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位条件是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总体良好,但是拥有"开发区"和"园区"的区域,其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较其他区域低,表明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小城市作为连接城乡社会的载体,是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也是落实国家有关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榆树市为例,对其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数据调查,进行中微观尺度上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评价、潜力规模测算以及开发时序研究,并提出建设用地规模挖潜、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受"保障经济发展,保护耕地红线"政策以及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影响,商丘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但是,在商丘市农村普遍存在建设用地布局松散、闲置与废弃地比重较大等问题。该研究根据商丘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划分不同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式分区——城中村改造区、近郊集中整治区、农业综合整治区、复垦重建区、迁村并点中心村建设区、生态保护区,并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6种整治模式,以明确不同区域的整治方向和重点,更好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相似文献   

4.
邓艾  蒋敏  李芹芳  许晓婷  张晓霞  景慧  张娜  胡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71-16873
采用定性、归纳演绎等方法,从综合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内涵出发,针对挂钩涉及的3个关键环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资金筹措、挂钩周转指标管理,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关键环节采用的模式:"迁村并点"、"空心村"改造、高层立体、迁村上山模式以及相关的资金筹措、周转指标管理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区域进行分析研究,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合理运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乡村"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更是新农村建设品牌化、规模化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实地调研、材料和文献收集方法,定性分析,总结出广东省现有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纵向模式、横向模式和点状模式。并对已有3种模式进行优劣势分析,提出了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以区域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线状评价模式。对广东省以至其他区域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电白县为例,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构建目标函数,社会、生态效益为约束条件,应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建设用地结构,研究规划期2020年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用地等6类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模式,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类淑霞  郝晋珉  双文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86-21190
[目的]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方法]首先对大同市中心城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根据《大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目标年的城市规模和扩展模式,将新增城市用地和弹性空间用地进行空间布局,确定大同市2020年城市发展边界。[结果]大同市评价区域内适宜建设用地较少,面积66.18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0.40%;较适宜建设地区面积为117.5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8.47%;一般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49.49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3.49%;不可建设用地分布面积较小(89.3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4.04%。新增建设用地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73.58%,没有不适宜级别的用地;有条件建设区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66.85%,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合理。[结论]该研究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和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城镇用地现状评述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影响区域城镇用地统筹的经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河南省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用地集约度较低、土地经济产出水平较低、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同时提出消费需求变化、社会投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是引起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任艳  段正松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37-140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规划期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工作,保证市域内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者亟需考虑的问题.该文详述了建设用地预测方法,提出"分类型—方法"的预测模式,并以百色市为例,对百色市2025年和2035年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用地供应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土地本身的问题,同时还与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相关。合理的建设用地供应不但能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耕地,而且能够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认识,根据长沙市1995~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讨建设用地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相关关系,重点探讨建设用地与GDP、城市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供应与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与城市化率之间只有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平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建设用地开发平衡指数评价体系,采用离散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等评价甘肃省14个市(州)的建设用地开发规模的合理性,对部分市(州)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除兰州市外,整体低水平无差异,建设用地供给能力全省具有低水平同质性,建设用地开发平衡度河西地区—陇东南地区—中部地区递减;失衡原因为以兰州市为中心向东南与西北方向表现出开发过度—开发严重不足—开发不足的空间格局;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最平衡城市为金昌市、嘉峪关市,严重失衡城市为定西市。提出平衡化建议:对于过度开发城市的土地利用需"控制规模,提升效率",尝试减量化发展;对于开发不足城市,可从规模和效率两方面保障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需求,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空间聚集度指数,构建了城市边缘区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各乡镇2006年建设用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2006年房山区各乡镇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由此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土地补偿制度的功能及缺陷,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提供一种思路。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论为土地补偿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失衡,导致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土地资源闲置浪费;配置功能的不健全,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使整体效益下降;社会保障功能的微弱、不配套,导致失地农民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国民富利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重庆市2009年、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功能区、区(县)、乡(镇)3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土地城镇化水平及变异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方差分解等方面分析了3级尺度土地城镇化水平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城镇化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现为大尺度空间格局稳定性强、变化幅度小、变化类型少,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变化幅度大、变化类型多的特点;尺度较小的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到上级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总体格局的限制,并表现出局部的点状、带状分布特点;区(县)级尺度对土地城镇化水平的不均衡度贡献份额最大,功能区级尺度次之,乡(镇)级尺度最小;不同尺度,土地城镇化格局成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县)土地城镇化格局受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乡(镇)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地形条件、区位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能有效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和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阐述政策的由来及内涵、现实运作的模式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挖潜测算方法,分析了当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挂钩"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13个参评地级市为样本,参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来综合分析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结合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并分析各参评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湖南省东北高西南低,且北部地区整体优于南部地区;评价单元的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导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各参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制约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评价结果,应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来实现各区域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基于航空影像的建设用地信息自动提取方法.针对航空影像光谱信息少,色彩信息和纹理信息丰富的特点,该方法首先采用HSV色彩变换和纹理分析手段充分挖掘影像中所包含的色彩信息与纹理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特征阈值分割技术将色彩信息与纹理信息有机结合进行建设用地信息提取,并使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提取结果进行修正.通过对研究区域航空影像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精度较高,且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1]随着土地整治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转型与推进,编制具有全覆盖、全要素、全类型整治特点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成为迫切需要。科学评价区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划分潜力分区是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前提和基础,[2]本文以田东县为例,在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现状与成效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适宜性评价,划分农业综合整治潜力、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潜力、生态修复潜力等级;以行政村作为基本评价单位,利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得到国土综合整治潜力评价结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