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河南省黄河沿岸中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06年和2012年3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运用景观敏感度指数和景观恢复度指数构建景观脆弱度指数,并基于GIS工具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景观脆弱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2年旱地的转换面积最多,水田大面积转化为旱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速度最快,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表明城市化、农业活动和黄河水资源量变化是景观变化主因。2)10 km采样间距内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而城市化及其他人类活动的非结构性因素是景观脆弱度变化主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城市化等非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力会降低。3)2000年到2012年河南省黄河沿岸景观格局脆弱度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且人类活动是景观脆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确定右玉县景观脆弱度,通过景观脆弱度来反映景观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程度。以山西省右玉县为例,在建立景观脆弱度指数的基础上,通过GS+软件进行变异函数拟合分析和ARCGIS10.2的普通克里格插值,得到景观脆弱度分布图,利用GeoDa软件分析景观脆弱度的空间自相关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景观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和工矿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旅游政策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有所增加,景观脆弱度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呈现正向演替,景观脆弱度在空间上是正相关的,且正相关趋势随着时间在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右玉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类似地区景观脆弱度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对象,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入手,筛选12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莱州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及整体景观变化;并采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两大指标进行景观生态安全分析,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分析2009—2018年的生态安全趋势.结果表明:莱州市受城市经济建设活动的干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在2009—2018年间发生了一定变化,耕地、园地和林地的生态安全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广州越秀公园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对越秀公园景观要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了斑块形状指数、分维度及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粒级度等多个指标对越秀公园的多样性、异质性以及破碎化程度等整体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越秀公园整体景观布局基本合理,景观结构较为稳定,需对部分景区景观布局作相应调整. 同时对越秀公园整体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旅游洞穴景观脆弱性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构建了旅游洞穴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脆弱性评价实证研究,在了解脆弱性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溶洞穴景观系统的特点,提出了旅游洞穴景观脆弱性概念,分析了旅游洞穴脆弱性的内涵与特征.并借鉴已开放洞穴的开发建设经验,构建了一个包括本体脆弱性、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3个方面15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对旅游洞穴景观脆弱度进行评价及等级划分.以石花水洞、水晶宫、芦笛岩、芙蓉洞、陶家台溶洞为例,对这5个旅游洞穴景观脆弱度进行评判,结果显示:芦笛岩为高度脆弱;石花水洞、芙蓉洞为中度脆弱;水晶宫、陶家台溶洞为低度脆弱.经实地验证,评价结果与芦笛岩、石花水洞、芙蓉洞、水晶宫、陶家台溶洞脆弱性的实际表现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处于气候上的过渡区和生态系统上的脆弱地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土地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用1976、1987、1993、1999、2006和2010年遥感影像,运用ENVI 4.7、ArcGIS 9.3 和FRAGSTATS 3.3,分析农牧交错带黄旗海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76—2010年间,耕地和建设用地等人工景观的面积不断扩增,草地和湿地等自然景观面积大量萎缩,其中,湿地面积从193.5 km2减为52.9 km2,减少了73%。在景观水平上,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分析景观格局。34年间流域景观形状变得复杂,异质性程度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作为优势景观类型的草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小。人类活动是黄旗海流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增加和农牧业发展使建设用地和耕地大规模扩增,经济增长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人工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变了流域水资源的自然配置,使得湿地资源大量消失。  相似文献   

7.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CAD软件,统计各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对广府古城滨水区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并依据景观生态学的评价方法,选取分维数、伸长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破碎度6项指标对该古城滨水区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多样性低、优势度高,景观分布不均匀,受人为干扰显著;自然景观锐减,景观破碎程度较高,缺乏统一有机的整体格局,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运用GIS技术进行景观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建模,将所得栅格图转入Fragstats中进行景观指数计算,分析帽儿山景观空间格局的不足之处,如交通用地景观聚集度低、景观边缘形态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水域景观斑块面积小等。从而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全面了解,以期指导景观生态规划。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植被景观格局时空尺度效应,运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解译塞罕坝地区3期(1989、2000和2016年)遥感影像,并利用简单聚合法将景观类型栅格数据进行空间粒度上推,计算基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采取尺度图谱分析不同时空尺度草地、天然次生林、灌木及人工林等植被类型的景观尺度效应,通过信息熵模型确定了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结果表明:(1)4种植被景观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而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不同景观指数对时空尺度的响应结果不同,边缘密度、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及蔓延度指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较强的尺度效应,且90 m为研究区植被景观格局的最佳分析粒度;(3)草地、天然次生林在1989—2016年期间,破碎化程度增加,对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绿地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建设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技术(eCognition)和乌鲁木齐市QuickB ird数据,从绿地景观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比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绿地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新城区绿地景观多样性较高,分布较均匀,绿地缀块破碎度小,绿地廊道密度和分维数都较低;老城区绿地景观优势度大,分布分散,较破碎,廊道密度和分维数都较高.还对乌鲁木齐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陆地干旱地区新疆自然生态主要为草原生态和荒漠生态以及河流生态系统,长期以来的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了以水利为主体的人工绿洲生态建造速度快于自然生态系统,基于人水和谐生态水利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干旱区新疆过去那种只注重工程经济效益忽略自然环境水利发展观面临挑战,本文基于生态水利理念,结合干旱区新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就注重水利生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水利与河流共生系统、把握生态水利系统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随地形起伏度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脆弱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吕梁市地形起伏度,利用2008年Landsat-5 TM和2018年Landsat-8 OLI数据解译结果,运用Fragstats 4.2对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指数进行了计算,并对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随不同地形起伏度的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吕梁市的地形起伏度以丘陵为主,其面积占研究区的66.19%。景观类型则以黄土地貌和林地为主。2)平原地区,未利用地的斑块面积由324.12 km2减小为133.62 km2;水域连通性增大;受水分影响大的景观类型优势度明显,分布集中;居民点的最大斑块指数减小0.60%,斑块数量增加2 186个,景观形状指数减少66.05,散布与并列系数增大13.07%,表明其分布范围扩大,分布越来越密集,斑块形状愈加规整,斑块连通性加强;未利用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减少96.01,其斑块结构愈加简化。台地地区,黄土地貌、林地和旱地的斑块面积分别增加278.03、505.97、284.64 km2。丘陵地区,2018年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达14.76%,为优势景观类型;水域和旱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分别由166.54、363.26增加到224.32、454.14;水域、林地、旱地的斑块破碎度增大,斑块类型更丰富。小起伏山地,林地的斑块面积由86.50 km2增加到103.58 km2,林地为该区的主要景观类型。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变化,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李锐  何彤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3-6115
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案例的梳理研究,从"构建"的角度,讨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四大基础理论,其他理论基础要根据研究领域而定,例如生态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城市规划原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的"生物保护学"等。最后,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市作为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深居中国内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景观斑块,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石河子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类型绿地面积中以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最大,道路绿地次之;公共绿地中以面积>10 000 m2的大型斑块为主,居住区绿地中各级斑块数量相当,但仍是大型斑块所占面积最大;市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79),破碎化指数为22.87个·km-2,绿地廊道密度指数较高,为2.21 km·km-2。表明石河子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状况良好,但仍应加强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并注重使用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煤炭资源丰富,矿产开发不仅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矿区景观及生态环境变化。以准格尔旗1990、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准格尔矿区的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灌地面积比例最大。转移矩阵显示,在时间动态上水体、耕地、沙地及河道地面积减少,草灌地、居民及工矿用地明显增加,虽然居民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对周围的其他景观产生巨大影响;2)20 a间,准格尔旗各乡镇在景观水平与斑块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景观异质性降低、优势度明显降低,景观格局相对简单化;3)20 a间,研究区3个乡镇的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显著影响着其景观构造的变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但其景观更加离散、不规则化。矿区开发主导了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加大建筑用地面积,严重地破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而林地、草灌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其景观格局却更加破碎,生态系统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研究和笔者实地踏查基础上,根据次生裸地形成主要驱动因子和景观特征不同,将玛曲县次生裸地分为沙化型次生裸地、"黑土滩"型次生裸地、盐碱化次生裸地、迁弃牧居点、废弃牧道、矿区和公路沿线等,对其成因和特征进行探讨,进而制定相应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模式,为该区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草原地区的环境容量不仅是维系草原生态平衡的关键问题,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为例,在构建草原生态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草原生态环境容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依据各指标的贡献率,第一产业总产值、总人口数、草地围封面积、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和可利用草地面积是草原生态环境容量评价中贡献率比较大的因子,是影响草原生态环境容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的干旱河谷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植被恢复/重建难度极大。概略介绍了干旱河谷气候、地质、土壤和植被特点,回顾和评述了植物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并结合植被恢复的现状,提出了干旱河谷植被生态学研究应关注植被演替及退化机制、从植物功能属性为视角了解生态学过程和推演植物在不同尺度的适应机制、自然灾害对植被的影响、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等几点期望。  相似文献   

19.
基于ENVI技术下的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风景区景观结构随人类活动不断发生变化,过多人为干扰及不合理用地布局将影响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梳理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指导风景区合理规划及促进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山东省蒙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在ENVI技术支持下解译其2003、2008、2013、2015年遥感影像并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基于2003—2015年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景观现状评估显示:(1) 研究期间林地、耕地类型缩减与建筑用地扩张是该时期风景区发展的典型特征,林地向耕地转化、耕地向林地转化、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化是风景区景观类型转移最主要的3种方式,转换面积分别为1 760.49、1 197.27和1 497.15 hm2,依次集中于边缘区、边缘区、外围区。(2) 风景区整体破碎化程度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8年为风景区破碎度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林地类型破碎度最低的一年。(3) 典型空间结构上,风景区各个分区破碎程度排序为边缘区 > 外围区 > 核心区,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生态较为脆弱。(4) 景观各类型均呈波动式变化,其中建筑用地破碎化加剧最为显著。结论风景区研究始末对比破碎度加剧,林地、建筑用地是影响景观格局稳定的关键因子,特别是边缘区林地、建筑用地布局应引起重点关注,同时破碎化程度不是判定景区发展的唯一因子,应结合景观品质的判定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20.
佟思纯    李卫正    严陶韬    薛建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159-165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系统(discret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DHNN)探讨喀斯特地区宜林地的快速识别方法。以贵州省普定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域为研究区,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征,选取土壤保持和石漠化控制这2个比较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体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规律的定量分析,获得适宜的人工造林区域,结合DHNN系统,构建宜林地快速识别模型,为喀斯特困难立地人工植被恢复和景观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