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林知兴  林峰 《茶报》2004,(4):22-23
皖农111号茶树新品种,是应用云南大叶种种子通过Co^60辐照育成的。1996年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省级茶树新品种并推荐参加全国第二批茶树品种区试。2002年4月2日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国家级茶树新品种,编号:国审茶2002009。  相似文献   

2.
皖农111号良种是由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选育的红绿兼制的茶树新品种,是云南大叶种,在当地通过驯化,系统选育而成。皖农111号的选育成功,解决了安徽省不能种植云南大叶种的历史,也为茶树南种北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现将皖南111号在我场的引种表现作一介绍。1 皖农111号的性状表现皖农111号属半乔木,大叶类,早生种。树姿半开展,叶形椭圆,叶片水平着生,叶尖急尖,叶长平均129cm,叶宽53cm,叶脉9对,叶色深绿富有光泽,叶颈柔软,叶面隆起。春茶萌发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1芽3叶盛期在4月上…  相似文献   

3.
陆德彪  胡迪钧 《茶叶》2010,36(3):194-195
1 我省又有7个茶树品种通过国家茶树新品种鉴定 据日前在云南普洱市召开的2010年国家茶树品种鉴定会上获悉,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中茶108、中茶302,浙江大学选育的浙农139、浙农117,武义县农业局育成的春雨1号(武阳早)、春雨2号(武阳香),及杭州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茂绿等7个茶树品种通过了国家茶树新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4.
浙南茶苗     
<正>本苗圃地处浙江省南部丽水市,境内有全国绿茶交易量较大的浙南茶叶市场。专业从事茶树无性系新品种的引进、繁育与推广,为"浙江省十三五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繁育示范基地",本着"正宗便宜""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欢迎新老客户惠顾。主要品种:中茶108、龙井43、迎霜、乌牛早、安吉白茶、黄金芽、中黄1号/2号/3号、景白2号、金萱、金观音、紫鹃等20余种无性系良种茶苗及枝条。  相似文献   

5.
浙南茶苗     
<正>本苗圃地处浙江省南部丽水市,境内有全国绿茶交易量较大的浙南茶叶市场。专业从事茶树无性系新品种的引进、繁育与推广,为"浙江省十三五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繁育示范基地",本着"正宗便宜""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欢迎新老客户惠顾。主要品种:中茶108、龙井43、迎霜、乌牛早、安吉白茶、黄金芽、中黄1号/2号/3号、景白2号、金萱、金观音、紫鹃等20余种无性系良种茶苗及枝条。  相似文献   

6.
皖饲麦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粮草双高饲料大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皖品鉴登字第1007002)。本文简要介绍了皖饲麦1号选育方法、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江华苦茶是湖南珍稀地方茶树资源,原产于南岭山脉,具有大叶种特征,适制优质红茶。20世纪70年代,经系统选育程序,从江华苦茶群体资源中选育出优质红茶新品种37-2,后命名为湘茶研4号,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茶树(2019) 430029。湘茶研4号为小乔木型、中叶类、中晚生种、芽叶黄绿,春季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3.01%、茶多酚33.49%、咖啡碱4.92%、水浸出物47.23%,制红条茶外形紧结、乌黑较润、显金毫,汤色红亮,香气带甜香,滋味醇和略苦,叶底红亮较匀,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8.
浙江茶情(1)     
金晶  陆德彪  刁学刚 《茶叶》2015,41(1):61-63
<正>1我省审定通过两个茶树新品种近日,省农业厅发出第3号公告,公布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景白1号"和"景白2号"两个新品种名列其中,并公布了审定通过的两个茶树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审定意见。通过审定新品种的编号分别是浙(非)审茶2014001和浙(非)审茶2014002,其品种选育来源是惠明茶树品种变异,经多年多点试验,‘景白1号’品种平均亩产鲜叶量  相似文献   

9.
应用植物新品种DUS(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测试的方法,依据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茶树》的要求,对浙江丽水市育成的茶树品系‘丽早香’的叶、花、果实、种子等茶树器官形态学特进行详细的感官描述和DUS测试,以期为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皖棉10号的丰产,稳产及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皖棉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表明该品种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为全面综合评价皖棉10号新品种,采用灰色多层次评判。从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生育性状三方面评判和综合评判,表明皖棉10号超过对照泗棉3号及其它参试品种,关联度为08384,最接近于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1.
棉花新品种皖棉9号的选育胡祖红王兴言答华芳郑荣吴东红刘庆汪幼华汪登松安徽省国营农场华阳河总场棉科所2465311选育经过皖棉9号(原名华农916)系安徽省国营农场华阳河总场棉科所,于1984年以华农831为母本,泗棉2号为父本杂交后,F1代又用美国...  相似文献   

12.
棉花新品种皖棉8号的选育胡祖红,汪兴保,吕忠良,吴佩扬,许开文安微省国营农场华阳河总场棉科所宿松2465311选育经过皖棉8号系安徽省国营农场华阳河总场棉科所于1987年在华农831中选出天然变异株,再经过连续选择培育,于1989年筛选出集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3.
皖棉9509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于1991年以皖棉87比2为母本,以中棉所12为父本杂交,1993年从杂交后代中优选单株,经株行、株系和品系比较试验选育而成.1998~1999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2000年参加生产试验,2000年11月28日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棉17号.  相似文献   

14.
皖杂3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棉新组合。该组合表现丰产性好,衣分高。抗病性好,纤雏品质优。本文介绍了皖杂3号的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花生新品种皖花2号周章来,韦秀平(安徽肥东花生原种场肥东231600)1品种来源安徽省肥东县花生原种场用鲁花3号作母本,肥东地方品种小二源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于1992年选育而成。1996年5月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产量水平及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一、桂绿1号茶树新品种的特征特性 桂绿1号系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81~2002年从浙江引进的黄叶早有性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在望江县杨林乡、枫岭村进行的安徽省棉花新品种擂台赛试验中,皖杂5号子、皮棉产量每公顷分别为4150.5 kg和1689 kg,比对照皖杂 40F1增产28.3%和23.2%,居 9个参试品种之首。2004年在安庆市种子管理站安排的皖杂 5号、湘杂棉3号F1、楚杂 180F1、南农6号F1、南农98- 4F1等10个长江流域棉区产量水平较高的品种试验,皖杂5  相似文献   

18.
云南紫娟特种茶特征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娟茶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植物(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种(Camelliasinensis)中的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在云南大叶群体品种中发现的一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干茶和茶汤皆紫色的茶树品种,故取名为"紫娟"。紫娟茶是云南大叶群体种中的一种稀有茶树品种,该品种于2005年11月28日被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保护,品种权号为20050031。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是研究其亲缘关系与分类的主要依据。随着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特异种质也被不断发掘与研究利用。短柱茶系笔者与肖丽平同志,1982年11月发现于本所二号山品种园,原种为1957年  相似文献   

20.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