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CIMMYT基因圃Pool34QPM种质的中群14号C0 ̄C5各轮群体,在陕西夏播条件下各性状表现的综合评价:中群14号C0 ̄C5各轮群体逐轮光周期敏感性下降,自身生产力提高,高轮群体农艺性状基本同于温带同类杂交种。建议将高轮中群14号改换方法继续改良,或以其作为修饰基因供体与同类软质胚乳杂交,选育硬质、半硬质胚乳Opaque-2玉米温带群体、自交系或直接选系利用,以期组配出新的优质蛋白玉米高产组  相似文献   

2.
优质蛋白玉米综合种中群14号的轮回选择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来自CIMMYT基因圃Pool34QPM种质的中群14号C0 ̄C5各轮群体在陕西夏播条件下各性状表现的综合评介指出:中群14号C9 ̄C5各轮群体逐轮周期敏感性下降,自身生产力提高,高轮群体农艺性状基本同于温带同类杂交种。  相似文献   

3.
2个外来玉米种质农艺性状及对丝黑穗病抗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个外来玉米育种群体美国玉米种质PF6J155和德国玉米种质KAS1216的农艺性状及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玉米种质的多数农艺性状表型变异系数高于德国玉米种质,美国玉米种质可分为5个类群多于德国玉米种质(3个类群),说明美国玉米种质PF6J155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德国玉米种质KAS1216.人工丝黑穗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美国玉米种质抗性在中抗及其以上的品系占总数的76.09%,明显高于德国玉米种质(54.35%).美国玉米种质PF6J155符合实际玉米育种要求,可优先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CIMMYT玉米项目的种质改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IMMYT玉米项目的种质改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张世煌,赵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玉米项目总部设在墨西哥,包括驻在各洲的6个地区分部共有研究人员36名。玉米项目的宗旨是:通过提高玉米的生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中心通过4条途...  相似文献   

5.
含不同比例热带玉米种质杂交组合产量比较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典型的热带玉米种质群体苏湾1号、墨白1号和自交系双M9分别与典型的温带玉米种质自交系掖478杂交,组配成含有苏湾1号、墨白1号、双M9 3个热带种质比例分别为25%、50%、75%的9个杂交组合;将这9个杂交组合和苏湾1号、墨白1号2个群体进行种植观察鉴定,并对其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温热种质含量各为50%时的籽粒产量最高,穗长、穗粗、行粒数也最大,而果穗秃尖长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广西玉米采用"热带种质×温带种质"杂交模式比较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西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引进大量玉米种质资源,通过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鉴定,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墨白1号(Tuxpeno1)和墨白94(Tuxpeno1 P.B.C15)、墨黄9号(Amarillo Dentado-2)、CML161、CML285、CML268等;经改良利用,选育出一系列适宜广西种植的玉米品种如玉美头102、玉美头168、桂单系列、桂顶系列以及黄粒群体等。今后,需继续加强外来种质的引进、保存和利用,保持引进种质的原有种性,利用其有利性状改良本地品种;加强对外来玉米种质进行遗传类群划分,为自交系的改良、杂交优势的组配以及基础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育种上的盲目性;协调对外来种质高产和优质性状的筛选,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这些性状进行改良创新,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品系提供优异材料;通过与国内其他研究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玉米种质的交换,并进行异地培育或鉴定,扩大玉米种质的遗传变异,从而提高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7.
以10个热带、温带玉米群体为材料,采用混合线性(AD)模型和MINQUE(1)法,对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遗传方差分量比率、群体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群体对籽粒产量的贡献为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产量相关性状狭义遗传力为穗粗>百粒重>穗粒重>穗长>籽行数>行粒数>秃尖;加性效应最好的2个群体是豫综5号和墨黄1号;显性效应最强的4个组合为墨白962×豫综5号、新墨1号×WBM-C4、墨黄1号×SUWAN-1和墨白962×EP7;综合来看,豫综5号和墨黄1号是最具利用潜势的群体种质。  相似文献   

8.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是一个由国际资助、非赢利性的科研及培训组织 ,总部设在墨西哥 ,主要从事玉米、小麦种质改良及与农业发展有关的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及实用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 ,为全球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指导。CIMMYT是国际  相似文献   

9.
玉米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及其亲本群体的遗传变异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鄂西地方玉米巫溪(W),美国硬粒坚杆玉米(B)及墨西哥耐热玉米墨黄九(M)3个开放分群体为主体,加另外8份材料经手配重组和3次隔离区混粉重组合成的用于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WBMCO等4个开放群体为试材,比较了单株粒重、穗重、株高等15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穗粒 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及用RAPD和RFLP分析技术,在DNA水平上进行跗多态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均值,在4个群体的  相似文献   

10.
七个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群体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关系分析,鉴定其育种利用潜力,筛选优良群体,拓宽与丰富我国种质遗传基础,为长期可持续的创造优良种质新材料奠定基础。本文以7个玉米群体为供试材料,利用自选骨干自交系绥系708、绥系709、四-144、四-287为测验种,系统研究7个玉米群体在黑龙江省的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及农艺性状配合力综合表现较好的S6群可重点利用,中群21、S1群、S4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但因存在易秃尖、空秆或不抗丝黑穗病等不利因素,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改良,然后再进行利用,其它3个群体产量GCA为负值,不利于产量形成,但是在降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度、丝黑穗病发病率等方面具有各自独特的潜力,因此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利用。根据生产实践,单株产量SCA高的组合不一定是高产组合,因此鉴定群体组配高产组合的潜力,必须GCA和SCA同时兼顾,两者都高的群体,才更易选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且有更加集中的趋势。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很难解决此类问题,且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群体改良已被许多国家用于玉米育种研究。选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改良玉米群体,为育种工作创造并提供新型种质,进而育成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是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主要任务。因而研究各种改良方法的效果及其优缺点,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体穗部和农艺性状的变化,对继续有效地改良玉米群体及预测群体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种质资源田间鉴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其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是目前制约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玉米中了解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于指导玉米育种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主要通过田间种植并调查记载,阐述玉米中综5号、中综7号两个品种资源的物候期、株高、茎粗、展叶数和可见叶片数以及花药颜色、花丝颜色、雄穗长、穗住高度、千粒重、穗行数、穗粒数等农艺性状的特性,为玉米种质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玉米Tuxpeno和Suwan种质改良系农艺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及玉米育种研究中利用Tuxpeno和Suwan种质提供理论参考,以16份玉米瑞德-Tuxpeno和兰卡斯特-Suwan种质改良系为材料,对其7个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本课题组试验数据对Tuxpeno和Suwan种质改良系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瑞德-Tuxpeno和兰卡斯特-Suwan种质改良后选育自交系之间农艺性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遗传变异丰富,株高、穗位高和单穗重等性状变异系数分别达到4.00、7.70和14.00;4.00、4.30和22.20。改良系与未改良系比较,农艺性状发生了较大变化,Tuxpeno和Suwan种质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份玉米品种资源的2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2.7%,以前7个主成分为综合指标进行逐步聚类,201份品种资源被分成12大类,不同类群具有明显的性状差异,而类群内状特征相似。其中D、E、F、I类为综合性状较好的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15.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的选择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具有美国种质的豫综 5号玉米群体为基本材料 ,以国内两大种质来源的 2个自交系所组配的E2 8×内1 4 为测验种 ,分析了豫综 5号群体的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群体内不同单株间产量等性状存在着显著差异 ,遗传变异丰富 ,从 93个测交种中筛选出 2 0个较优良的对应自交单株作为下一轮半姊妹轮回选择的亲本。预计新一轮合成群体产量配合力将提高1 0 %以上 ,农艺性状也将得到相应改良。  相似文献   

16.
以具有我国四平头种质自交系合成的运轮2号玉米群体为基本材料,以郑58×运系98-1为测验种,分析了运轮2号群体的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群体内单株间产量等性状配合力差异明显,遗传变异丰富;从113个测交种中筛选出20个较优良的对应自交单株作为新一轮轮回选择的亲本。预计新一轮合成群体产量配合力将提高4.85%,农艺性状也将得到相应改良。  相似文献   

17.
利用SPSS 17.0软件对96份地方桑树种质资源21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2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96份桑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93条清晰的带,其中73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78.49%。基于遗传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基于贝叶斯数学模型的群体结构聚类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均将96份供试桑树种质地方品种分为两大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10个ISSR标记共93个多态性位点中,在P0.01的极显著情况下,与叶长、节间距等15个农艺性状相关的标记位点共有28个,变异解释率为5.42%~16.35%,其中有3个位点同时与3个农艺性状相关联。研究结果对桑树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发掘和利用以及遗传育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7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地利用我甸玉米的种质资源,对选自我国西南地区的27个玉米地方品种和3个美国玉米群体(BSSS、Lancaster和品种综合种)进行了配合力分析。方差分析表明,12个性状在组合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大多数性状尤其是株高、倒伏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基因型方差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占的比例较高。白瘦地根、大子白、花六十早和六十早等几个地方品种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一般配合力,是组建基础群体的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小斑病菌CI小种侵染特征的病理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11套同核异质材料,采用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寄主细胞、组织、个体、群体对CI小种不同反映,分别对HMCI毒素对玉米根冠细胞致死率、针刺病斑长度、幼根生长抑制率、乳熟期病斑长度和面积、接种20d及乳熟期病情指数7个病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筛选。结果表明:(1)乳熟期病斑面积可以作为测定寄主对C中抗性的单一病理指标;(2)确定了综合评价寄主对CI小种及其毒素综合抗生的3个主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