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巴西当局驳斥了所谓有关其对以四种新烟碱类农药为基础的产品空中播撒预防性禁令问题上态度出现变化的指责。环保部门Ibama出于对蜜蜂影响的关注对以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氟虫腈为基础的产品发布了喷洒禁令(Agrow第645期,第16页)。大豆生产者协会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破解欧盟有关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健康"理论风险"僵局,先正达和拜耳提出一份行动计划建议。此举是在欧盟委员会就其一项有关2年内禁止在某些作物上使用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苹果中残留的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6种新烟碱类药剂在不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6种药剂在苹果实验室罐头、果酱、果酒和果醋模拟加工过程中的残留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苹果罐头加工过程中,6种药剂在罐头中残留量与初始浓度相比均显著降低,其中吡虫啉和噻虫胺在罐头中的加工因子较高,均为0.8,啶虫脒在罐头中的加工因子最低,为0.1。罐头汁中烯啶虫胺的加工因子最高,为0.5,其次为啶虫脒和噻虫嗪,均为0.4。在果酱加工过程中,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8、0.9、0.9、1.0、0.9和0.9。在果酒中除吡虫啉的加工因子为0.1外,其余药剂加工因子均小于0.1。在果醋中除噻虫胺有少量残留(0.05 mg/kg)外,其余药剂均低于检出限。6种新烟碱类药剂在苹果实验室模拟加工过程中,加工因子均小于1,残留降低。  相似文献   

4.
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价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蚜虫的应用潜力,采用种子包衣法分别在室内及田间比较了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测定了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持效、对天敌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2.4、3.6和4.8 g/kg种子剂量下,啶虫脒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其它药剂均无显著影响;至抽穗前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效低,吡虫啉和噻虫嗪则均有较高防效,在58.17%以上,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效下降,为33.57%~60.46%。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叶部麦蚜防效均相应高于穗部。与喷雾处理相比,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对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影响小,在3.6、4.8 g/kg种子剂量下,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低。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巴西当局最终推翻了7月份禁止空中喷施基于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产品的预防性禁令。由于担心会对蜜蜂产生不利影响,此前环保部门Iba-ma发布了对基于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氟虫腈农药产品的喷洒禁令(《Agrow》第645期第16页)。作为规范空中喷药的主管部门,农业部以及Ibama允许上述产品有条件用于大豆和甘蔗,除授权外,可以在2013年6月30日前无条件地用于大米和小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对荔枝椿象若虫的室内防治药效。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荔枝椿象若虫均有较高的防效,且噻虫嗪比吡虫啉的防效显著。使用30%噻虫嗪悬浮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12 h荔枝椿象若虫的死亡率达100%。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12 h荔枝椿象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在28.3%~37%之间,24 h的校正死亡率在50%~61.7%之间,48h的校正死亡率在54.5%~89.1%。  相似文献   

7.
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的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的化学结构特点及代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其在哺乳动物、植物和昆虫体内的代谢途径及相关的生物代谢酶进行了阐述。吡虫啉和噻虫嗪在环境中可被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昆虫所代谢,与其生物代谢相关的酶主要是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和醛氧化酶,其中,P450同工酶可催化吡虫啉和噻虫嗪发生羟基化、去饱和、脱烷基、硝基还原等代谢反应,而醛氧化酶主要催化其硝基部分的还原。吡虫啉和噻虫嗪经过代谢后其生物活性通常有所降低,但也有部分代谢产物的活性反而升高,增加了其对昆虫的毒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风险。明确吡虫啉和噻虫嗪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对于了解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代谢机理,以及安全有效地使用该类杀虫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加拿大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最新颁布的五年工作计划,PMRA计划在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间,对91种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组进行农药再评价。该计划将取代去年发布的五年计划。由于1995年之前登记的有效成分,需要在2020年前完成再评价,PMRA将优先评估此类农药。最新的评价计划涵盖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新烟碱类杀虫剂对  相似文献   

9.
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为试验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吡虫啉10%悬浮剂,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噻虫胺600g/L悬浮剂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和烯啶虫胺对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EC50值(48h)分别为2.73×10-2a.i.mg/L、9.98×10-1a.i.mg/L、2.14a.i.mg/L和22.5a.i.mg/L,其毒性分别为剧毒、高毒、中毒和低毒。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8月,欧盟就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及噻虫嗪的禁限用政策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3份通报,分别为(G/TBT/N/EU/497、G/TBT/N/EU/498和G/TBT/N/EU/499)。欧盟提出为确保对蜜蜂的保护,禁止吡虫啉、噻虫胺及噻虫嗪三种新烟碱类农药在露地环境中使用,这些农药的使用范围限制于永久性温室,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都在温室内才能使用上述三种农药。此外,经含有吡虫啉、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乙腈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超高压液相色谱仪检测的方法,动态监测3种新烟碱类农药单一及混合使用后青菜中吡虫啉、啶虫脒及噻虫嗪的残留量变化,并进行吸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青菜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增加,不同处理组分别在24~48h达到残留量最高值,之后残留量缓慢降低并趋于稳定。经卡方检验分析,3种农药在青菜中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且决定系数R2大部分大于0.9。3种农药混合使用时存在相互作用,相较于农药的单独使用,混用能够提高各自在青菜中的吸附速率。吡虫啉与啶虫脒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混合使用后各自的残留量和峰值均提高。但两者与噻虫嗪存在抑制作用,混用后青菜中噻虫嗪的最高残留量降低。该研究为农药复合残留风险评估和田间混合施药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山东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泰安、聊城和东营3个田间种群及1个敏感种群对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啉、噻虫胺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3种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泰安棉蚜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为16.95,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69和9.5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胺、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抗性倍数均小于3.0,仍较敏感;聊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8.51、25.88和18.16,属中等抗性水平,对噻虫啉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01和6.3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东营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95、21.52和12.95,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07、6.38和4.75,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和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对6种供试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明显,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这6种药剂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山东省泰安等3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可能在棉蚜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主要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种新烟碱类农药对蚯蚓体重及溶酶体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烟碱类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非靶标生物受到威胁,如美国蜜蜂种群数量锐减等。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动物,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试验采用标准化人工土壤法,研究了吡虫啉、噻虫啉和氯噻啉3种新烟碱类农药对蚯蚓体重损失率和体腔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仅高浓度吡虫啉(1.6mg/kg)、噻虫啉(6.4mg/kg)和氯噻啉(1.6mg/kg)对蚯蚓生长有抑制作用;3种药剂对体腔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对溶酶体膜的毒性作用随着药剂浓度增加和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强。相同剂量下,处理7d时,氯噻啉引起的蚯蚓体重损失率显著高于吡虫啉和噻虫啉;而对于溶酶体膜的毒性,在处理第2天时,氯噻啉显著高于吡虫啉和噻虫啉。同时,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中性红保留时间较蚯蚓体重损失率更为敏感,更适合于监测低剂量污染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一项由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依科世福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均存在高风险。研究人员采用饲喂管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啶虫脒4种原药及其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了20%吡虫啉可溶液剂(SL)和30%噻虫嗪悬浮剂(SC)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施药1、2、3次后(间隔7 d),药剂在苜蓿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吡虫啉和噻虫嗪在施药剂量分别为25.02 g/hm2和18.00 g/hm2时,药后3~7 d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01%~82.01%和77.54%~83.29%。吡虫啉和噻虫嗪连续施药3次后,在苜蓿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1.90 mg/kg和0.08 mg/kg,吡虫啉已超过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3-2021规定的果蔬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因此建议每茬苜蓿生长期,可选用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苜蓿盲蝽,吡虫啉和噻虫嗪喷施次数分别不宜超过2次和3次。  相似文献   

16.
噻虫胺等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采用管测药膜法和药液定量滴加法测定了噻虫胺等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力,并研究了噻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辛硫磷亚致死浓度对其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成虫的击倒毒力均较高,分别是阿维菌素的5.75、3.86和3.51倍;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毒力均较低;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噻虫胺最高,LC50分别为0.339 mg/L和1.020 mg/L,分别是阿维菌素的27.00倍和25.23倍。用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17.
<正>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已经将关于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clothianidin)、吡虫啉(imidacloprid)和噻虫嗪(thiamethoxam)对蜜蜂进一步的潜在风险评估列进2014年的工作计划中。当局将继续致力于对蜜蜂健康影响的研究,拟就该领域可识别数据缺口及改善和协调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发表一份报告。该报告是基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疆北疆马铃薯甲虫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于2009和2010年监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9个田间种群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敏感性变化,发现其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逐年降低。2009年监测的6个种群中有3个对啶虫脒和噻虫嗪低抗(抗性倍数5.0~10.0);2010年监测的6个种群全部对噻虫嗪产生了抗性,其中中抗(抗性倍数10.1~40.0)和低抗种群各3个。噻虫嗪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可能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9.
<正>加拿大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计划实施一项关于新烟碱类农药,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对蜜蜂及其他授粉昆虫影响的临时风险评估。用于玉米和大豆作物种子处理的有效成分也将一并纳入评估。加拿大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实施此评估旨在加快推进2012年6月提出的有效成分再评价工作(《Agrow》,No.634,p13)。加拿大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已与美国环境保护局,加利福尼亚环境保护局的  相似文献   

20.
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噻虫嗪和吡虫啉是具有触杀、内吸和胃毒活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植食性害虫效果显著,近年来已成为新农药创制领域研究的热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国际公认的毁灭性检疫害虫,以成、幼虫取食茄科植物茎叶、花蕾和叶芽等部位。一般田块减产30%~50%,严重地块达90%以上。目前,我国马铃薯甲虫仅在新疆马铃薯种植区发生,但对其周边省份马铃薯生产构成威胁。本试验选用噻虫嗪和吡虫啉于马铃薯播前进行一次性拌种,探讨出苗90天后的叶片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