来,在短短的几年内,已传播到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不但南方和中部多个省、市有此病的发生,东北和西北许多鹅群也暴发流行,该病已成为养鹅业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由于鹅副黏病毒和鸡新疫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被认为是鹅的新城疫,部分地区养殖户采用鸡新城疫Ⅰ系活苗和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效果不太理想,用新城疫Ⅰ系活苗免疫鹅群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亡.本研究在成功研制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YG97株)的基础上,进行了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YG97株)与新城疫灭活苗(La Sota株)免疫保护效果的交叉比较试验,旨在为临床上该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鹅副黏病毒病是20世纪90年代末新出现的一种鹅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黑龙江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全省已有近三十个养鹅场发生鹅副黏病毒病,而且呈逐渐流行趋势.2006年5月份,哈尔滨市某养鹅场从外省购进苗鹅5000只,15日龄起,小鹅陆续发生死亡,到23日龄时死亡300多只,用0.01%氟哌酸拌料喂饲、青霉素、链霉素肌注,均无效.经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疫站检验,确诊为鹅副黏病毒病.  相似文献   

15.
在鹅业养殖当中,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在临床症状当中,主要表现为腹泻、溃疡、呼吸困难等.这几年在养殖鹅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扩大了养殖规模和增多了养殖的数量,鹅副黏病毒病也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且不断扩大了感染宿主的范围,当前有报道显示丹顶鹤、鸽子等受到该病毒的感染.鹅副黏病毒病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死亡率较高,该病一旦流行就会对鹅业养殖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近年鹅副黏病毒病逐渐成为规模化养鹅的制约难题,尤其是对低龄雏鹅造成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具有极高病死率.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及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一套成功的诊治及综合防控方案,希望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制约鹅副黏病毒病难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鹅副黏病毒病进行了介绍,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I)引起的不同日龄鹅均可感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病理为主要特征,常可引起大批鹅死亡,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 病原特征鹅副黏病毒(GPMV)于1956年首次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被定性为禽副黏病毒I型(APMV-I)。鹅副黏病毒和鸡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  相似文献   

19.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20.
鹅副黏病毒病(goose paramyxovirosis,GPMVS)和小鹅瘟(或称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 parvovirus infection,GP)分别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1)和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鹅的两大烈性传染病,是现代集约化养鹅业的主要疫病。GPMVS和GP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比较相似,在临床病例上,既有单一的GPMV或GPV感染,也有GPMV与GPV二重感染。常规的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难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