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广西高温高湿环境下生物垫床牛舍适合的养殖密度,给广大养殖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试验采用不同的生物菌种对不同的生物垫床的厚度进行筛选,得出最佳的生物垫床厚度。按照15 kg/m2,20 kg/m2,25 kg/m2,30 kg/m2,35 kg/m2饲养牛体重所占面积对相同面积的垫床饲养密度进行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以10 cm生物垫床的厚度,养殖能吸纳牛粪尿,有效地减少粪尿的排放,20 kg/m2密度时后备牛对生物发酵垫床适应性好,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牛蹄病发生率降低了5.55%。[结论]适宜的生物垫床厚度和适宜的养殖密度不但节省了兽药的使用成本,而且还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物垫床养牛成功的关键在于垫料厚度和菌种的选择使用。垫料一般以稻壳、木糠为主,市场上菌种质量参差不齐,且价格昂贵,导致效果千差万别。本研究主要对垫料厚度和菌种进行筛选试验,以获得能够适用于广西地区牛用生物垫床的最适厚度和最优菌种,为生物垫床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研究以木糠作为垫料,A、B2个菌种开展研究,分设3个不同厚度(5 cm,10 cm,15 cm)6个组和无垫料2个组。[结果]结果表明,第1组和第4组(5cm垫料厚度)腐坏面积大,差异显著(P<0.0.5)。第3组和第6组(15 cm垫料厚度)板结的垫料多,造成垫料的浪费,差异显著(P<0.0.5)。第2组和第5组之间垫床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垫料组(第2组和第5组)的氨气浓度与无(粪)垫料组(第7组和第8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第2组的生物垫料和A菌种成本低、腐坏面积小,10 cm的垫料厚度是比较理想的垫料厚度,适合广西牛用生物垫床的饲养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发酵垫料养牛技术,是指将经过功能性微生物发酵的木糠、木屑、谷壳、粉碎的农作物秸秆和牛粪等原料混合制成的生态发酵垫料,铺在设有生物发酵垫床的现代生态养牛栏舍而进行养牛活动的一种生态养牛技术,是适应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向,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养殖模式创新。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微生物+”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其中生态发酵垫料养牛技术作为肉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了夏季高温条件下南方地区发酵床与普通薄垫料养殖肉鸡的生产性能及其舍内环境差异,同时对比了添加不同菌种的发酵床平养肉鸡的效果。试验分3组,分别为添加菌种1、菌种2的发酵床及普通薄垫料组。每组一栏,每栏面积为64.5 m2,每栏矮脚黄公鸡雏680只,试验周期为63 d。结果表明:发酵床因其内在微生物分解鸡粪产热,会增加垫料温度,比普通薄垫料温度高2.23~2.45℃,但该发酵热对舍内温度影响不大;夏季南方发酵床平养肉鸡平均体重比普通垫料低50~80 g/只,成活率低4.26%~4.50%,鸡群均匀度低3.94%~7.68%,但发酵床中的芽孢杆菌可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繁殖,改善鸡群肠道健康,降低料肉比(2%),即夏季南方地区普通薄垫料平养肉鸡效果比发酵床好,但添加不同菌种的发酵床平养肉鸡的生产性能及舍内环境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比例垫料的肉牛深层生物垫床技术参数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五个小型试验槽制作深层生物垫床(Deep litter system),研究了四种不同垫料(稻壳、锯末、花生壳、泥炭)按不同比例组合后垫床的综合特性,为深层生物垫床运用于肉牛饲养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四种垫料对垫床的温度、pH、霉菌和碳氮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添加泥炭比例过高(37.5%以上)会减小垫床孔隙度,造成了霉菌的大量繁殖,对动物和人造成潜在威胁;但泥炭又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氨的排放,因此,泥炭比例应在25%左右.从各组垫床的综合效果来看,第3组(各垫料等百分比)垫料适合制作肉牛用垫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直线育肥、架子牛育肥模式对科尔沁肉牛育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开展本试验研究,以期为农牧民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8月龄250~350 kg体重体型均等的科尔沁肉牛30头散栏饲养10个月出栏,10~12月龄350~400 kg的架子牛30头栓系饲养8个月出栏。出栏后分别测定两组试验牛的出栏体重,根据试验数据,同时考虑投入固定成本、人工成本、饲料成本等各种因素,进一步计算分析两组牛的经济效益。[结果]组1毛利率高于栓系饲养模式,组1比组2盈亏平衡点更低。[结论]直线育肥和架子牛育肥模式各有利弊。直线育肥模式利润高但养殖周期较长,架子牛育肥模式利润低但养殖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农作物秸秆代替部分木屑制作发酵床用于水牛养殖,并研究其对发酵效果、圈舍空气指标、水牛产奶情况的影响,试验选择水牛60头,平均分为3组,T1组牛床不铺设垫料,T2组为100%木屑垫料,T3组为50%木屑+30%玉米秆+10%稻草+10%甘蔗叶垫料,进行为期130 d的饲养试验,测定各组的牛床发酵指标和水牛产奶情况...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夏季肉牛的合理饲养密度,在排除群体效应的情况下,试验采用固定动物数量、通过改变栏舍面积控制饲养密度的方法,于夏季选择初始体重在163~277 kg范围内的西门塔尔杂交小公牛32头,随机分为4组,即试验1~4组,各组间试验牛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设置饲养密度分别为3.0,3.6,4.5,6.0 m~2/头进行饲养试验,分别测定了试验肉牛的生产性能、动物福利水平和环境指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饲养密度下,试验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4组的料重比最低;试验1组肉牛平均站立时间较长,为(11.84±1.07)h/d,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试验组肉牛平均站立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肉牛脏污评分为(2.18±0.62)分,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4个试验组试验期间牛舍内的平均温度、湿度及风速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1组牛舍中CO_2浓度及NH_3浓度显著高于3,4组(P0.05)。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建议夏季肉牛饲养密度为3.6 m~2/头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高原地区发酵床养猪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本研究将30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头,一组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饲养,一组为传统标准化猪舍饲养,试验猪初始体重为8.1kg,组间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进行育肥试验,育肥猪体重90~100kg时出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头均耗料197.3kg,对照组头均耗料226.7kg,试验组料肉比为2.28:1,对照组料肉比为2.56:1,试验组育肥单位增重耗料比对照组降低10.9%。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净收入为617.8元,试验组为660.4元,较对照组增加42.6元,增加了6.9%。本研究结果说明,发酵床养猪技术增重效果不如传统养殖模式高,单位增重耗料低于传统养殖模式,经济效益高于传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由玉米秸秆代替部分稻壳和锯末作为发酵床垫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设计了4组发酵床垫料配方;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杜×长×大"三元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三栏一组,分别置于12个发酵床栏内饲养。对各处理组间垫料的变化、生长育肥猪的生长状况进行相关测定。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各处理组间垫料的孔隙度变化、含碳量、含氮量等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育肥猪的生长状况,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后胴体指标,肌肉嫩度、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统计,一定比例的秸秆替代发酵床中稻壳和锯末能降低饲养成本,但综合生产现场和市场行情,在垫料中替代10%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发酵床养猪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生态养殖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广,特别是发酵床养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酵床养猪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在猪舍(或其他动物栏舍)内根据不同类型猪群建立一定厚度的发酵床垫料,原料为谷壳、锯末,与发酵菌种等混合铺设后,让猪只生活在床面上,排出的粪尿在渗人垫料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南方夏季高温条件下应用不同菌种、不同垫料比例生物发酵床养猪的效果,试验选择体重16~24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60头,随机分成5组,进行为期12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猪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3组发病率分别为16.7%、16.7%、25.0%,与对照组(25.0%)基本一致;试验1,2,3组死亡率为零,低于对照组的8.3%;生物发酵床养猪舍氨气浓度为(1.10±1.09)mg/kg,水泥地面猪舍氨气浓度为(2.58±1.02)mg/kg,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发酵床养猪经济效益优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51.3元/头)。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益生菌组合的发酵垫料对马厩舍内氨气及感官评定的影响。试验选用24匹成年德保矮马,随机分为4个组(A、B、C 3个试验组,1个对照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匹马。德保矮马马厩内发酵垫料,以栏舍内氨气含量、垫料感官评测定、垫料中益生菌含量作为参考指标,筛选改善马厩内小环境的最佳益生菌组合。试验结果表明:A、B、C 3个试验组马厩内氨气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6.65mg/kg、6.03mg/kg和5.93mg/kg,降幅分别达73.6%、66.78%和65.67%;其中A组马厩内氨气浓度为2.38±0.25mg/kg,且栏舍内外无异味、垫料表面粪虫少、垫料松软、湿度适中,感官效果优于其他试验组及对照组;A组垫料发酵5天及6个月后益生菌计数分别达到1.83万cfu/g和9万cfu/g,均高于其他组。因此A组垫料使用效果最佳,可作为德保矮马发酵垫料的适用益生菌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发酵床饲养保育仔猪的实际效果,试验选取日龄和体重接近的60头DLY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同一猪舍发酵床圈栏和普通猪舍圈栏用相同的日粮进行饲养,以比较两种圈栏对猪生长保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圈栏饲养的生长保育猪,其70日龄结束实测体重、试验期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为(26.96±3.51)kg、(485±75)g和1.55∶1,分别比普通猪舍圈栏饲养的生长保育仔猪增0.17 kg(P>0.05)、提高8 g(P>0.05)和降低0.01 kg,节水效果和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发酵床圈栏可替代普通圈栏并推广。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肉牛养殖方式是将栏舍外牛的运动场硬化或夯实,既造成运动场地浪费,又为清理牛粪发愁。贵港市平南县永源生物科技公司创新养殖模式,实施养种同舍循环养殖肉牛成效明显。1栏舍及运动场的设计1.1栏舍的设计栏舍总长260m、高4.5m、宽10.5m,双列对头式,其中中间通道4. 5m,两侧牛床为水坭地面各宽3m。天面半弧形为彩钢瓦隔热材料,雨污分离。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菌酶混合型添加剂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取刚入栏、体重约342.5 kg的幼龄牛45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对照组肉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在肉牛日粮中添加5 g/d和10 g/d菌酶混合型添加剂,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牛.试验期30 d...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20,(3):34-37
为避免育肥猪后期粪尿量超过发酵床的可承载限度,在发酵床内增设了定点排泄区,发现有71%~76%的猪粪尿经定点排泄区的漏粪地板排出,可以提高发酵床养猪的密度,减少垫料用量。饲养试验显示,锯屑、稻壳和菌糠复合型垫料对猪粪的适宜承载量为1.40~1.86 kg/m~3,对尿的承载量为2.70~2.98 kg/m~3,垫料厚度60 cm的发酵床,在每头猪占床面积2.24 m~2,占圈面积2.72 m~2时已出现轻度死床;而增设定点排泄区的垫料厚度40 cm的发酵床,在每头猪占床面积为1.08 m~2,占圈面积1.36 m~2时,仍未出现死床现象。与原发酵床相比,增设定点排泄区后单位面积及每头猪的一次性垫料投入量分别为2/3和32%~64%,饲养过程中每头猪需添加的垫料量仅为10.7%~16.0%,且猪增重提高10.2%~34.9%,为猪群提供了更为清洁的拱翻和活动场地,保证了动物福利,有利于发酵床饲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在缙云县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试验选择大长金三元杂种保育仔猪4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试验组饲养于发酵床栏舍,对照组饲养于普通水泥地面栏舍。经30 d饲养试验,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速度提高7.02%,饲料利用率提高16.87%,经济效益提高18.85%;且采用发酵床养猪节水省工,粪尿排泄物完全没有向外排出,有效地避免了养猪污染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象山县定塘镇某农户饲养番鸭3000羽,45日龄,体重1kg左右;栏舍面积100m^2,垫料采用锯木粉和稻草为主。2009年2月,发现300多羽发病就诊。  相似文献   

20.
采集丽水市食用菌废菌棒5种,测定其C/N,符合发酵床垫料原料指标C/N25的有香菇和黑木耳2种废菌棒;配制含50%、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和普通发酵床垫料,接种相同发酵菌,测定三组7d发酵床垫料的酵熟温度。结果表明,三组均符合发酵床菌种发酵酵熟温度指标。选择同品种、同批次,体重相近的内三元杂种猪90头,随机分为5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垫料,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垫料和普通发酵床垫料三组,每组供试猪10头,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50%,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的保育猪头均日增重分别为0.611 kg和0.586 kg,比普通发酵床保育猪0.598 kg分别提高2.17%和下降2.01%,差异不显著(P0.05)。从饲料转化率看,50%、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保育猪组料重比分别为2.12和2.20,比普通发酵床组料重比2.15下降1.39%和提高2.33%,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