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保康紫斑’牡丹生长适应性及结籽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保康紫斑’牡丹为材料,对湖北省不同地区引种栽培的‘保康紫斑’牡丹的生长指标、花性状指标及果荚大小、种子百粒质量、种子含油率等结籽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保康紫斑’牡丹在不同地区引种种植都能生长,但若以发展油用牡丹为目的进行人工栽培,最好选择中高海拔地区(1200 ~2600 m)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古树名木主要树种资源进行评价,构建古树名木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综合价值进行评价,为江西省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古树名木资源社会价值(0.4966)>景观价值(0.2876)>生态价值(0.1396)>经济价值(0.0762),其中,科研科普指标权重最高,而林产价值权重最低.江西省古树名木资源在宜春分布最多,在南昌、萍乡、鹰潭、景德镇的分布数量最少,且Ⅰ级和Ⅱ级古树名木在江西省内各城市均占有数量优势.综上所述,江西省内古树名木资源总体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国特有的野生牡丹一直被国内外视为珍贵的种质资源。野生矮牡丹被认为是现代栽培牡丹品种重要的祖先种之一,开展矮牡丹在内的芍药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cp DNA)特征分析对阐明牡丹系统进化、培育和改良栽培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方法】在矮牡丹叶绿体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从NCBI数据库下载凤丹牡丹、大花黄牡丹、滇牡丹、川赤芍和草芍药的cp DNA数据,利用Geneious 8. 0、EMBOSS 6. 4. 0等软件,对芍药属6个种的cp DN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矮牡丹cp DNA序列共152 628 bp,共有112个基因,使用25 988个密码子,编码蛋白78个;有19个基因(包括4个rRNA、7个tRNA、8个蛋白编码基因)在IR(反向重复)区重复。共搜索到143个SSR位点,单核苷酸重复基序位点最多,为116个(占81. 12%),没有六核苷酸重复基序。尽管芍药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保守,但不同种间IR和LSC(大单拷贝区)的边界位置仍有一定变化,凤丹牡丹LSC/IR的rpl2基因有718 bp延伸至LSC区域,而其他种的rpl2基因均完整地位于IR区。【结论】从基因组大小和基因内容来看,芍药属cp DNA高度保守;草芍药与滇牡丹cp DNA最大,为152 698 bp;凤丹牡丹cp DNA最小,为152 153bp。矮牡丹cp DNA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SSRs位点的碱基组成也偏好使用A/T碱基,143个SSRs位点中,A/T组成的位点有134个;矮牡丹cp DNA SSRs分布具有不均匀性,14个SSR位点位于IR区段,103个位于LSC区段,26个位于SSC区段。IR边界分析显示,芍药属LSC/IRb的边界变化是IR区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芍药属植物的系统进化与栽培起源等研究提供支持,对芍药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凤丹’牡丹不同发育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和分配规律,探讨源-库关系,可为解析其产量构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油用牡丹的栽培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取破坏性取样策略,研究‘凤丹’牡丹年周期中,4、6、8龄(4年生、6年生、8年生)植株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中C、N、P元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1)各器官中C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似,且C含量随株龄增大而增高;根和茎中N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相似,都随株龄增大而上升,不同株龄植株的叶片的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在花期最高; P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在各器官及不同株龄之间存在差异。2)年周期中各器官的C∶N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株龄效应明显; C∶P在各器官中变化趋势不一,根和茎的C∶P表现为6年生 8年生 4年生,不同株龄叶片的C∶P仅在花期不同(4年生6年生8年生),繁殖器官的C∶P表现为4年生6年生8年生;年周期中,‘凤丹’N∶P逐渐下降,各器官的N∶P均表现为6年生4年生8年生,N∶P变化范围为2. 71~7. 62。3)在休眠期和落叶期,各元素基本上都平均分配到根和茎中,在花期和果熟期,C元素均匀分配到各器官,而N、P元素则较多分配到叶和繁殖器官,株龄对各元素分配动态的影响不一致。4)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明显。以可溶性糖含量表征的源、库强度及源/库比的分析结果显示,初始(休眠期)源结构为根和茎,之后(花果期)的源结构是叶片,库结构则包括花或果实、以及根和茎; 6年生植株的源强度最大,8年生植株则库强度最大,花期源/库比最高的是6年生植株,果熟期则是4年生植株。【结论】‘凤丹’牡丹的化学计量特征和源-库结构关系随生长发育阶段而动态变化,且明显受株龄的影响; N元素是‘凤丹’牡丹生长的限制因子,适当增施N肥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安徽铜陵3年生油用牡丹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基肥种类及用量、栽植密度和追肥措施对油用牡丹植株生长状况及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牡丹引种栽培后第二年的平均抽梢长度为28.53 cm、单果鲜重为9.39 g、干果出籽率为29.58%、干籽出仁率为46.35%.在考察指标中,单株结果数、一级分枝数和单果鲜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达到40.20%、27.44%和13.55%,说明这3个指标的变异幅度较广,可进一步优化栽培条件从而获得更佳的表现.此外,通过极差分析发现基肥种类及用量、栽植密度对油用牡丹生长状况及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程度均高于追肥措施的影响,在栽植油用牡丹时应着重考虑基肥和栽植密度的影响,选择最佳的基肥和密度.适当的遮阴能有效提高油用牡丹落叶时间,促进根系二次发育.  相似文献   

6.
'傲霜'是1996年秋季从普通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实生苗中发现的二次开花单株,经过分株和嫁接繁殖以及异地引种栽培后,春、秋二次开花性状稳定的新品种.花粉红色,春花一般为皇冠型,而秋花为菊花型、托桂型或皇冠型;植株萌蘖力强,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7.
基于MaxEnt生态学模型的毛姜花潜在园林引种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温度和降雨为环境因子指标,采用MaxEnt模型软件对毛姜花Hedychium villosum wall.进行潜在引种区预测。模型的评价采用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进行,区划图的判读采用引种栽培数据进行辅助。ROC曲线检验显示,所建立的毛姜花MaxEnt预测模型可靠性高;经引种栽培数据与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在适生性被划分为0~1的13级时,大于0.08的区域内即可成功引种。本方法适用于以近自然林为营建目标的引种区预测,且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翠冠梨品种(代号为8-2)近年来在江西及周边省市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江西峡江县金坪果业良种示范场引种栽培,经济性状表现良好.在栽培技术上,总结出全套栽培技术要领,特别是成功摸索出"矮干双层开心形"整形修剪方法,已在当地及周边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值得各地果业生产者借鉴.  相似文献   

9.
安徽油茶资源及江淮地区油茶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区,既是油茶适宜分布区之一,也是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这给一些地区油茶发展的决策带来了困难.为给安徽江淮地区种植油茶提供参考依据,对安徽省的气候特征、油茶资源分布状况、油茶良种选育与引种栽培进展、分布于最北缘地带的油茶的农艺特征和安徽省江淮地区油茶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珙桐的生物生态特性和人工引种促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珙桐是我国特有单型植物,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其自然分布区为26°45'~32°45'N,98°6'~111°20'E,垂直分布为600~3200 m.组成珙桐林的种子植物以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属占优势,物种组成丰富,呈现多种珍稀、古老、特有成分共存一处的罕见特征.国内外引种珙桐的历史很长,最早可追溯到1871年英国丘园的Henry,截止目前,全球累计引种单位达30家以上.引种栽培区也大大拓展了天然分布界限和原有的生态环境,引种北限达55°N以北(丹麦哥本哈根),引种地海拔最低至50 m以下(郑州、北京和哥本哈根),引种土壤也从原产地的酸性土壤(pH 4.5~6.5)引到了碱性土壤(pH 6.5~8.4).珙桐的开花特征也从原产地的20年以上开花结实,到通过人工嫁接缩短到5~6年可大量现花,应用原产地嫁接培育加梯度引种方法珙桐引入地开化结实获得了初步成功,可见,珙桐既是一个有待进一步驯化的物种,又是一个适应性、生态幅度有相当潜力的树种,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