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以卷曲相关同源蛋白(FRZ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4个品种共计582只绵羊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技术对FRZB基因的InDel进行筛查,旨在寻找与4个品种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InDel位点。结果表明,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14 bp的InDel突变;FRZB基因内含子区InDel突变位点在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存在II、ID、DD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表明,FRZB基因中检测到的InDel突变对同羊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II基因型的体长、背高、荐高、距骨宽度、尾长和尾宽在同羊群体中显著优于DD基因型,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同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结果提示,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一个14 bp的插入突变可显著影响同羊生长性状,可以作为绵羊育种中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内含子Ⅱ的多态性及其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筛选对绵羊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分子标记,以期为绵羊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5种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对MyoG基因内含子Ⅱ(Eco72 Ⅰ)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opGene32软件计算绵羊MyoG基因内含子Ⅱ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基因型与绵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小尾寒羊、杜泊羊、湖羊群体中MyoG基因内含子Ⅱ均存在3种基因型:AA(368/540 bp)、AB(908/368/540 bp)和BB(908 bp);大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群体中仅检测到2种基因型:AB(908/368/540 bp)和BB(908 bp)。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的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45、0.633、0.917、0.706和0.811,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55、0.033、0.083、0.176和0.054,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33、0、0.118和0.135。小尾寒羊的杂合度最低(0.455),杜泊羊的杂合度最高(0.497),表明杜泊羊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其他群体;5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PIC)均为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分析发现,小尾寒羊MyoG基因内含子Ⅱ BB基因型个体胸围、胸宽、头长、颈长均显著低于AA、AB基因型(P<0.05)。【结论】 MyoG基因内含子Ⅱ Eco72 Ⅰ位点可作为影响绵羊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结果可为今后绵羊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LYST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基于GeneBank提供的序列,以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4个品种共计602个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DNA池测序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LYST基因的插入缺失(InDel)进行探索验证,并对不同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再结合体尺数据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牛LYST基因的第44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InDel,片段长度为22bp;(2)LYST基因内含子区P2InDel突变位点在郏县红牛、秦川牛、鲁西牛群体中均存在II、ID、DD共3种基因型,而在南阳牛群体中仅存在野生纯合基因型DD和杂合子ID两种基因型,无II基因型存在;(3)LYST基因第28号内含子区InDel位点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的体高、胸围、体重、重高比及体躯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郏县红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论:本研究在LYST基因第28内含子发现一个能显著影响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22bp插入突变,该突变可作为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绵羊PRND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能的遗传效应,旨在寻找改良绵羊生长性能的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采用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兰州大尾羊(n=120)、小尾寒羊(n=190)、滩羊(n=1 020)3个群体共1 330个个体在绵羊PRND基因中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绵羊PRND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能的关联性。结果:绵羊PRND基因存在多态性。其中,兰州大尾羊未检测到DD型,II基因型频率高于ID型,等位基因I频率高于等位基因D,SNP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小尾寒羊、滩羊均检测到DD、ID、II三种基因型,II基因型频率均高于DD、 ID型,等位基因I频率高于D,SNP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关联分析表明,兰州大尾羊ID型个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均高于II型个体。其中,兰州大尾羊ID型个体的胸围普遍高于小尾寒羊和滩羊,体斜长差异显著(P0.05)。小尾寒羊管围差异显著(P0.05)。滩羊生长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PRND基因在兰州大尾羊、小尾寒羊、滩羊中都存在多态性,对绵羊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GHSR基因为候选基因,随机选取滩羊、小尾寒羊和兰州大尾羊3个品种共计1 249个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DNA池测序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突变多态性,分析其与体重、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GHSR基因的第一内含子上存在24 bp的插入/缺失突变,3个绵羊品种中均存在AA、AB、BB 3种基因型。该位点的多态性与3种绵羊8个生长性状指标关联分析显示,兰州大尾羊BB基因型的个体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AB基因型的个体体高、十字部高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小尾寒羊AB基因型的个体胸宽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AA基因型的个体体高、十字部高显著高于BB基因型;滩羊AB基因型的个体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BB基因型的个体体高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研究表明:GHSR基因可以作为3种绵羊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为绵羊育种选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β-连环蛋白(CTNNB1)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并与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寻找与生长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为山羊高生产力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陕北白绒山羊(n=848)为研究对象,PCR大样本扩增检测β-catenin基因的插入/缺失(InDel)突变,并评估该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848只陕北白绒山羊中β-catenin基因的第10内含子上存在一个26bp InDel的位点;该群体中共出现3种基因型,分别为II、ID和DD。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与陕北白绒山羊胸深显著相关(P<0.05),其中杂合型ID为优势基因型。因此,β-catenin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基因,为陕北白绒山羊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究膜相关RING-CH型蛋白1(membrane-associated Ring-CH Protein 1,MARCH1)基因多态能否显著影响内蒙古白绒山羊的生长性状。通过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检测460只内蒙古白绒山羊MARCH1基因启动子区7-bp位点InDel(insertion/deletion)多态性,并利用SPSS 23.0分析软件探究它们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育成羊MARCH1基因启动子7-bp(NC_030813:g.1858696insTAATACG)突变位点DD基因型个体体高均值显著大于ID和II基因型个体(P=0.010),ID基因型个体体长均值显著大于II基因型个体(P=0.036);成年羊该突变位点ID基因型个体管围均值显著大于II基因型个体(P=0.040)。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内蒙古白绒山羊体高、体长和管围与体重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MARCH1基因启动子区7-bp位点可作为内蒙古白绒山羊体尺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D, PDGF-D)与绵羊尾型的关系,寻找可用的分子标记,同时对前期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在533只绵羊(湖羊、藏羊、杜泊×湖羊杂交羊)试验群体中,选取藏羊、湖羊两个品种各30个个体的血液样本,等量混合分别构建两个DNA混池,对PDGF-D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上下游1 000 bp扩增,目的片段测序分析后,采用飞行质谱方法对检测到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Haploview4.1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使用SPSS19.0软件对PDGF-D基因SNP位点与尾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PDGF-D基因及其上下游1 000 bp共找到6个突变位点,其中rs5、rs27、rs28与尾长、尾宽及尾周长均相关,rs6、rs19仅与尾长相关,rs13与尾宽、尾周长均显著相关(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rs6~rs13之间存在强连锁;组合基因型与尾型关联分析结果显示,CCGG型个体无论是在尾长、尾宽还是在尾周长上,其平均值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低于其他组合基因型,但在群体中的数量较少。结果表明,PDGF-D基因对绵羊的尾型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其SNP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对于绵羊尾型选育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可考虑将CCGG型作为筛选小尾绵羊的潜在分子标记,但是该基因型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可适当增强人工选育以扩大数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MC4R和PROPI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美利奴羊和德国美利奴羊MC4R和PROP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中国美利奴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MC4R基因MC4R-3位点存在G894C突变,MC4R-4位点3′侧翼区存在A1223G、G1229A和T1307G 3个突变位点;PROP1基因在外显子3上存在A2660G突变,导致Thr181Ala改变.关联分析表明,在中国美利奴羊群体中,MC4R-4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体斜长和腰角宽差异显著(P<o.05),优良基因型为BB; PROP1基因不同基因型个体尻宽和胸围差异显著(P<o.05),优良基因型为BB; PROPl-MC4R-4优良基因型聚合体BB-BB个体体斜长高于其它合并基因型个体(P<o.05).结果提示绵羊MC4R和PRO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GHRH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对萨福克羊与哈萨克羊杂交成年母羊GHRH基因rs400079090和rs419322328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s400079090位点检测到3个基因型,rs419322328位点TT基因型缺失;rs419322328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胸宽显著大于GT基因型个体(P〈0.05),体斜长极显著小于GT基因型个体(P〈0.01)。说明GHRH基因2个SNP位点多态性对萨福克羊与哈萨克羊杂交成年母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探究CLPG(Callipyge)与MSTN(Myostatin)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调查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本试验以133只澳洲白羊×杜泊羊×湖羊杂交绵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及PCR-RFLP技术检测CLPGMSTN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然后通过SPSS22.0软件GLM统计模型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绵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测序结果表明,CLPG基因STS序列232bp处检测到C→T突变位点C1,MSTN基因3'UTR区检测到G→A突变位点M1。PCR-RFLP分析显示,C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CC和CT;M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GG和GA。关联分析表明,C1位点与绵羊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M1位点与绵羊体重、管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聚合基因型对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影响极显著(P<0.01)。研究揭示CLPG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聚合基因型对绵羊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C1和M1位点可以考虑作为绵羊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2.
神经肽Y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阐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为绵羊多羔性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NPY基因全部3个外显子在小尾寒羊、湖羊、特克塞尔和多赛特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该基因对小尾寒羊多羔性的影响.仅引物P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5种基因型,在湖羊和多赛特羊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而在特克塞尔羊中仅枪测到1种基因型;测序分析显示,在小尾寒羊中存在CR、TR和TW3种等位基因,在湖羊和多赛特羊中存在CR和TR 2种等位基因,而在特克塞尔中仅存在CR 1种等位基因.TR与CR相比在绵羊NPY基因编码区第93 bp处发生了1个C→T的单碱基突变;TW与CR相比除发生C93T的单碱基突变外,还在130和131 bp发生了GA塞AT的双碱基突变,该突变引起绵羊NPY成熟肽第16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对于多态位点C/T,小尾寒羊3种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于多态位点GA/A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平均比RR型的多0.56只(P<0.05).在小尾寒羊5种复合基因型中,TTRW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TTRR、CTRR和CCRR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也不显著(P>0.05);TTRW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基因型(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NPY基因GA/AT突变位点的W等位基因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1个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13.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 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1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①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eX1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②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X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14.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该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 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 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 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 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 ).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 Weinberg 平衡 (P>0.05 ).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大尾羊是我国特有的肉脂兼用型地方绵羊品种,也是珍贵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曾一度濒临灭绝。生长性状是绵羊重要的经济性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保种和选育是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对兰州大尾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以及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MYLK4、MSTN、MTPN进行综述,以期为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生长性能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也称FecG基因,是影响家畜繁殖力的常染色体主效候选基因,此基因在性腺轴相关组织及内脏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shRNA下调GDF9基因的表达可能对动物生长轴的调控造成影响,因此,推测GDF9基因对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GDF9基因作为山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山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陕北白绒山羊(n=638)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已有报道利用DNA池检测GDF9基因的InDel位点,评估InDel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在638只陕北白绒山羊GDF9基因3′调控区存在12-bp的插入缺失(InDel),群体共出现3种基因型(II,ID,DD),其中I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61和0.539,优势基因型为杂合型(ID)频率为0.874。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与陕北白绒山羊体高显著相关(P<0.01),同时显著影响十字部高性状(P<0.05)。其他性状虽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其体重、体长等重要生长性状也表现相同的趋势。因此,GDF9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基因,为陕北白绒山羊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内蒙古绒山羊KAP基因家族角蛋白相关蛋白9.2(KAP9.2)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突变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以期为内蒙古绒山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606只雌性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耳组织提取DNA并测定其体重及体高、体长和胸围等体尺数据,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与直接测序技术检测KAP9.2基因的InDel突变,检测遗传多样性指标,利用SPSS 23.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在内蒙古绒山羊KAP9.2基因外显子区存在30 bp的InDel突变,产生II、ID和DD 3种基因型。多态信息含量(PIC)显示,该位点在育成羊群体中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在成年羊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且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在整个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但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育成羊群体中,此30 bp的InDel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成年羊群体中,此突变对管围、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育成羊和成年羊全部群体中,此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 KAP9.2基因InDel突变对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多个生长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可作为内蒙古绒山羊优良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探索PTGS2基因g.65835868AG和g.65834692AG位点多态性与绵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绵羊多羔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标记。利用Sequenom MassARRAY誖SNP技术对PTGS2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在多羔绵羊品种(小尾寒羊、策勒黑羊和湖羊)和单羔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萨福克羊和草地型藏羊)中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关联分析。分型结果表明,g.65835868AG和g.65834692AG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单、多羔绵羊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g.65835868AG位点在滩羊、小尾寒羊和草地型藏羊3个群体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在其余4个群体中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g.65834692AG位点在选择的7个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g.65835868AG位点在小尾寒羊、苏尼特羊、湖羊、策勒黑羊、滩羊和草地型藏羊6个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g.65834692AG位点在选择的7个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表明,g.65835868AG位点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不同胎次产羔数之间并无显著相关(P0.05),g.65834692AG位点小尾寒羊第2胎GG型产羔数显著高于AA型(P0.05)。综上,PTGS2基因与绵羊的繁殖性能有一定相关,且g.65834692AG位点对绵羊产羔性状有调控作用,可作为多羔绵羊选育的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19.
钙调蛋白赖氨酸转甲基酶(CAMKMT)基因在赖氨酸降解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绵羊生长性状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对萨福克羊与哈萨克杂交F_1代成年母羊、回交群体4月龄羔羊CAMKMT基因rs411221065、rs162300069、rs425859722位点的多态性以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s411221065、rs162300069、rs4258597223个SNP位点均检测到3个基因型,rs411221065、rs162300069属于中度多态,rs425859722属于低度多态;在F_1代成年母羊群体中,rs425859722位点CC基因型个体胸宽极显著低于CT基因型(P0.01)、臀宽极显著低于CT和TT基因型(P0.01),rs411221065位点CC基因型胸宽显著低于CT和TT基因型(P0.05),rs162300069位点GG基因型体高显著高于AG基因型、胸宽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结果提示,绵羊CAMKMT基因3个SNP位点多态性对F_1代成年母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绵羊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绵羊肉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绵羊肉用性能的选育提供有效的遗传分子标记。【方法】利用液相捕获测序技术获取MSTN基因在杜泊羊(D)、滩羊(T)和小尾寒羊(XH)共91只绵羊中的变异位点,并筛选出品种间差异显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针对筛选出的位点,利用飞行质谱检测技术对滩羊、小尾寒羊、杜泊羊和杜滩寒三元杂交羊(DTH)共30只绵羊进行基因分型,并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试验筛选出的MSTN基因rs129059715位点在4个绵羊群体中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15个CC基因型、9个CA基因型及6个AA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除杜滩寒三元杂交羊外)。在杜泊羊、滩羊和杜滩寒三元杂交羊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小尾寒羊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在杜泊羊和小尾寒羊群体中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在滩羊和杜滩寒三元杂交羊群体中均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