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克氏原螯虾含肉率及蜕皮周期中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地区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地点、不同月份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以及同时期部分小虾和超大型虾的含肉率,分析了螯虾的营养成份,并测试了蜕皮周期中的虾体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与食料的丰欠、季节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人工饲养的螯虾含肉率是野外生长的1.4倍,春季含肉率最高,可达(15.33±2.31)%,秋季含肉率最低,仅(5.38±2.15)%,雌雄螯虾含肉率总体差别不显著,雌性比雄性略高。另外,蜕皮周期中克氏原螯虾不同部位的几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明显,在螯虾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有助于螯虾的生长、发育。文章最后还比较了红、青壳螯虾的含肉率及营养成份,青壳螯虾的含肉率较红壳螯虾的高出1.6倍,但红壳螯虾食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克氏原螯虾(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分布范围较广的淡水虾类,因其壳稍厚、头胸甲较大、螯足粗壮,含肉率较日常食用的其它虾类为低。本文对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和营养成份作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总含肉率虽不及日本沼虾,但最高也有24.5%;含肉率的高低与个体大小、性成熟程度、以及季节生长等特点有关;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丰富,不亚于食用鳊鱼。对此种虾类的自然资源利用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2018年12月—2019年3月间,定期从温棚养殖和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中采集599尾样本,测量克氏原螯虾的体质量(y)、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第一腹节宽(x6)、尾节长(x7)、第六腹节长(x8)、第六腹节宽(x9)和螯长(x10),探明温棚养殖幼虾与...  相似文献   

4.
取性成熟期罗氏沼虾129尾(其中雌虾65尾,雄虾64尾),测定了额角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体长、全长、第二步足长和体质量等9个性状参数,对雌、雄罗氏沼虾的性二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经独立样本t-检验,性成熟雄性体长和体质量均极显著大于雌性(P0.01),雌、雄罗氏沼虾的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第二步足长和体长的性二型指数均大于1,说明罗氏沼虾属于雄性大于雌性的虾类。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额角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9,P=0.260)以外,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和第二步足长在两性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雄性的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第二步足长随体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性;而腹长随体长的生长速率小于雌性。性选择使得雄性拥有较大的体型和第二步足,以确保其在生殖竞争中可以有效战胜竞争者,提高交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湖北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不同养殖群体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对湖北省主养区7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鄂州与江陵群体间的欧式距离最短。基于主成分分析,雌雄克氏原螯虾的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是86.10%和87.31%,7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头胸甲长、腹长、尾扇长以及第一腹节宽呈现显著性差异,是引起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显示,7个群体雌性群体判别准确率最高的是江陵群体(83.3%),最低的是石首群体(40.0%),雄性群体判别率最高的是监利群体(90.9%),最低的同样是石首群体(56.7%)。综上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地区克氏原螯虾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实验分别选用(5±1)g、(10±1)g,、(15±1)g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在"Y"型迷宫的两端分别放入相同规格的雌虾和雄虾,作为信息源进行选择实验,结果表明:(5±1)g的雄性克氏原螫虾无性认知,(10±1)g的雄性克氏原螯虾有初步的性认知、(15±1)g的雄性克氏原螯虾性认知成熟。实验结果可以推导:在非生殖季节,成熟的雄性克氏原螯虾的攻击性比较强,不适宜高密度饲养。  相似文献   

7.
姚海行  陈效儒  袁汉文  罗凯  方刘  陈燚  郜卫华  田娟  刘永胜 《水产学报》2023,47(12):129610-129610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经发酵处理后的饲喂效果,分别用未发酵和发酵饲料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饲养体重为(4.91±0.18)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8周,采样分析发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肌肉品质、消化力、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发酵饲料水中溶失率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2)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存活率、肝体比、含肉率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3)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肌肉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黏性,降低了黏附性;(4)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及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5)发酵饲料显著提高了肠道绒毛长度和宽度;(6)发酵饲料改善了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显著升高了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同时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表明,饲料经发酵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消化力和抗氧化能力,改善了肠道组织结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结构,为克氏原螯虾新型环保饲料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克氏原螯虾形态参数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94尾(体长1.75~10.6 cm)克氏原螯虾的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和体重等进行了测量分析。着重研究了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得到的关系式为:W♂=0.0299×Lb3.4925(r2=0.9818),W♀=0.0438×Lb3.1697(r2=0.9869)。同时还推断得出体长6.0~6.5 cm是克氏原螯虾的最适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9.
以体重(2.03±O.19)g克氏原螫虾(Procambarus clarkii)大规格苗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6℃下,27、36、45、55、64、73尾/m~2 6种养殖密度下,克氏原螯虾大规格苗种生长及存活情况。实验周期为32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增长、平均日增重、增重率和存活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其中日增重由0.110 6 g下降到0.067 8 g,存活率由100%下降到6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不利干克氏原螯虾苗种的生长和存活,养殖密度为45尾/m~2是克氏原螯虾大规格苗种生长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0.
运用T检验和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长江流域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体重、头胸甲长、宽和腹节总长是引起雌雄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显示,江苏高邮和江苏洪泽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重庆忠县、江西湖口、湖北荆州和湖北洪湖群体与江苏高邮、江苏洪泽、上海崇明和四川宜宾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003%,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是克氏原螯虾的腹节因子,贡献率最大;10个不同水域的克氏原螯虾的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腹节上。判别分析中,雌性综合判别率为64.7%,雄性综合判别率为65.6%,判别率较低。变异系数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使它们分化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1.
罗氏沼虾性成熟前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养殖群体在性成熟前后表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随机选取人工养殖的罗氏沼虾1106尾,对其体质量、全长、体长等15个性状进行测量,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阐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性成熟前后及同一阶段雌雄群体之间,影响体质量的关键指标以及所构建的关键表型性状多元回归方程是截然不同的;在性成熟后,雌雄个体呈现出明显的性二态现象,除第二步足长和第二步足重雄性极显著大于雌性(P<0.01),雌性全长、体长、额剑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腹宽、腹高和腹部重极显著大于雄性(P<0.01),这可能与雌性为提升其繁殖能力有关。统计结果显示被保留的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大于0.85,表明本研究已确定影响各群体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因此在选育过程中,建议将罗氏沼虾的性成熟状态和雌雄群体的优良表型作为选育依据,并有效利用影响体质量的关键性状指标。本研究可以为罗氏沼虾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将体质量0.527 g(幼虾)和6.100 g(亚成体虾)的克氏原螯虾饲养在底面积为113 cm^2 、高为12 cm的圆形塑料盒中,一组放入内径为1.9 cm的PVC管作为隐蔽所为隐蔽组,以不放PVC管为对照组,其他条件同隐蔽组,定期测量各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质量增长量、存活率和蜕壳率等指标,研究隐蔽所对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2个月的饲养结果显示,试验第1个月隐蔽组幼虾组体长增长、体长相对增长率、体质量增长及蜕壳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5),第2个月两组各数据无显著差异( P >0.05);隐蔽组亚成体螯虾摄食量、体质量及蜕壳量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隐蔽所在螯虾的早期生长阶段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螯虾体格的增大,隐蔽所的促进作用随之减弱,甚至最终抑制螯虾的生长。本研究围绕克氏原螯虾穴居的习性以及趋触性等行为的特点,为生产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为20.0±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0、3.0、6.0、9.0、12.0)和不同体重(平均体重为7~8 g、19~20 g两种规格)对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排出率以及NH3-N排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度条件下(0~6.0),两种规格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盐度为6的条件下代谢水平达最高值,此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CO2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显著下降(P<0.05);相同盐度下,小规格(平均体重为7~8 g)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和NH3-N排泄率显著高于大规格虾(平均体重为19~20 g)。相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呼吸商、氧氮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大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呼吸商和氧氮比显著大于小规格的虾(P<0.05),前者的代谢率极显著低于后者(P<0.01)。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体质健壮、规格一致的克氏原螯虾[初始体质量为(9.45±1.33) g]2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分别饲喂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25%、30%、35%、40%、45%)的饲料,试验期为60 d。试验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蛋白质质量分数由25%提高至45%时,试验虾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先升高后降低,而饲料系数(FCR)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0%时,克氏原螯虾的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5%外的其他各组(P0.05); FCR在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0%时最低,显著低于除35%和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1.66%、31.37%和32.20%时克氏原螯虾的WGR、SGR和FCR达到最优。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1.37%~32.20%。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2020年自江苏滆湖、兴化、建湖,安徽芜湖和湖北监利引进5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2021年在安徽芜湖同期繁育后,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苗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生长性状、入塘扩散速率、爬行速率及耐干露等生态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5月雌、雄个体体长、体质量均表现为滆湖群体[雌:(7.52±0.15) cm、(13.4±0.85) g;雄:(7.53±0.12) cm、(14.25±0.90) g]最优。5月除芜湖群体外,各群体雄性个体在体长、体质量上显著大于雌性;建湖群体在3—4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1%、167%),芜湖群体在4—5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83%)。5月各群体雌性腹部长占体长比例均大于雄性。且5月滆湖群体成活率最高为59.33%,监利群体最低为50.67%。入塘扩散速率依次为建湖>兴化>滆湖>监利>芜湖,建湖、兴化群体显著优于其他3个群体组,扩散最快的建湖群体时间为(291.67±25.43) s,最慢的芜湖群体为(661.33±32.94) s;各群体间爬行速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饵料利用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体重(0.015±0.004)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平均日增重、存活率和蜕壳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日增重由(0.007±0.002)g下降为(0.002±0.001)g,蜕壳率由(100±0.000)%下降为(37.222±3.928)%,降幅明显;体长、体重变动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每组个体的平均摄食量和摄食率均与养殖密度成反比。此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总体来说不利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生长和摄食。在饲料利用方面,饵料转化率在各养殖密度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蛋白质特定生长率、脂肪特定生长率和脂肪储积率随养殖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蛋白质储积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克氏原螯虾池塘不同放养密度条件下养殖模式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溱湖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克氏原螯虾池塘不同放养密度条件下模式化养殖试验。试验池4口,编号1#、2#、3#、4#,面积分别为11×667m2、14×667m2、10×667m2、15×667m2,克氏原螯虾苗种放养规格为380尾/kg,放养密度1#、2#为6000尾/667m2,3#、4#为12000尾/667m2,4口池每667m2搭配40尾规格约100g/尾的鲢。1#、2#池共收获克氏原螯虾76216尾、4740kg,667m2均产量189.6kg,平均规格62.2g/尾,回捕率50.8%,667m2利润4915.2元;3#、4#池共收获克氏原螯虾120790尾、4020kg,667m2均产量160.8kg,平均规格33.3g/尾,回捕率40.3%,667m2利润3164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崇明地区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上海崇明地区雌性克氏原螯虾进行按月采样,研究了其性腺发育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卵巢指数的周年变化明显,卵巢指数在春季较低,随后开始逐渐上升,到秋季达到顶峰,最大平均值出现在10月,卵巢指数达3.12±0.62,此时期也是崇明地区克氏原螫虾的繁殖高峰。10月后生殖群体逐渐减少,卵巢指数也随之逐渐下降,进入冬季后有一个明显的低谷。雌性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指数在整个周年变化并不显著,仅在冬季前有上升趋势,越冬后下降至最低点。8月开始出现少量抱卵虾,9月卵巢成熟个体以及抱卵虾开始大量出现,随后抱卵虾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秋末,至次年2月,又有一个抱卵虾峰值出现。总体来看,上半年雌虾性腺发育达到Ⅳ期和V期的数量远少于下半年。由此可见,崇明地区克氏原螯虾的主要产卵期在秋季,产卵期较长,可以一直延续至次年2月。克氏原螯虾的平均抱卵量在300粒左右,最高达700粒以上。20 g以下的个体为首次繁殖,抱卵量较低,且个体之间抱卵量差异较大。随着亲本体质量的增加,抱卵量、平均单卵质量和生殖力都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体质量31~35 g的亲本平均抱卵量为389粒,平均卵块质量为2.34 g,平均单卵质量达到6.75 mg。但随着亲本体质量的进一步增大,当体质量高于40 g时,其单卵质量仅为5.83 mg,与36~40 g的亲本并无显著差异,而其它各项生殖性能指标如生殖力和抱卵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贵州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测定贵州湄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肌肉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采用重量法、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滴定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了克氏原螯虾肌肉(鲜样)中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钙、磷的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贵州湄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含肉率为18.40%±1.6%;肌肉中(鲜样)水分、灰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2.07%±0.01%、1.25%±0.01%、2.06%±0.05%、17.80%±0.43%;测得钙的含量为0.53%±0.002%,磷的含量为1.30%±0.022%。肌肉中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总量为16.59%;克氏原螯虾肌肉中所含人体所需必需氨基酸为7.21%,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3.47%,四种鲜味氨基酸为2.87%;占氨基酸总含量的17.31%。经与先前国际提出的FAO模式比较,测出的必需氨基酸比例高于其评价标准,所测得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下游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盱眙、合肥、沅江、武汉、潜江和沙市)的10个形态学参数进行测定分析。聚类分析表明,第一分支为潜江、沅江和武汉三个群体;沙市群体和合肥群体构成第二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盱眙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雌、雄虾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4.80%和86.29%。判别分析结果显示,6个群体之间的形态参数之间差异极显著。雌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3.52%,雄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2.23%。结果表明,6个群体的克氏原螯虾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可以从形态上区分盱眙群体、合肥群体和沙市群体,其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腹宽、腹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体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