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种植推广的播种方式及播种行距,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为试验材料,探求其在混播、间作及不同行距下的生产性能及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混播处理生产性能优于间作处理,30 cm处理优于其他行距。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混播优势,混播草地中燕麦与饲用豌豆的种间相容性较好,两者间促进作用大于竞争作用,行距为30 cm与25 cm时,燕麦的竞争能力大于饲用豌豆。综合评价显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混播行距30 cm时效果最佳,干草产量最高,适于建植应用。  相似文献   

2.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探究研究区较适宜的燕麦和饲用豌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间、混作草地较单播草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与燕麦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4.60%和16.2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0.13%和11.39%;与饲用豌豆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0.42%和12.02%,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3.73%和15.03%。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间作草地,且混播与间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随播种行距增大而增大。D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且行距3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草地土壤肥力,是研究区燕麦和饲用豌豆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不同一年生牧草及饲料作物混播草地的产草量。结果表明,燕麦Avena sativa cv. Lena与豌豆Pisum sativum 1∶1比例的混播组合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达48 525和1 981 kg/hm2。燕麦与豌豆混播时,行距以30 cm为宜,粗蛋白产量隔行播种明显高于同行。饲用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混播以及高丹草Sorghum vulgare×S.sudanense与拉巴豆混播均比饲用玉米和高丹草单播产草量高。在平川、盆地地区此种植模式能取得较高的青饲料产量,而燕麦与豌豆混播种植模式适于在山地以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饲用燕麦的最佳播种行距和施肥管理模式,本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行距(20、25、30 cm)和不同复合肥施用水平(0、450、600 kg/hm2)下的饲用燕麦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行距增加,饲用燕麦干草产量下降,株高先增后降,干物质、淀粉、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先降后略有增加,其中行距20、25 cm处理干草产量分别较行距30 cm处理显著增加18.04%和10.72%(P < 0.05)|(2)随着复合肥施用量的增加,饲用燕麦株高和干草产量及酸性洗涤不溶蛋白含量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增加,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其中施肥处理450 kg/hm2较0 kg/hm2干草产量显著提高了9.32%(P < 0.05)|(3)行距和施肥仅对整株燕麦中性洗涤不溶蛋白含量存在互作效应,以行距25 cm、复合肥施用量0 kg/hm2的处理最低,其次是行距20 cm、复合肥施用量450 kg/hm2。综合而言,在本试验播种量150 kg/hm2的前提下,饲用燕麦在行距20 cm、复合肥(N-P-K为25:13:7)施用量45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干草产量和较好的饲草品质,其产量可达12.657 t/hm2。 [关键词] 饲用燕麦|行距|施肥|产量|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提高牦牛养殖补饲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原特色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草地建植模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县开展了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T)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F)混播试验,对不同处理下的饲草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饲用豌豆与小黑麦适当混播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饲用豌豆的株高,有利于田间收获;适宜混播可有效提高饲草产量,混播比例T:F为40:60可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59%,鲜草产量增加113.1%;与饲用豌豆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18.9%,鲜草产量增加10.1%;该比例下的粗蛋白含量为18.5%;较小黑麦单播处理,小黑麦与饲用豌豆适宜混播可改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品质和表层土壤性状,得出小黑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最佳比例是40:60。  相似文献   

6.
秦燕  刘勇  张永超  梁国玲  刘文辉 《草地学报》2020,28(6):1768-1774
本试验以不同混播比例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混播草地植物生物量、形态特征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禾豆混播比例对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开花期(8月17日),混播系统相对产量总和显著小于1.0(P<0.05),两种植物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不同混播处理草地生物量因生育期而异,在燕麦乳熟期(9月6日),燕麦和箭筈豌豆以2:1混播干物质产量最高(1 576.7 g·m-2),除与燕麦和箭筈豌豆以1:2混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显著(P<0.05);在燕麦成熟期(9月29日),燕麦单播处理干物质产量(1 766.7 g·m-2)最高。在燕麦蜡熟期(9月29日),混播较燕麦单播处理燕麦株高提高了12.7%~28.3%、分蘖数增加了1~2个;与之相反,混播使箭筈豌豆株高降低、分枝数减少。鉴于研究区人工草地多用于制备青干草的利用方式,饲草应兼具产量和品质的优势,我们推荐燕麦与箭筈豌豆以2:1的混作方式进行种植,并于燕麦乳熟期进行收获。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禾豆混播比例建立优质人工草地,提高草产品的生物产量与质量,本试验设置5种混播比例开展田间试验,燕麦与箭筈豌豆分别按照1∶0、3∶1、1∶1、1∶3和0∶1混合播种。测定分析了燕麦在开花期、乳熟期和乳熟后期3个生长阶段每个混播比例的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相对密度、土地当量比和种子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混播比例为1∶1时,箭筈豌豆的株高较高;在燕麦开花期和乳熟期,混播比例为1∶1的干草产量最高;在燕麦乳熟期,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相对密度都达到最高;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干草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对饲喂价值逐渐增加,粗脂肪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降低;在燕麦开花期和乳熟期,混播比例为1∶1的干草粗蛋白产量均最高;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提高,土地当量比逐渐增加,总种子产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相比燕麦单播,与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和品质上都体现了较大的优势,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1∶1可作为推荐混播比例建植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播期和刈割期对燕麦(Avena sativa L.)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粮饲兼用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进行了5个播期和3个刈割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推迟播种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但推迟播种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其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受年份和刈割期影响较大;燕麦饲草粗蛋白含量受刈割时间影响显著(P<0.001),在抽穗期含量最高;燕麦饲草产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生育期间积温对燕麦饲草生长影响显著,拔节到抽穗期的积温增加不利于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但出苗到分蘖间的积温增加可提高粗脂肪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总之,在北方农牧交错区种植燕麦饲草‘白燕2号’,在5月中下旬之间播种,在灌浆期刈割,可获得相对优质高产的燕麦饲草。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苜蓿优势产区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产优质苜蓿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草原3号苜蓿为研究材料,在4个种植行距处理下(15、30、45和60cm),对其生长特征,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在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茎叶比较小,显著低于宽行距处理(45和60cm)。种植密度对苜蓿的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影响不显著。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鲜干比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对苜蓿饲草产量影响显著,饲草产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饲草产量较高。生长第2、3年苜蓿饲草产量分别在30和15cm行距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0813和12574kg·hm^-2。种植密度对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影响显著,对粗脂肪和灰分则不显著。粗蛋白在30cm行距下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在15cm行距下最小,酸性洗涤纤维在45cm行距下最小,相对饲用价值在15cm行距下最大。综合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生产适宜种植行距范围为15~30cm。  相似文献   

10.
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某些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省高寒地区,通过叶面积指数、光能转化效率、相对产量总和等指标,对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生理学特征进行了观测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和种间相容性,混播两组分在提高和维持草层叶面积指数、改善草层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种间互补性。同时,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也是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粗蛋白产量和改善饲草营养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青燕1号燕麦(Avena sativa L.)饲草生产适宜播量、行距和播种方式,本研究采用播量和行距两因素试验设计,设4个播量水平和5个行距水平,探究不同播量、行距下饲草产量变化,完善该品种在生产推广中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鲜草和干草产量影响显著(P<0.05),同一播量下,二者产量随行距增大而减小,相同行距下,鲜草和干草产量随播量增大而增大;各处理间以播量S4、行距R1最优。不同播种方式下撒播以播量S4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达36.324 t·hm-2和11.330 t·hm-2;与撒播相比条播增产效益明显,条播鲜草、干草最高产量、最低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最高产量。不同收获时期下,以乳熟期鲜草和干草产量最佳,分别达102.562 t·hm-2和30.504 t·hm-2,较抽穗期高4.51倍和3.81倍。不同播量、行距下,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总分蘖数随播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行距增加株高、茎粗呈上升趋势,叶面积则先升高后降低,总分蘖数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宁夏干旱区行距与播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行距为20,30,40和50 cm,副区播量为10,15,20和25 kg·hm-2,利用灰色关联度以及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交互作用,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显著。行距30 cm和播量15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行距30 cm和播量20 kg·hm-2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最高;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可得,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由生殖枝数实现。综上所述,为求得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最高种子产量和最优种子质量应将行距设为30 cm,播量设为15~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成都平原甜高粱(Sorghum dochna)与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间作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间作比例。本研究以甜高粱单播(A0:18 kg·hm-2)为对照,以甜高粱中间作拉巴豆不同播量(A1:11.25 kg·hm-2;A2:16.88 kg·hm-2;A3:22.50 kg·hm-2;A4:28.13 kg·hm-2;A5:33.75 kg·hm-2)为处理,测定收获后甜高粱的农艺性状、混合饲草鲜/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并对混合饲草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甜高粱/拉巴豆处理下甜高粱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A0处理均降低,而CP、干鲜比和饲草产量等指标均升高;其中A3处理下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最高,为112 289.45 kg·hm-2,此时净收入与A0相比增加了12 198.1元·hm-2;A3处理下混合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较A0处理降低;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A3处理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67。综合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18 kg·hm-2的甜高粱间作22.50 kg·hm-2的拉巴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于2013-2016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在等播量条件下设置了10 cm行距条播、20 cm行距条播、30 cm行距条播、20-40 cm宽窄行条播以及撒播共5种种植方式处理,分析了株高、叶茎比、干草产量、倒伏级数、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在相同年份、相同茬次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20-40 cm宽窄行条播下苜蓿第1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30 cm行距条播(P<0.05),但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累计3年干草产量与30 cm行距条播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饲用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0-40cm宽窄行条播以及30 cm行距条播下的苜蓿倒伏相对较轻。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采用撒播,10 cm至30 cm的等行距条播,以及20-40 cm宽窄行条播的种植方式均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5.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种间相容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和比较豆禾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中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N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但生产性能未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2)固氮量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转氮量和转氮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固氮率和贡献率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氮量、转氮率和贡献率。3)营养竞争比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但营养竞争比率较低。4)牧草产量与转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相对产量总和与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混播种类对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组合可能更为关键;通过混播群体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使豆禾混播牧草根系氮素固定、转移、利用途径和效率得到提高,为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量(S_(1):13.5 kg·hm^(-2),S_(2):18.0 kg·hm^(-2),S_(3):22.5 kg·hm^(-2))和行距配置(R_(1):15 cm等行距,R_(2):20 cm等行距,R_(3):两窄一宽15 cm+15 cm+20 cm,R_(4):一窄一宽15 cm+20 cm)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3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干草产量(18.41 t·hm^(-2))、粗蛋白含量(21.00%)在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 cm+15 cm+20 cm时最高。中性洗涤纤维(36.50%)和酸性洗涤纤维(26.59%)含量在行距为20 cm时最低。相对饲喂价值(171.98)在播种量为18.0kg·hm^(-2)和行距为20 cm时最高。3年各项指标数据取其平均值,经主成分分析(PCA)可知,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叶茎比、分枝数和中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大,株高和酸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小。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cm+15 cm+20 cm时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是该地区紫花苜蓿草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7.
To e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on the production traits and forage quality for alfalfa in Haihe Plai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13 to 2016 by setting different row space, including 10 cm row space, 20 cm row space, 30 cm row space, 20-40 cm wide and narrow row sowing and spreading under the same amount of seeding The variation of plant height, leaf-to-stem ratio, hay yield, lo-ding drage,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 acid detergent fiber (ADF), crude protein and relative feed valu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lant height, leaf-to-stem ratio in the same year and same cutting under the different planting mehods (P > 0. 05). The hay yield of 1st cutting with 20-40 cm row spac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30 cm row space (P< 0. 05). However, the first two cutting hay yield, total hay yield of the 20-40 cm row space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in 30 cm row space treatment (P > 0. 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rage quality under the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 treatment (P > 0. 05). The lodging of the 20-40 cm row space and 30-30 cm row space treatment were relatively ligh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all the planting pattern with broadcast seeding, equal row sapcing of 10 cm to 30 cm, and wide and narrow row of 20-40 cm will b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haihe plain, which depen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 2019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在极端干旱风沙环境中适宜种植行距,本研究在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活动强烈地段设置30 cm,60 cm,90 cm,120 cm等4个种植行距,分析了行距对油莎豆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饲草与块茎产量随行距增加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株密度与饲草、块茎及根系生物量均在30 cm行距下最大,在90 cm行距最低,但在60 cm与120 cm行距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30 cm行距下,块茎和根系的氮、磷、钾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应的其在0~20 cm土层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P<0.05);油莎豆种植后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盐分累积(P<0.05),但在0~20 cm土层,90 cm和120 cm行距处理的盐分累积却显著增加(P<0.05),且达到轻度盐渍化水平。综合来看,种植行距为30 cm时,油莎豆的生长表现及土壤盐分环境均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该区域的推荐种植行距。  相似文献   

19.
从混播牧草地上部分生长效率与种间竞争格局、地下部分根系构型与生物固氮效率角度出发,将不同混播群体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燕麦+箭筈豌豆型草地混播优势的影响因素,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混播牧草在不同混播群体结构中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混播优势的相对贡献,以及不同混播群体结构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以期明确豆禾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及其混播优势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1)豆禾异行混播+15 cm行距处理(Y15)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佳的产量优势,燕麦的竞争率和侵占力均高于与之混播的箭筈豌豆;2) 豆禾同行混播+15 cm行距处理(T15)和Y15均具有较高的应用生物固氮量、转氮率及豆科牧草对草地氮产量的贡献率;3)牧草产量与牧草叶片初始荧光(Fo)和单位面积捕获光能(TRo/CSo)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牧草产量与根系形态特征参数和根系构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系统混播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1.64%和78.36%,综合体现为地下部分贡献远大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