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庞丽英  李娇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04-10608
采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7月1~2日铁岭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和850 hPa低涡、切变线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较强的动力和水汽辐合;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与不断加深的高空槽共同作用,导致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前冷空气在本交绥,加强了垂直切变,对铁岭地区暴雨、大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华北气旋是产生暴雨的主要天气类型,低空急流、切变线、深厚的湿区、强而深厚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热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29日吉安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7月28—29日各层天气图、地面中尺度场资料对吉安市7月29日大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发展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暴雨期间,对流层中下层有低涡切变等低值系统的配合,高空有低槽配合东移,地面受静止锋影响以及低层弱冷空气侵入触发了对流不稳定造成此次暴雨天气。同时,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有利配置,给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辽宁地区2016年5月2—4日暴雨、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槽、黄淮气旋、低涡等是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槽脊与黄淮气旋的配合,低涡后强的冷平流,涡前有强的暖平流,为黄淮气旋的爆发北上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稳定的抬升条件、持续的水汽输送、稳定的层结结构、长时间稳定维持,在这些条件作用下辽阳地区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且雨量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10年8月19~22日铁岭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高空槽、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和切变线共同影响,铁岭地区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这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气旋倒槽;700和850 hPa切变线、急流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了较强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铁岭地区处于强而宽的假相当位温锋区中,位势不稳定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7,(14):60-61
本文利用遵义市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11日到12日遵义市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槽东移带动低层700h Pa低涡和850h Pa切变线东移为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期间地面辐合线在南部至东北一带维持;中低层及以下为高温高湿区,为过程提供充足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对所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是全市受低压控制,无冷空气影响,副高稳定维持,致使低层低涡在川东与重庆西部交界区域稳定维持,造成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16个县市地面自动站及区域站观测资料等,对比分析了2014年7月3日夜间~4日白天与2015年6月17日夜间~18日白天黔东南州的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由于西太平洋高压稳定少动,对高空槽、中低层江淮低涡切变、梅雨锋西段的移动造成阻挡,致使切变系统在贵州长时间停滞而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2次过程黔东南均受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南气流影响,700~850 h Pa的切变线几乎重合,中高纬度均有冷平流和高空槽的共同影响;水汽、能量、动力等方面均具备降大暴雨条件,暴雨中心均出现在黔东南的西部地区,暴雨集中时段均出现在夜间。第2次过程的直接经济损失没有第1次过程大,但2015年因滑坡泥石流掩埋死亡2人事故;第2次过程暴雨的量级比第1次过程的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2年6月21~25日广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季风槽东移发展、低涡切变辐合稳定维持是产生降水的重要原因。多普勒特征分析表明,中尺度辐合线在桂东北地区南北摆动是造成桂东北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低层强盛西南风长时间维持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空、地面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6年5月2—4日本溪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受高空槽低涡和黄淮气旋的共同影响,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分布不均等特点。高空强辐散的抽吸作用促进低层辐合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稳定的水汽源地和强低空急流的引导作用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大气的不稳定能量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桂林市2次大暴雨过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回波资料对桂林市2009年7月2~4日与25~28日2次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机制、雷达回波概念模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是2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风低空急流的强弱与暴雨量级有着直接关系,两者配置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这2次大暴雨的动力机制,辐合及上升运动越强,对应的降水强度越大;絮状强降水回波稳定维持在桂林上空与其内部风场结构上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辐合有关,圆形絮状回波比长带状回波更稳定,更有利于大暴雨的形成。另外,经预报实践证明利用多种数值预报产品与桂林预报工具与指标,可对大暴雨过程的落区及量级进行较准确的预报,为灾害性大暴雨天气提供有效的预报与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月1日,济宁地区5个站出现了暴雨,济宁本站出现降水量为105.0mm的大暴雨。对这次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尺度切变、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是该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中层切变线上分布不均匀的辐合区、中低层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以及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重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2016年7月19—20日昔阳县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黄淮气旋、切变线、低涡以及低空急流。黄淮气旋东移北上、地面倒槽顶部辐合线影响下,与高低空切断低涡共同促进了暴雨天气的发生。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气旋暖区,属短时强降水,低空急流构建及增强同此次暴雨天气开始和变强均有较好相关性。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能量集聚增大,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形成抽吸作用,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热力、水汽及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7月22日晋中市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是大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作为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带,低空急流在大暴雨天气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低空急流分别向晋中市输送大量的水汽,为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500 h Pa高空中的槽线分别在关中和陕南西部与700 h Pa高空处的切变线几乎重叠,之后在晋中市形成风向、风速的强辐合区,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王晶晶 《现代农业科技》2015,(3):259-260,263
利用常规资料、EC数值预报产品和T639物理量场分析以及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7月12日信阳市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前期信阳市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北侧,不稳定能量大量积蓄。11日20:00低涡横槽转竖,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冷暖平流在信阳市上空交绥。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冷空气补充南下,使得切变线在信阳市上空长时间维持,从而形成这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冀翠华  吕哲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186-189,192
利用MICAPS天气图、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日河南开封出现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过程中,高空槽配合低层低涡、切变线、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加强北抬,提供了较强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偏东和偏南超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则是主要的抬升触发机制,辐合中心的位置与局地大暴雨落区对应较好.雷达速度场上0.5°仰角逆风区的出现,为暴雨及时预警提供了有利判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观测资料,从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豫东地区一次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有暖区对流降水造成,范围广,强度大,主要影响系统有副热带高压、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动力条件有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有利于上升运动。西南和东南急流提供充沛水汽,暖云层和湿层厚,层结不稳定,降水效率高,雨强大。云图表现为斜压叶状云系,雷达为多单体涡带状回波。  相似文献   

16.
利用观测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icaps高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16年7月25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铁岭地区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受冷涡和副热带高压在内的大尺度环流系统影响,低层切变和气流辐合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和水汽作用。高空冷涡下的冷空气导致局地强对流天气,副高的稳定使降水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5年6月16—17日孝感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少动、高空槽东移、低层低涡切变维持及新生、高低空急流耦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稳定。800~900 h Pa形势场水汽辐合中心产生起始时间对应暴雨天气出现时段;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抽吸作用,推动暴雨天气出现;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弱对流不稳定状态或近似中性层结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省昆明市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从高空形势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且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水汽充沛;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桂春  宋若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33-1833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10年7月19~22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副热带高压是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低涡、高空槽、切变线是产生大暴雨的动力机制。大暴雨与低空急流有密切的关系,低空急流是通过中尺度脉冲的形式向下游传播动量、热量和水汽,充足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20.
张渊  卢莹  戴玥  张波  白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0-11011,1105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6日江苏省沿江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结果表明,从大环流形势看,这次暴雨过程为副高边缘型;500 hPa副热带高压边缘有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西南气流旺盛,这种上冷下暖的形势,导致了这次暴雨的发生;分析物理量场发现,水汽通量散度场中的辐合区基本呈带状,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分布也非常一致;这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背景下,强降水区域与能量锋区有很好的对应;分析动力条件可知,暴雨过程有着强烈辐合和上升运动,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与强降水也有着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