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成书于朝鲜李朝时期(约14世纪中叶,中国元末明初时期)的《老乞大》,是以当时北京话为标准、朝鲜人用于学习汉语的读本。"乞大"为"契丹"谐音,"老乞大"即"老契丹",代指"中国通"。全书采用会话形式,记述了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途中遇到一位王姓中国商人后结伴同行,以及到北京等地从事商业交易活动的全过程。据统计,该书写到"茶饭"16处。有学者撰文认为,由于该文没有具体饮茶描述,其中包含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广州出产茶叶,尤以"番禺河南"为盛。古时的"番禺河南"即今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部分,"番禺"是古代广州的称谓,"河南"则指珠江之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大妇提筐,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每晨茶姑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日河南茶。好事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日茶生,犹岕山之草子也"。清诸生,番禺人潘定桂《三十六村草堂诗钞》对河南茶  相似文献   

3.
<正>"党参自传"在网上又被注为:"党参有话要说"。《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1])的本草"考证"部分,由网上"连续发表"的论文组成。袁俊贤在他的文章中狂妄言定,中国自古所用人参都是桔梗科党参,上党人参就是党参。此等谬论,在"自传"里又作出"完善"和放大。一位耄耋老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为一味非人的中药党参,"有话要说",无中生有,制造事端,为其"作传"。在本草文献资料中实属仅见。是袁氏自我"升  相似文献   

4.
茶似茶非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其实,有关"茶"、"荼"二字,自古众说纷纭,混淆时有.今夏,拜读了西泠林老乾良先生《先荼后茶》妙篇(《中国茶叶》第5期),茅塞顿开.茶喜憬然之余,遂不揣学浅,续貂二三,芹献于方家,以佐茗兴. 先荼后茶.查索清《订正六书通》,在"总目·上平声第一·五模"中,"荼"字释义如下:"《说文》苦荼也,同都切,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相似文献   

5.
正"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橄榄仙,是古人对茶的美称~([1])。茶房有四宝,分别是"玉书碨"、"红泥炭炉"、"孟臣罐"、"若琛瓯"。古人烹茶,尤喜用红泥炭炉,"红泥炭炉"的最佳拍档是"橄榄核炭",何谓橄榄核炭?就是将橄榄核放入窑中烧制成炭,再用来烹茶。橄榄核炭是用粤东乌橄榄果核烧成的炭,这种炭烧起来火力均匀,火苗微蓝,无烟,清香,室中隐隐可闻"炭香",以之烧水,烧出的水有一种淡淡的榄香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2])!  相似文献   

6.
正被称为"红茶达人"的日本专家矶渊猛先生,在其写的《红茶疯——从中国、英国到全世界》~([1])书中,记叙他2000年5月第一次访问英国下午茶起源地贝特福德公爵(Duke of Bedford)庄园时看到的景况,"辽阔的绿色草原上,散布着如蒲公英棉絮般的绵羊,一群群深棕色的乳牛和飞奔跳跃的鹿群。"谁也没有注意到"飞奔跳跃的鹿群"在公爵庄园的特殊地位,以及同中华文明和下午茶的关系。我请两位年轻的博物学爱好者、茶人朋友方玲、冷建强从难以数计的英法文献中觅得珍贵图文资料,撰此文同茶人分享。  相似文献   

7.
正袁俊贤在《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中~([1]),以"东北五加科人参的开发始于辽金时代"为主题目,将"女真(满)族人是人参开发者"为副题,侈谈东北人参开发始于辽金;女真(满)族对人参进行了原始开发。就全文内容而言,此文是袁氏"我从20世纪60年代起,十分关注地查阅、摘录、收集了古今中外有关人参本草考证的文献资料,退休后始于2000年,通过精心研究,严谨考证,撰写了人参本草考证的系列专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编、竺济法编的《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研究文集》,最近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相关专家、学者的30多篇论文、随笔,其中不乏文献史料和理论亮点,在"两窑"研究方面有所探索。风华绝代青瓷美,"千古一梅"玉成窑。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紫砂器,不仅是宁波茶具的两张金名片,也是宁波乃至全国陶瓷和历史文物中的瑰宝。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9.
从1988年拙著《养生寿老茶话》起,余曾在多种著作(如《养生茶寿》、《中国茶疗》、《茶寿与茶疗》)中阐明一个重要观点:《神农本草经》中绝对未收茶!可是廿多年来的海内外有些茶学著作,仍然以讹传讹地写上《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对此,只有徒唤奈何!为此,愿在此诚恳地再做一次更加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 一般书刊多相沿地记为:茶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并提到有"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等功效,这完全是不认真治学的转抄之误.唐朝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并引有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但他并没说茶曾载于《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遗传物质的转移有2种方式,一种是纵向转移,即从亲代向子代转移;另一种是横向转移,即在不同生物物种之间转移~([1])。遗传物质的纵向转移保证了物种的稳定遗传,也就是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遗传物质的横向转移,创造了遗传物质的变异,成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为育种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茶叶》2014,(1):12-12,I0001
2013年10月25日,由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念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三十周年座谈会”在杭州金溪山庄隆重举行。省、市老领导沈祖伦、陈法文、徐鸿道、虞荣仁和茶学界、医学界等专家、学者100余人欢聚一堂,共叙茶事,气氛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12.
正《"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最近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近43万字,汇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60余篇文章,是首本关于"海上茶路"的公开出版物。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为该书作序——《"甬为茶港"与"杭为茶都"珠联璧合》。"海上茶路"是"海上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宁波等9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城市,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党中央、国务院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列上国家规划之际,在沿海、沿江城市正在规划"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之时,本书无疑是专家、学者研究"海上茶路"和"海上丝路"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正>宋代卖引法作为茶叶市场管理的法律,是从禁榷法转变而来。它反映了自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官府茶叶市场法律管理思想和手段的根本性变化,即从二元茶法向统一茶法的转变。关于卖引法,史载:"茶法自政和以来,官不罢场收买,亦不定价,止许茶商赴官买引,就园户从便交易,依引内合贩之数,赴合同场秤发,至于今不易,公私便之"~([1])。而"建炎渡江,不改其法"~([2]),说明政和茶法与南宋茶法一脉相承。一、崇宁年间恢复榷茶法宋徽宗时期是北宋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为了搜刮更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7月30日~8月1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第三届茶叶感官审评研究学术沙龙"在福建省漳浦县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质检部门与企业的66名茶叶审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沙龙。本届学术沙龙聚焦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的研探,引入葡萄酒评鉴、白酒品评、咖啡审评的方法和标准,交流评茶用水研究进展。浙江大学龚淑英教授作"《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主题发言。《中国葡萄酒》杂志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神农与茶之间的关系,说法纷纷,争论较久。本文分析了神农与炎帝、《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等众多与茶有关说法的渊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考证,认为神农与茶的联系是《茶经》的附会,"神农得茶解毒"是近人的杜撰,在如今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相似文献   

16.
所谓“茶馆文化” ,概言之 ,就是茶馆方法的发现、发明、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及其产物。人类处于蒙昧时期 ,尚未形成“茶”的概念 ,茶与相类植物只能被当成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而存在。接着便是认知了茶的解毒“功能” ,这了不起的“发现”与“发明” ,使茶进入“药用”时期。接着又是众所周知的“饮用”时期 ,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1 茶摊 :茶叶义卖、营生并举的方法由饮茶进而演变成营生和服务的手段 ,乃在东晋。陆羽《茶经》引述《广陵蓍老传》云 :“晋元帝时有老姥 ,每旦独提一器 ,往市鬻之” ,“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这是典型的“义卖”…  相似文献   

17.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主编《温州市志》的章志诚先生说:隋唐,温州地方官员开始编纂《永嘉图经》,"图"为书中的舆地部分,"经"是记事的文字。所以《永嘉图经》是绘有温州水陆交通,山川形势的图经,图文并茂,惜为失佚,使得"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成为历史上难解之题。对这句引文的理解,人言各殊。茶学专家  相似文献   

18.
正伴随着,三长十六短,铿锵有力的鼓声,一年一度,三月十六,老把头节,在吉林省通化县快大镇喇蛄河畔,盛大举行。人们尊称采参祖师爷孙良为"老把头",感怀其"孝、义、勇"的崇高品质,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称之为"老把头节"即山神节。几百年来,老把头节成为了当地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不但与人参打交道的人们过老把头节,还有与大山打交道的伐木人、养蚕人、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世界,全球环境危机日趋恶化,正如贝特在《大地之歌》里指出:"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却早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不由得人不反思,"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曾经说过:"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1]我国著名生态批评学者鲁枢元也认为"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精神领域。或许,人类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人参产区比较广,必然有多种采作方法。"采作甚有法"是女真族与汉族采作法相互碰撞的结果,或曰是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本草纲目》引《弘景曰》:"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弘景当时隐居江苏句容县句曲山即茅山。所谓"近山"之"山"就是指茅山,也出产人参,必然有茅山人参采作法,"但作之不好"。《本草纲目》还引《颂曰》:"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各地必然有各地的人参采作法。"采作甚有法"之"甚"字,作"极""非常"解,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