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蜕皮激素能使蚕儿缩短龄期、老熟齐一,利于自动上蔟,从而节省劳动力。但生产中部分业主使用蜕皮激素的时间掌控不好,严重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蜕皮激素的施药时间,建议:(1)依蚕品种:春用品种见熟10%、夏秋用品种见熟5%时添食;(2)依饲育时的气温:高于25℃时见熟5%、低于25℃时见熟10%的标准把握;(3)在缺叶或五龄后期发生蚕病时,可以提早到见报信熟蚕时使用,促使蚕儿提前老熟变态、提前上簇,减少因缺叶或蚕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不结茧蚕与特定的蚕病不同,一直到熟蚕,从外表上看与健康蚕没有什么不同,但上簇之后不能吐丝结茧,所以叫做不吐丝蚕或者不结茧蚕。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疾病、遗传、生理性失调等,现分述如下: (一)因脓病引起不结茧蚕脓病多角体在吐丝口附近的筋肉和神经、气管等处形成、使吐丝机能发生紊乱而  相似文献   

3.
<正> 我省常见的蚕病有肠胃型脓病,软化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血液型脓病,白殭病,蝇蛆病及卒倒病,败血病等;这些病害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入蚕体而引起,在蚕病学上把这些能寄生蚕体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蝇蛆病是寄生性昆虫侵入蚕体引起,但既然作为一种蚕病,一般也将寄生的蝇蛆视为病原。  相似文献   

4.
正蚕病对蚕桑生产影响很大,是导致蚕农养蚕减产减收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蚕病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侵入蚕体并在蚕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并可通过病蚕传染给健康蚕。非传染性蚕病是指由非病原,如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机械创伤等引起的病害。生产上由于对各种蚕病认识不清,找不到发生的原因,造成工作的被动,为了减少蚕病发生,提早采取预防措施,本文就我省主要的蚕病识别和相应的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陆宣  王三九 《四川蚕业》2006,34(3):29-29,14
蚕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  相似文献   

6.
卢德 《广西蚕业》2004,41(3):49-49
熟蚕不吐丝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1 、蚕已感染了某种病如中肠型脓病、细菌病或微粒子病等;2 、蚕有轻微的农药中毒或氟化物中毒;3 、过熟蚕上蔟,蚕已在蚕座上吐了一些丝,此时抓它上蔟,因受惊动而不再继续吐丝;4 、生蚕上蔟,或熟蚕上蔟过密,因蚕在蔟中爬行时间长,导致体力消耗过度而不吐丝;5 、高温闷热、湿度大或低温也会引起蚕不吐丝。蚕不吐丝有几种原因?@卢德!530007$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普种科  相似文献   

7.
一、在一般消毒的情况下,高温(90—92℉)干燥(相对湿度60—65%)多湿(95~100%)焗蚕。对南农七乙品种1~5龄任何时期,受焗4~24小时,发病率3.18%±2.1%,不会引起暴发性蚕病。4~5龄连续以焗1—3—6日,则发病率随焗蚕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较严格消毒条件下,二化性蚕种受到高温焗热热亦不会发生蚕病。二、焗蚕、饥饿及不良桑叶等综合不良因子作用下,但蚕期发病率在1.50~5.16%,亦不会导致暴发性蚕病。但高温干燥焗蚕的发病率较高,可能是桑叶萎凋快,造成饥饿的结果。三、蚕儿对焗热的抵抗力因生理状况而异,稚蚕期大于壮蚕,四龄期大于五龄,盛食期大于起蚕。其中以四龄眠五龄蚕起抵抗力最弱。蚕儿受焗后茧层量减少2—7%,四~五龄连续受焗,则可减少26%以上。  相似文献   

8.
蚕病述要     
真菌病蚕的丝状菌病(又称真菌病)是硬化病和曲霉病。都是因病原菌经皮侵入而发生蚕病,真菌病感染需适温、多湿条件。硬化病的名称是因病蚕尸体硬化而来的。它包括白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是收茧量的2--3%,其中70%左右是软化病,这与20年前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为10%的数字相同。对软化病的处理方法即使有些问题。但在日本欠收的主要原因是软化病。不言而喻,软化病是表示食欲减退、蚕体变软、死后尸体腐败变黑症状的蚕病的总称。从二十年代中期以来,在表示这些病症的软  相似文献   

10.
蚕室蚕具消毒剂的实验室评价浙江农业大学鲁兴萌,金伟在我国蚕业生产中每年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而引起的减产和质量降低是非常惊人的,1995年全国因微粒子病而淘汰的一代杂种达300多万张,对蚕业的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蚕室蚕具消毒剂作为一种重要的防病手段而广...  相似文献   

11.
丰产抗菌素防治家蚕细菌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病是威胁蚕茧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而家蚕细菌病又是蚕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生产上对该病的防治大多采用氯霉素或红霉素添食法。但氯霉素已被禁止使用,而红霉素因在溶液中不稳定,使  相似文献   

12.
家蚕多化性蝇蛆病,是由于多化性蚕蛆蝇(Exorista sorbillans)产卵于蚕体上,孵化后幼虫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蚕儿死亡的一种病害。广东每年春蚕期开始发生,夏秋季最严重。1961年未推广“灭蚕蝇”前,我省因蚕蝇蛆病而损失蚕茧10~15%。1962年推广"灭蚕蝇"防治蚕蛆蝇获得成功,该病危害得以控制,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该病危害又有明显增加。对此,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四个县八个乡镇,在1 986~1987年对1879个户批  相似文献   

13.
<正> 蚕的胃肠型脓病是由病毒感传而引起的,是五龄蚕期常见的病害,在夏秋蚕期发生更为普遍。病蚕的粪便及尸体,含有大量病毒,是病毒的主要来源;病蚕与健康蚕混育,病毒在蚕座中辗转传染,是引起大量发病的主要途径。但养蚕人员对混育传染的危害性,还是注意不够,防治不力。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14.
家蚕的病毒病是一种对养蚕业危害最大而又在防治上比较困难的蚕病。现已知蚕有4种病毒病。引起这些病的病毒有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和最近发现的浓核病病毒(DN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 NPV在蚕细胞核内形成大量包埋着许多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蚕种的全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都必须引起我们以足够的重视,但其中影响蚕种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饲料、环境(包含蚕病的感染和预防)以及蚕品种三项。因现行品种是从省指定的蚕品种中进行选择,故饲料、环境和各项技术处理在养蚕制种的生产中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家蚕真菌病是由于病原真菌经皮肤侵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真菌病一般在多湿地区、多湿季节发生较多。家蚕真菌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蚕发病死亡后尸体硬化,因而习惯上将该类真菌病称为僵病或硬化病,在僵病蚕硬化的尸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长出各种颜色的分生孢子,最后被覆成白色、黄色、绿色、灰色、黑色、红(赤)色等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17.
蚕病的防治是养蚕生产过程中夺取蚕茧、蚕种优质高产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蚕病防治工作,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蚕病发生的规律,传染途径和消毒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蚕病防治中发挥主动作用。家蚕的病害很多,有传染性病,如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原虫病等,也有非传染病,如蝇蛆病、壁虱病、螫伤症等。还有因农药、废气而引起的中毒症。现在,着重谈谈传染病发病规律,常见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和识别;壁虱病的发生和防治;  相似文献   

18.
沈中元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4,20(4):231-234
从蓝萤叶甲分离收集到的大型微粒于孢子(简称蓝叶虫微粒子),感染寄生家蚕后能引起胚种传染,但初次感染后引起的胚种传染率很低,对次代蚕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小,混育感染可使下一代蚕儿大部分被感染。经过两次继代传染以后,其胚种传染率大大地提高,从而使下一代蚕儿因直接的胚种传染或间接的混育传染全部在蚕期发微粒子病而死去。  相似文献   

19.
陆宣  王三九 《蚕学通讯》2005,25(3):39-39,50
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爆发僵病.宿城区部分乡镇曾在1998年中秋、2000年晚秋爆发白僵病对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根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一) 历年来,本省蚕作不稳定,单产低。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清洁消毒防病措施貫彻不到底,各种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很严重,特别是第3—5造每因“白口仔”病的严重为害,一般損失20—30%,严重的达50%以上。励行清洁消毒,消灭病原,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是稳定蚕造,增产蚕茧的首要关键。为了使清洁消毒工作落实,六月底,西溪蚕桑样板工作组和順德县龙江公社技术推广站协助西溪大队建立了“清洁消毒员責任制”。从一个多月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每个生产队自从設立专職消毒员以后,各蚕戶(組)基本做到蚕房、蚕具的“二消二洗”,各种防病措施也逐步貫彻了,同时,也使到“灭蚕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