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对4种常见苹果砧木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苹果砧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利用情况。【方法】以西府海棠(M.micromalus Hemsl)、新疆野苹果(M.sievesii(Ledeb)Roem)、富平楸子(M.pruni-folia(Willd)Borkh)和平邑甜茶(M.hupehensis(pamp)Rehd)等4种常见苹果砧木为试材,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铵态氮(NH4+-N,3.0mmol/L(NH4)2SO4)、硝态氮(NO3--N,2.5mmol/L KNO3和1.735mmol/L Ca(NO3)2)及铵态氮+硝态氮(NH4+-N+NO3--N,其中1.5mmol/L(NH4)2SO4和1.5mmol/L NH4NO3的浓度比为3∶1)3种氮素处理下苹果砧木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植物全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形态氮素对4种苹果砧木幼苗生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长势最好、生物量和植株全氮含量均最高的是平邑甜茶;西府海棠的叶绿素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及干质量均较低。4种苹果砧木幼苗的根系活力均表现为硝态氮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处理>铵态氮处理。3种处理中,铵态氮+硝态氮处理时4种砧木根系中的全氮含量均最高。对于平邑甜茶,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的干质量较高,且均显著高于铵态氮+硝态氮处理;对于富平楸子,以硝态氮处理的干质量高于铵态氮处理和铵态氮+硝态氮处理;对于西府海棠和新疆野苹果,不同氮素处理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形态氮素对4种苹果砧木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综合分析认为,硝态氮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氮素形态对甘蔗锰毒黄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氮素形态对甘蔗锰毒黄化的影响,为防治甘蔗锰毒黄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分析锰毒胁迫期间和锰毒发生后不同氮源对植株锰含量、吸收、分布及叶片黄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揭示氮素形态对锰毒黄化的影响。【结果】将硝态氮更换为铵态氮培养后,植株锰毒黄化的幼苗明显变绿,SPAD值显著提高;黄化的幼苗在铵态氮溶液中培养后,叶片复绿速度加快,SPAD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在高锰胁迫下,铵态氮处理的植株锰含量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2、4和9 d),处理间的差异加大;高锰溶液中,铵态氮处理植株的锰吸收量、地上部及根系的锰累积量均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的根系与地上部锰积累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铵态氮能更有效地阻止锰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减轻幼苗叶片黄化,加速黄化叶片复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毛竹幼苗在不同硝态氮条件下的响应,探究硝态氮对毛竹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以毛竹幼苗为试材,通过室内盆栽控制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形态氮(铵态氮、硝态氮、铵硝混合氮)、不同部位(根部供氮、叶面喷施)以及不同硝态氮处理时间(2个月、4个月、6个月)对毛竹幼苗的影响。【结果】(1)铵态氮(NH4+/NO3-为4/0)条件下,毛竹幼苗各部位生物量随氮浓度的提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硝态氮(NH4+/NO3-为0/4)条件下,各部位生物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未随浓度的改变而发生规律性变化。(2)根部供给硝态氮试验中,除根尖数外,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叶面积、叶片数、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构型指标(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系生物量在低水平(≤8 mmol/L)硝态氮处理下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当浓度超过24 mmol/L时,毛竹所有指标均呈现显著降低,地上地下部呈现同步受抑制;叶面喷施氮试验中,毛竹各生长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铵态氮、铵硝混合氮、CK和硝态氮的规律,8 mmol/L硝态氮处理下毛竹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各形态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CK)以及铵态氮处理(P<0.05)组。(...  相似文献   

4.
氮素形态对玉米幼苗生物机制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氮素形态对玉米幼苗体内水分状态、蒸腾速率、光合特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沙培条件下分别供应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及1∶1(质量比)的铵态氮和硝态氮(NH4+-N+NO3--N)营养液,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玉米幼苗根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膜透性以及玉米叶片光合强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玉米幼苗水分状态供给和根系氧化还原活力的影响。【结果】单独供NO3--N时,玉米根系膜相对透性最小,叶片NR活性最高;供给NH4+-N+NO3-N时,玉米植株NO3--N含量最高;单独供给NO3--N,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光合强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最大,其次是NH4+-N+NO3-N处理,而单独供给NH4+-N时最小;单独供给NO3--N时,根系、叶片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最高。单独供应NO3--N时玉米生物量最高。【结论】NO3--N对玉米幼苗最适宜。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对茶树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茶树根系侵染率、生长、耐盐性及茶树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探索AMF提高茶树植株耐盐性的生理机理。【方法】以1年生茶树品种‘乌牛早’扦插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向盆土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以接种灭菌接种物为对照,在幼苗移栽后2个月进行5,10,15,20,25,30mmol/kg 6个盐胁迫处理,分别于处理后50和100d测定茶树株高、根系菌根侵染率及叶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100d时测定地径、主根长度、生物量、茶树叶片膜透性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各处理的茶树生长质量进行鉴评。【结果】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AMF对茶树根系的侵染率逐渐降低,茶树株高、地径、生物量显著降低,生长质量下降,叶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在6个盐浓度下接种AMF后,茶树的生长量均有所增加,生长质量明显提高,叶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均有所降低,茶树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提高,但其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盐胁迫能抑制茶树的生长,而AMF可通过显著促进茶树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有效降低植株体内膜脂的过氧化水平,从而缓解盐胁迫对茶树的伤害,促进茶树在盐胁迫环境中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张超一  樊小林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4):2777-2784
【目的】探究不同铵硝配比条件下香蕉幼苗对铵态氮、硝态氮两种形态氮素的吸收特性以及两种氮源离子相互作用对香蕉氮素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筛选最适于香蕉氮素吸收利用的铵硝配比,为香蕉氮素营养高效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养分吸收动力学原理,利用改进的耗竭法研究不同铵硝配比营养液中巴西品种香蕉(Musa AAA Giant Cavendish cv. Brazil)幼苗对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总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设7个处理:100%铵态氮(100%A)、90%铵态氮+10%硝态氮(90%A+10%N)、70%铵态氮+30%硝态氮(70%A+30%N)、50%铵态氮+50%硝态氮(50%A+50%N)、30%铵态氮+70%硝态氮(30%A+70%N)、10%铵态氮+90%硝态氮(10%A+90%N)和100%硝态氮(100%N)。每个处理设9个氮浓度梯度:0、0.1、0.2、0.5、1、1.5、2、3、4 mmol·L-1。【结果】不同铵态氮﹕硝态氮配合条件下,香蕉苗吸收铵态氮、硝态氮及总氮的规律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方程,其动力学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NH4+-N比例在10%-70%时,随着NO3--N比例的增加,可以增加香蕉幼苗对NH4+-N的吸收速率。在NH4+-N比例为70%时,NH4+-N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最大,为55.56 μmol·g-1·h-1,NH4+-N比例超过70%会降低香蕉幼苗对NH4+-N的吸收速率。香蕉幼苗对NO3--N的吸收速率呈现随营养液NH4+-N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规律。NH4+-N比例从10%增大到90%时,NO3--N的Vmax降低了2.62倍,增加NH4+-N的比例明显抑制香蕉幼苗对NO3--N的吸收。铵硝配比对香蕉根系与NH4+-N和NO3--N的亲和力影响无明显规律。在铵硝配比为3﹕7时香蕉总氮Vmax达到83.33 μmol·g-1·h-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最有利于香蕉吸收利用氮素。【结论】NH4+-N比例低于70%时,增加NO3--N比例可以促进香蕉幼苗对NH4+-N的吸收,NH4+-N比例高于70%时,增加NO3--N比例抑制NH4+-N的吸收。增加NH4+-N的比例明显抑制香蕉幼苗对NO3--N的吸收,铵硝配比为3﹕7最有利于香蕉吸收利用氮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等量不同氮素形态培养条件下,研究盐胁迫对辣椒幼苗生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差异。【方法】采用营养液培养,设置6个处理:硝态氮(A1)、铵态氮(A2)、有机态氮(A3)、硝态氮+ 100 mmol/L NaCl 胁迫(A1T)、铵态氮+ 100 mmol/L NaCl 胁迫(A2T)、有机态氮+ 100 mmol/L NaCl 胁迫(A3T),测定盐胁迫后3 d辣椒幼苗的壮苗指数、根冠比、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NaCl 胁迫下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辣椒幼苗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Gs、Ci、Tr)均显著下降,气孔限制值(Ls)显著增加,二者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F0和qP的显著增加说明光系统Ⅱ稳定性可能遭到破坏,但硝态氮处理的辣椒幼苗叶片能够通过增加PSⅡ反应中心氧化态QA 的比例使光合活性增加,最终增加了辣椒幼苗的壮苗指数47.21%和根冠比22.68%。铵态氮处理虽然能够增强放氧复合体(OEC)活性,但其耗散过剩光能的能力降低导致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显著降低,最终导致壮苗指数显著降低17.58%。有机态氮处理辣椒幼苗Pn和Ls显著增加,Ci显著降低,说明辣椒幼苗能够减少叶片蒸腾增加叶片水分利用率,使叶片保持较高的羧化效率,进而增加了辣椒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但其Fm和NPQ显著增加、F0、ΦPSⅡ和qP显著降低,PSⅡ反应中心虽放氧复合体活性增强,但氧化态QA的比例减小,加上光能的过度耗散使叶片同化力降低,但其壮苗指数和根冠比的增加结合盐胁迫前试验结果则说明单一有机态氮供应使辣椒幼苗受到毒害。【结论】硝态氮处理盐胁迫后,辣椒幼苗叶片光系统Ⅱ仍可维持较高的光合活性,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使壮苗指数和根冠比增加。硝态氮可以作为温室内盐胁迫土壤种植辣椒的供应氮源。  相似文献   

8.
氮素形态和水平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一年生舒茶早(C. sinensis cv.‘Shuchazao’)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和氮素水平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叶片含氮量和氮素利用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形态上,铵硝比例3:1和2:2处理茶树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铵硝比例3:1组叶片含氮量显著高于其他组;铵硝比例2:2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的表达量最高,全铵处理组表达量最低,只有铵硝比例2:2处理组的66.67%。铵硝比例2:2的谷氨酸合成酶基因(GOGAT)的表达量最高,铵硝比例1:3表达量最低,只有铵硝比例2:2组的20%。在氮素水平上,正常氮素营养液培养下,茶树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片含氮量显著高于不含氮和4倍氮处理组;茶树叶片的GS和GOGAT基因的表达量也最高,分别是4倍氮素处理组的1.3倍和2.1倍,是不含氮素处理组的5.2倍和5.0倍。综合来看,茶园施肥需要铵硝配比施肥并适当提高铵态氮含量,同时不宜过度施肥,不仅造成肥料浪费还可能不利于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9.
马检  樊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6):1152-1162
【目的】探究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其配比条件对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实生苗的氮素吸收动力学参数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枇杷可吸收利用的氮素形态,为枇杷的氮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枇杷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离子耗竭法,测定枇杷实生苗根系对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参数;以pH为7.35的石灰性黄壤为栽培介质,设置5个不同硝铵比的施氮处理,研究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比对枇杷实生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的NH4+及NO3-离子浓度及其不同配比的营养液中,枇杷实生苗根系吸收铵态氮、硝态氮及总氮的规律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方程。无论NH4+和NO3-离子浓度如何变化,枇杷实生苗根系对NH4+吸收的内在潜力及亲和力和其在根中的流速均比NO3-的大。在单纯供给硝态氮的条件下,枇杷对NO3-的吸收并没有得到促进。在供给不同硝铵配比的处理中,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枇杷实生苗根系中总氮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根系中流速(α)明显增大,而米氏常数值(Km)明显减小;随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根系中总氮的Imax和离子流动速率(α)明显降低,Km值明显增大。增加铵态氮的比例能够促进枇杷实生苗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而增大硝态氮的比例对枇杷根系吸收氮素营养有不利影响,铵态氮是枇杷优先选择吸收的氮素形态。在土培条件下,施不同配比的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枇杷实生苗的植株高度、基径、干重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指标和总叶面积的差异显著。增大铵态氮的施肥比例能够显著增大植株高度、基径、干重生物量、根冠比、总叶面积,根的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总根尖数及根系分形维数。100%的铵态氮处理的上述指标最大,100%的硝态氮处理的上述指标最小。【结论】铵态氮能够明显促进枇杷实生苗的生长发育,增强枇杷实生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而硝态氮则抑制枇杷实生苗的生长。在混合供应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条件下,增加铵态氮比例能够促进枇杷实生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对百合幼苗自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方法】采用水培法收集30d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通过营养钵栽试验来研究不同体积分数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对百合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根系分泌物体积分数的升高,百合幼苗生长量逐渐减小,25%、50%的根系分泌物对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75%、100%的根系分泌物对幼苗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系分泌物处理导致百合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根系活力、叶绿素、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下降.【结论】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100%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氨气是畜禽养殖业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有害气体之一。为了获得用于治理畜禽粪便氨气污染的微生物,从发酵3 d的鸡粪中分离筛选高效氨氮降解菌,研究其对鸡粪的除氨效果。【方法】以硫酸铵为唯一氮源,对鸡粪中具有氨氮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进行连续10代的富集培养,将获得的富集培养液按10-1梯度稀释后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的单菌落接种至富集培养基中,培养24h后,测定培养基中剩余的氨氮含量,比较各菌株之间的氨氮降解率,筛选出具有高效氨氮降解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研究不同温度(20℃、25℃、30℃、35℃、40℃)和pH(3.0、4.0、5.0、6.0、7.0、8.0、9.0)对菌株生长的影响,探索不同碳源(淀粉、甘露醇、柠檬酸钠、葡萄糖、乙酸钠、碳酸氢钠)、C/N(5、10、20、40)以及初始氨氮浓度(100、300、600、1 200mg·L-1)对菌株氨氮降解性能的影响。最后将得到的目标菌株制成菌悬液,按10%的接种量接种到鸡粪中,同时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24 h、48 h、72 h和96 h,测定鸡粪的氨气散发量以及不同形态氮素的变化情况,评价目标菌株对鸡粪的除氨效果。【结果】通过富集培养,从鸡粪中共分离出15株能够降解氨氮的菌株,进一步筛选得到1株氨氮高效降解菌LSA,经鉴定为克柔假丝酵母(Candida krusei),与Candida krusei isolate EM12(JF274497.1)的相似性达到99%,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T025851。该菌株的对数生长期为6-12h,可在pH 3-7,20-40℃条件下生长,能够分别利用葡萄糖、乙酸钠、淀粉、柠檬酸钠、甘露醇作为碳源,不能利用无机碳,当培养基的C/N为20时氨氮去除效果最佳。随着培养基中初始氨氮浓度的升高,菌株LSA对氨氮的降解率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反,氨氮降解速率则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当氨氮初始浓度为327.20mg·L-1时,60h内菌株LSA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71.88%,菌体含量为OD600 2.45;当氨氮初始浓度为1 105.26mg·L-1时,96h内菌株LSA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57.44%,菌体含量达到OD600 2.96。将其接种到鸡粪中可以显著降低鸡粪中氨氮的含量,最高可降低22.30%;减少粪中氨气的挥发量,最高可降低15.92%;增加粪便总氮含量;降低粪便氨氮占总氮的比重。【结论】克柔假丝酵母(Candida krusei)LSA菌株具有高效氨氮降解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可有效减少鸡粪中的氨氮含量,降低氨气的挥发量。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幼苗的不同氮响应特征,采用室内可控水培方式,研究毛竹幼苗对不同氮浓度(0.1、8 mmol·L-1)和形态(铵态氮NH4+、硝态氮NO3- )的响应。结果表明,铵态氮处理下的毛竹生物量和体内氮含量等优于等浓度的硝态氮处理,并且不同氮处理下毛竹幼苗各部分干重和氮含量由大到小趋势均为叶>根>茎和叶>茎>根。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N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各部位N含量却随着N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毛竹体内N含量与根系构型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是决定毛竹植株根系养分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随着NH4+处理浓度的增加,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且低于NO3-处理幼苗根系构型各指标。因此,这些结果表明毛竹生长和N积累表现出铵氮偏好,但浓度过高时对植物生长又表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羧基与其他活性官能团组合的不同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为高效氮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柠檬酸(羧基+羟基)、腐殖酸(羧基+酚羟基/羰基/醛基等)、聚谷氨酸(羧基+氨基)和聚丙烯酸(羧基)按照0.5%添加量加入熔融尿素中制得含柠檬酸尿素(CAU)、含腐殖酸尿素(HAU)、含聚谷氨酸尿素(PGAU)和含聚丙烯酸尿素(PAAU)4种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试验产品。设置不施肥处理(CK)及施用普通尿素(U)、CAU、HAU、PGAU和PAAU处理,采用土壤培养方法研究不同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对土壤中酰胺态氮、NH4+-N、NO3-N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并结合普通尿素和不同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从化学结构上揭示不同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对尿素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 (1)与U处理相比,在6 h—2 d内4种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均能延缓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HAU和PGAU处理效果较好、其土壤尿素态氮残留量平均提高22.3%和23.7%。(2)与U处理铵态氮峰值(第2天)相比,HAU处理铵态氮含量峰值推迟至第3天,在6 h—2 d内,HAU处理铵态氮含量平均降低16.9%,HAU处理在培养后期(3—14 d)可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提高3.2%。(3)与U处理相比,4种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在培养后期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并以HAU处理最高,平均提高17.4 mg·kg-1。(4)与U处理相比,培养前期(1—2 d),4种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均抑制了土壤脲酶活性,其中HAU处理抑制效果最强、脲酶活性较U处理降低30.9%,但却提高了培养后期(2—14 d)土壤脲酶活性。【结论】 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可通过抑制培养前期脲酶活性延缓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与转化,延缓培养中期NH4+-N向NO3--N转化,提高培养后期土壤NO3--N含量,减少氮损失。以上结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羧基及其他活性官能团可以与尿素发生反应。其中羧基与多种活性官能团(酚羟基/醛基/羰基)同时存在时与尿素的反应程度最深,对尿素的缓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长期施氮对酸性紫色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驱动因子及其调控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机制.[方法]依托四川雅安玉米体系施氮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0年),试验处理包括5个供氮水平,即0(N0)、90(N90)、180(N180)、270(N270)和36...  相似文献   

15.
辽河平原玉米田不同施肥下的土壤氨挥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不同施肥措施对氨气排放贡献的研究,获得辽河平原化肥施用本地化的氨排放因子,为大气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于2018年5—10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氨气排放的大田试验,以基肥施树脂包衣缓释化肥、拔节期追施尿素为常规施肥方式,设置无氮处理(T0)、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5个处理。采用通气法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定时收集氨气,利用流动分析仪检测计算氨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铵态氮含量。【结果】施基肥后氨挥发速率呈现双峰趋势,各处理分别于施基肥后第1—2天或第5—7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施基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无氮处理(T0);施追肥后各处理均于第1—2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无氮处理(T0)。氨挥发损失累积量表现为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减半(T1)>无氮处理(T0)。各时期各处理间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同时期土壤氨挥发速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施追肥后两者的变化趋势比施基肥后更加相似。由于T1、T2、T4追肥期施尿素,尿素释放铵态氮比缓释化肥更加迅速,同时氨挥发也相对较快。整体来看,减少50%施氮量,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只减少20%。各处理间生长季内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差异显著,常规施肥+生物炭(T2)的氨挥发损失累积量最多,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加施生物炭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增加22%。全生长季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入缓释化肥而不采取尿素追肥的措施比以尿素作为追肥的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12%。【结论】氨挥发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边际递减效应。生物炭促进了农田氨挥发,玉米秸秆生物炭呈碱性,导致了氨挥发累积量的增加,但其具有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大、吸附效果强的特点,可改良土壤和减少其他温室气体。一次性施入缓释化肥而不采取尿素追肥显著降低了氨挥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试验方法,研究分析生物质炭不同施入量(0、10、20、30 t·hm-2)对旱作农田白浆土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且这些指标均随施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与对照(CK)处理相比,土壤SOM与TN含量分别提高了6.88%~43.77%、1.68%~15.91%,土壤MB-C与MB-N分别提高了9.76%~60.88%、6.72%~68.91%,且均在30 t·hm-2的施用量下达到最大值。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显著提高各深度土层NH4+-N和NO3--N含量,总体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建议以30 t·hm-2生物质炭为白浆土旱作农田土壤的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减轻盐分胁迫对小麦幼苗伤害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NaCl胁迫下不同铵、硝配比对小麦苗期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盐分胁迫和非盐分胁迫条件下,相对于纯硝营养,增铵营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小麦生物量,提高小麦叶片抗氧化酶(SOD、POX和APX)活性,减轻盐分胁迫所导致的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植物的抗逆境胁迫能力。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片质膜透性显著增大,而根系活力、SOD、POX和APX活性则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 (P<0.05)。结论 增铵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对植物抵御盐分胁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盐分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所有高等植物均会调控其根系形态,以便能更好地在土壤环境中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其中,氮素是调控根系形态的一个关键因子.探究氮素水平及形态对娃娃菜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明确参与根系形态塑造的关键因子,为进一步研究氮素调控植物根系形态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娃娃菜(品种'惠农金娃娃')为试材,设置两个氮...  相似文献   

19.
To elucidate the response of oxidative metabolism, triggered by elevated ammonium(NH_4~+) concentrations, on root growth of wheat seedlings, Yumai 49(NH_4~+-tolerant) and Lumai 15(NH_4~+-sensitive) cultivars were supplied with either 5.0 mmol L~(–1) NH_4~+-N(EAC) or 5.0 mmol L–1 NO_3–-N(CON) under hydroponic conditions. Root growth in both cultivar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under EAC,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was greater in Lumai 15. EAC enhanced the activities of mono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 and 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 in the roots of both cultivars, while it decreased ascorbic acid(ASA) content and GDP-mannose pyrophosphorylase(GMPase) activity at the 12 th day after treatment in Lumai 15 by 62.0 and 71.4%; and in Yumai 49 by 38.8 and 62.2%,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regeneration of ASA was increased, but the biosynthesis of ASA was reduced under EAC treatment. Moreover, EAC increased DHA/AS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an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as well as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roots of both cultivars. Relatively greater increases in ROS and soluble sugar, and lower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in Lumai 15 indicate severe disruption of oxidative metabolism when compared to Yumai 49.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duction of ASA biosynthesis via decreased GMPase activity under the EAC condition probably acts as a trigger for accumulated ROS and imbalanced redox status, resulting in root growth inhibition during wheat seedling growth stage. Yumai 49, being an NH_4~+-tolerant cultivar, had the stronger capacity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xidative stress, which allowed it to retain a lower DHA to ASA ratio by maintaining a better redox homeostasis than c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NH_4~+-sensitive cultivar Lumai 15.  相似文献   

20.
姚远  徐月乔  王贵  孙伟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3):2584-2594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盐碱胁迫条件下松嫩草地灰绿型羊草和黄绿型羊草根际效应差异及其对光合生理活动和生长的影响,为适合于盐碱退化草地改良的羊草生态型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方法,共设置对照、中度盐碱胁迫和重度盐碱胁迫3个处理,中度盐碱胁迫处理通过40 mmol·L-1NaCl溶液、40 mmol·L-1Na2CO3溶液、360 mmol·L-1Na2SO4溶液和360 mmol·L-1NaHCO3溶液,按1 : 1 : 1 : 1混合施加实现,重度盐碱胁迫处理通过200 mmol·L-1的NaCl溶液、Na2SO4溶液、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按1 : 1 : 1 : 1混合施加实现,处理时间为30 d。测定分析不同处理间2种生态型羊草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pH、电导率、总有机碳、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植物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等指标。【结果】 2种生态型羊草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氮及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在中度盐碱胁迫处理下均显著高于重度盐碱胁迫处理,且均显著低于对照。2种生态型羊草在各盐碱处理条件下根际土壤pH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有效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灰绿型羊草的pH根际效应在对照和中度盐碱胁迫处理下均显著大于黄绿型羊草。灰绿型羊草的有效氮根际效应和微生物碳根际效应在2个盐碱胁迫处理下均显著大于黄绿型羊草。2种生态型羊草的净光合速率在中度盐碱胁迫处理下均显著高于重度盐碱胁迫处理,且均显著低于对照。黄绿型羊草的净光合速率伤害率均显著高于灰绿型羊草。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在中度盐碱胁迫处理下均显著低于重度盐碱胁迫处理,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灰绿型羊草的叶片脯氨酸敏感指数在重度盐碱胁迫处理下显著高于黄绿型羊草。灰绿型羊草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敏感指数和渗透压在2个盐碱处理下均显著高于黄绿型羊草,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盐碱胁迫处理下,2种生态型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盐碱胁迫条件下,黄绿型羊草的株高和地下生物量的损失率显著高于灰绿型羊草。【结论】 相对于黄绿型羊草,灰绿型羊草能通过根际效应有效地缓解盐碱胁迫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表现出更强的耐盐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