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本文对三个不同产地(青海的西宁、陕西的吴旗和佳县)的河北杨苗木的抗旱性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三个产地的苗木的生长量、光合性能和抗旱性有显著差异,其中吴旗种苗的净光合率、叶面积扩张生长量、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速率等方面均大于西宁和佳县种苗。抗旱性能方面,通过不同抗旱性生理指标测定表明西宁种苗的束缚水和自由水含量的比值、叶组织临界饱和亏均大于吴旗和佳县种苗,叶组织细胞膜透性也小,在水分亏缺时,叶组织抗脱水能力强,细胞膜受伤害轻。  相似文献   

2.
河北杨叶斑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描述了11个地区不同种源的河北杨9种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分布和感病情况。结果表明:陕西佳县的种源感染灰斑病最重,青海民和的种源最轻;而陕西吴旗的种源感染锈病、黑斑病和其他叶斑病最重,甘肃皋兰的种源最轻。  相似文献   

3.
采取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法开展了以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69号和57号为母本,青杨Pcathayana,川杨P50echuanicn和卜氏杨P口urdomii为父本的杨树派间人工杂交及杂种苗生长和抗病性状测定研究。结果表明:5个杂交组合坐果率、种子发芽率最高可达55%和20%,最低仅为20%和5%,可配性差异较大;5个杂交组合杂种苗生长存在极显著性水平差异:69号×川杨、69号×卜氏杨2个杂交组合杂种苗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表现最好,其平均苗高分别为2.87和2.38m.平均地径分别为2.57和2.13cm.且均与以57号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故可以此初选出优良新品种单株;5个杂交组合杂种苗普遍发病,发病率均达100%,以69号为母本的3个杂交组合杂种苗表现出较低的感病指数.抗黑虎病能力优于以57号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4.
河北杨优良种源及优良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河北杨种源及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抗性性状的选择方法及遗传变异规律。采用综合评选法进行多指标综合排序,为宁夏首次选出了速生、抗光肩星天牛强、适应性好的河北杨种源及优良无性系各1个,即种源吴旗、无性系221号。  相似文献   

5.
ABT生根粉在河北杨覆膜扦插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永章  季海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144-144,151
在河北杨覆膜扦插育苗中应用ABT生根粉不仅可以增加河北杨种苗的成活率,提高苗木质量,而且对苗木生长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源河北杨生长效应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临夏、永靖、皋兰,青海西宁,宁夏西吉,陕西吴旗、榆林,山西河曲等8个种源河北杨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效果的差异。以现实林分蓄积量为基础,结合试验区技术经济指标,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了经济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中部地区引种陕西吴旗等8个种源是可行的;在相同立地条件下,8个种源林分生产力差异显著,其中青海种源生产力最高,河曲种源最低;优(青海)劣(河曲)种源间、树高、胸径、蓄积量分别相差8.8%、28.0%、76.1%,经济效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河北杨遗传转化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预培养时间、侵染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及添加AS(乙酰丁香酮)5个方面,以卡那霉素抗性芽频率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各因素对河北杨遗传转化率的影响。优化筛选的最适转化系统为预培养2 d,农杆菌活化菌液1/2MS稀释10倍,侵染5 min,共培养4 d。按此方法河北杨叶盘转化率可达35%。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贾小明等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河北杨遗传转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归设施育苗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岷归1号、2号、3号、4号、5号设施苗生长指标、麻口病抗性及各级苗比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岷归5号生长势最强,各项生长指标均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一级苗比率较高,但麻口病抗性较低,而岷归3号生长势较强,麻口病率处于中低水平,一级苗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杨树对溃疡病区域抗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关中的杨陵及陕北的榆林两地建立试验地,对不同产地苗木进行带菌诱发试验和区域性栽植,研究了北京杨、陕林4号杨、毛白杨、69杨和新疆杨等杨树在不同区域性气候中的生长状况和对杨树溃疡病的抗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苗木来源不同,其带菌量不同,栽植后发病率也就不同;造林地区溃疡病菌存在量不同,即使苗木带菌量相同,其造林后发病率亦不同;不同树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发病情况不同,同一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感病程度也不相同,为选择适生的杨树品种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为新台糖22号脱毒种苗与新台糖22号非脱毒种苗对比试验,同时进行1.0m和1.2m不同行距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脱毒种苗在萌芽率、分蘖率、株高、茎径、月生长速度、病虫害抗性、单位面积产量、产糖量等各项指标均优于非脱毒种苗;脱毒种苗和非脱毒种苗1.0m行距的有效茎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1.2m行距。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引种班克松的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北美引进的9个种源班克松所做的17a的试验结果表明:班克松是适合辽宁地区的一个优良速生树种,在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表现都要好于乡土速生针叶树种———樟子松。班克松不同种源之间的生长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班克松各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2年生苗期、造林后5年生、8年生、15年生时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2、8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佳,它们的树高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高大4.8%、4.8%,胸径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胸径大8.2%、4.9%,材积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材积大21.1%、13.5%;而3、5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差。班克松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状况与纬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来自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是最适合辽宁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而远离北纬46°及越向高纬度地区的班克松种源在该区表现较差。建议辽宁地区引进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并建立起优良的班克松种子园。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北美蓝云杉引种成活率并促进其幼苗生长,于2007年进行了适宜菌种的筛选和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裂褶菌和Pt菌剂为较适宜的菌种。2)接种Pt菌剂后,不同种源间的平均苗高差异不显著,不同接种时间的平均苗高差异极显著。3)不同种源的适宜Pt菌剂接种量不同。1号和3号种源施用1 g/株的菌剂,2号和4号种源施用0.5 g/株的菌剂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好,2个月后1~4号种源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为3.31、3.90、3.84和3.54 cm。4)在幼苗移植时接种Pt菌剂不仅可以提高移植成活率,还有助于保持观赏性状。接种Pt菌剂后移植成活率均达85%以上,其中4号种源移植成活率最高,为92.86%;与对照相比,接种Pt菌剂后1级苗增多,其中3号种源的1级苗率最高,为56.67%。   相似文献   

13.
3个地点白桦种源试验生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开展多点造林试验是对参试种源进行稳定性分析及生长特性评价的重要步骤。本文以18个白桦种源为材料,分别在帽儿山、草河口、金河3个试验点营建种源试验林,对17年生白桦树高、胸径及材积等性状进行多地点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及材积性状在各地点间和各种源间以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各试验点参试种源保存率分析发现,18个白桦种源在各试验点平均保存率在4.76%~76.55%之间,其中东方红、凉水、长白和乌伊岭等种源平均保存率较好,西北地区种源如六盘山、西宁和天水等保存率较低。采用AMMI模型对参试种源的树高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凉水、小北湖、辉南、东方红、露水河、桓仁、天水属于高产稳产型的种源,乌伊岭、帽儿山、汪清、草河口、清源、莫尔道嘎属于高产非稳产型的种源,昭苏、长白、西宁等属于低产稳产型种源,绰尔、六盘山属于低产非稳产型种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桦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白桦良种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小雪    刘震    王新建  李志    蔡齐飞    耿晓东    王艳梅    吴慧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18-123
为探究不同种源山桐子生长发育规律差异,取湖南、四川、河南、贵州、江西、江苏6个种源的2年生山桐子苗木作为试验材料,观测不同种源在相同生境下的生长量、分枝数、展叶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顶芽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2)各种源2年生山桐子主干顶芽抽枝、侧枝顶芽抽枝、二次分枝的伸长生长和粗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趋势。3)6个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的生长量、展叶量、二次分枝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干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多,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苏种源,展叶最少的是河南种源;侧枝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最多,河南种源的展叶量最多,四川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少;在二次分枝方面,贵州种源的生长量最多,其次是河南、四川、湖南,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西种源;四川、江西、湖南种源的二次分枝数量明显高于河南、贵州和江苏种源;不同种源的二次分枝以上主干生长量表现为:贵州种源最多,其次是湖南种源,四川、江苏、江西种源较少,河南种源最少;4)在贵州、江西、江苏3个种源的主干顶芽抽枝伸长过程,四川种源的侧枝顶芽抽枝伸长过程,江西种源的二次分枝粗生长过程中都出现二次生长现象。不同种源山桐子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在郑州地区以贵州种源的苗木生长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油松是我国北方的重要造林树种,由于因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理种源的生长特性各异。为了解种源间的生长差异,调查了30份油松种源的2年生苗高和地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油松苗高和地径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源16的苗高最大为15.4 cm,地径最大为4.77 mm。综合评价苗期生长情况,油松种源16和18较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光处理(100%,50%,25%和5%自然光)对土沉香幼苗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影响,以了解土沉香幼苗叶片形态结构对光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光强对3个土沉香种源(大白、大黄和云南)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光强的减弱,3个种源幼苗的主脉、叶厚、栅栏组织、叶上表皮细胞厚度总体上都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而海绵组织厚度呈上升趋势,叶片下表皮细胞厚度变化幅度不一;随着光强的减弱,3个种源的叶面积比和比叶面积升高,云南种的总生物量和绝对生长速率随之下降,而大白和大黄的总生物量和绝对生长速率在50%和25%光强下高于100%和5%光强下的值。除大黄的比叶重为50%高于其他光强下的值,大白和云南的比叶重以及3个种源的根重比均随着光强的减弱而下降。总之,3个土沉香种源幼苗在不同光强下通过其形态上的一系列改变来适应光环境,云南种在自然光强下(100%)生长良好,而大黄和大白在中光环境下(50%)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7.
山西华北落叶松地理种源苗期生长与性状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北落叶松山西省全分布区内25个地理种源的种子性状及其在三个试点的苗期生长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秩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种子千粒重、种子宽、发芽率和发芽势以及幼苗场圃发芽速度、脱壳速度及场圃发芽率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种源间一年生和二年生苗木生长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同时,多点方差分析表明:种源间一年生、二年生苗高生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种源×立地(地点间)交互作用差异亦极显著;进行多重比较筛选出了五个优良种源(6#-五台山、7#-山丛林、10#-秋千沟、20#-阳圪台、22#孝文山)和四个较差种源(3#-伯强、9#-轩岗、12#-马家庄、16#-怀道)。相关分析表明:种子的饱满程度直接影响到苗木生长,种子宽度愈宽、种子愈饱满,苗木生长量也越大。进一步剖析产地的生态因子,其水热条件越好,苗木生长越好。此外,还对二年苗期苗木的生长进行了秩次相关分析,均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试点一年生苗高秩次变化不太剧烈,而二年生苗高秩次变化十分剧烈;同一种源各试点不同试验年份比较分析也有一定变化,必然造成了明显的种源×立地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