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肠道寄生虫与菌群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肠道菌群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十分密切。寄生虫感染往往会对宿主产生不利影响,其致病作用与寄生虫种类、寄生部位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关。寄生虫感染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失调和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也影响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定植、增殖和毒力。肠道寄生虫包括寄生蠕虫和原虫,近年来对肠道寄生虫与菌群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无论是原虫还是蠕虫感染均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改变,对宿主产生致病作用,而蠕虫对炎症性肠病的潜在治疗作用一度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寄生虫的认知。肠道菌群可促进或抑制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且益生菌对肠道寄生虫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或治疗作用。目前对寄生虫与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对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明确寄生虫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深入理解寄生虫-肠道菌群-宿主的相互关系、研发有效的抗寄生虫微生态制剂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就近年来肠道蠕虫和原虫与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胞内寄生原虫,它可以在广泛的动物宿主和大部人群中建立广泛稳定的宿主-寄生关系。依赖MyD88的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是激发宿主对弓形虫这种机会性致病寄生虫防御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其也可能介导免疫功能障碍过程中的致病作用。其他MyD88的独立的信号途径也参与了宿主-寄生虫的相互作用。这些反应可由寄生虫自身引发,但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增加了额外的肠道感染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在脊椎动物的肠道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结构多样、动态变化的微生物群,它们对肠道的生理、代谢、免疫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这些微生物和真核生物(如蠕虫、原生动物、真菌等)共同存在于脊椎动物肠道内。寄生虫与微生物群均可显著改变机体肠道生理与免疫环境,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机会。肠道微生物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极大地影响感染的结果,进而对宿主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寄生虫感染会影响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促使或保护宿主免受细菌的侵害。另一方面,菌群又会影响寄生虫的定植、繁殖和毒性,使其沿着与宿主寄生性-互惠共生性的生存模式发展。这些相互作用的机理与结果是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之间交叉研究的前沿课题。笔者对近年来有关肠道寄生虫与肠道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可能未考虑到的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为肠道寄生虫病防控及肠道菌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物肠道菌群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冠状病毒感染已造成多次全球大流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动物冠状病毒病的普遍流行,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和宠物行业的发展。肠道菌群在人和动物健康维持、免疫机能调节及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冠状病毒感染显著改变宿主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而肠道菌群在人和动物冠状病毒病的发生发展及宿主的抗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策略为冠状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冠状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机制、冠状病毒感染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关系、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防治冠状病毒病的新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肠道菌群与冠状病毒感染及冠状病毒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1.1阻塞和破坏作用如大量的蛔虫或绦虫寄生,就会引起肠道阻塞,严重的引起肠破裂,肠内寄生蠕虫用吸盘等附着于肠壁,引起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1 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1.1 阻塞和破坏作用 如大量的蛔虫或绦虫寄生,就会引起肠道阻塞,严重的引起肠破裂,肠内寄生蠕虫用吸盘等附着于肠壁,引起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9.
锥体科寄生原虫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如非洲睡眠病和枯氏锥虫病以及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等,如不加以治疗,致死率可达100%。为了探索防治寄生虫感染的手段,以锥体科寄生原虫为模型研究寄生虫赖以生存的机制,免疫逃避、耐药性和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机制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寄生虫赖以生存的机制为切入点,展望了我国预防寄生虫感染和研制寄生虫疫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粪肠球菌是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也是仔猪生产中常用的益生菌之一,有维持猪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效。本文主要对粪肠球菌作用机制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1粪肠球菌的作用机制1.1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对稳定的微生态体系。若肠道菌群平衡受到破坏,导致乳酸菌等有益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数量增加,进而导致出现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具有24 h昼夜节律并与宿主生物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当肠道菌群昼夜节律紊乱,会造成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的改变;而当宿主的昼夜节律破坏,还会引起肠道菌群节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综述肠道菌群的节律特征、影响因素、肠道菌群节律与宿主生物钟的双向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研究肠道菌群节律及其与宿主生物钟相互作用的代谢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1寄生虫病分类按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可分为内寄生虫病(如肠道线虫病、肺线虫病)和外寄生虫病。按感染途径可分为土源性寄生虫病,这种寄生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动物源性寄生虫病,这种寄生虫往往需要中间宿主。按生物分类将寄生虫病分为蠕虫性、原虫性、蜘蛛昆虫性寄生虫病。2流行方式2.1感染途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患病或带虫畜禽进行传播,它们的血液、粪便及其他分泌物带有虫卵或幼虫,排到外界的寄生虫虫卵、幼虫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新的宿主,动物与动物的直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物参与鸡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等全过程,对宿主健康起重要作用。综述了影响鸡肠道微生物平衡的因素(宿主、日龄、饲养环境、日粮、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及其调控措施,以期为研究肠道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不仅能调节肠道,还能影响脑活动甚至行为。肠道菌群和宿主相互作用,并通过肠-脑轴影响动物行为。为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与动物大脑和行为的关联,对动物健康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及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羊常见寄生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于羊的体表或体内引起的疾病。寄生于羊的寄生虫种类较多,有原虫、蠕虫和蜘蛛昆虫等,浸入羊体的途径也多,但大多数是经口感染,如食入了感染性阶段的寄生虫卵、幼虫或者是带有感染性虫卵、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的;有的是由于健康羊与病羊或被寄生虫污染的用具接触而感染;仃些寄生虫是靠吸血昆虫的叮咬、刺螫羊体而传播。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的组成对宿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内营养物质相互作用,参与动物体生长、发育及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等全过程。文章通过综述鸡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年龄、饲养环境、日粮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及肠道菌群与物质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与脂类、矿物质、纤维素相关关系综合解析肠道菌群对宿主代谢的作用,为人们了解、认识肠道菌群与宿主的代谢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核酸长度>200 nt、不编码或具有有限编码能力的RNA,早期一直被认为是遗传暗物质,但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lncRNAs被发掘。研究表明,lncRNA作为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能在组蛋白修饰、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等方面影响基因表达,几乎参与所有的细胞生物学过程。顶复门原虫是一类专性胞内寄生虫,入侵机制复杂,对顶复门原虫与宿主的互作研究已成为新型抗虫药物的研发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作为一类新型调控因子广泛参与到顶复门原虫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包括感染免疫、发育分化和信号传导等细胞生物学过程,既可帮助宿主抵御寄生虫入侵,也可协助寄生虫在胞内增殖发育,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笔者通过对lncRNA的生物学分类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概述,综合近年来lncRNA在以弓形虫、疟原虫和隐孢子虫为主要代表的顶复门原虫的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lncRNA在宿主免疫反应、寄生虫发育分化和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顶复门原虫致病机理研究及高效防控技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9,(6):1239-1244
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定植着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它们对宿主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肠道菌群与宿主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影响机体健康。病毒感染会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和代谢功能。肠道菌群或益生菌也会影响病毒的感染和疫苗的免疫效果。了解病毒与肠道菌群或益生菌的相互作用及肠道菌群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现主要从病毒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益生菌对病毒感染的影响和肠道菌群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寄生虫在畜禽消化道(主要是肠道)内寄生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消化道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多,在畜禽体内寄生过程复杂,常见的寄生虫有原虫类和蠕虫类。现介绍两种检测畜禽消化道寄生虫的方法,即稀释虫卵计数法和浓集虫卵计数法。前者主要是基于Cornell-Mc Master稀释虫卵计数法。在寄生虫轻度感染定量时,浓集虫卵计数法要比稀释虫卵计数法更可靠。  相似文献   

20.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感染鸡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肠道损伤等,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健康发展。球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从无性阶段到有性阶段的转换并局限于一个宿主。目前对球虫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细胞生物学及其不同生命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和运输机制、宿主细胞入侵和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新型药物靶标筛选等方面。鉴于研究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减少和取代动物试验的要求,建立高效的体外培养模型成为研究鸡球虫生物学特性、抗球虫疫苗和药物的基本条件。笔者重点阐述了鸡球虫体外培养模型及其在药物抗虫效果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鸡胚培养模型、二维培养模型(原代细胞培养模型、传代细胞系培养模型)及三维类器官培养模型。越来越多培养技术的突破为研究球虫生命周期阶段和干预策略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深入了解鸡球虫致病机制、抗球虫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