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猪的以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引进国外种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我国猪场的病发率逐年上升。HPS血清型复杂,目前已知15个血清型,但各国各地流行的血清型不尽相同,且各型之问缺乏交叉保护,因此分离HPS地方菌株,了解其流行血清型,对地区预防和控制HPS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由于HPS对培养条件较为苛刻,临床病料分离培养HPS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分离HPS报道不多,本文对广东地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病料分离并鉴定了3株副猪嗜血杆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副猪嗜血杆菌(HPS)病的流行特点:一是近年来我国副猪嗜血杆菌(HPS)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主要体现,第1是病原学调查在全国多个省区均能成功分离副猪嗜血杆菌(HPS),且分离率多为28.3%-42.63%;第2是血清学调查在全国多个省区的未免疫猪群中其抗体检出阳性率较高,第3是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其核酸检出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HPS)又称格拉泽氏病,也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以往仅零星散发,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的发展、高度密集饲养和免疫抑制多重应激等因素存在,副猪嗜血杆菌病日趋流行,给养猪业造成的危害很大。HPS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仔猪发生,以4~8周龄的猪多发。现将一起保育仔猪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报告如下。1病原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显微镜下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血清型达15个以上,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病在贵州对猪群的危害和流行规律、进一步开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副猪嗜血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根据副猪嗜血杆菌(HPS)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优化组合试验,对贵州省分离的HPS进行PCR扩增,扩增出长为650bp的目的基因片段,而大肠埃希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扩增结果为阴性。采用该方法对贵州发病猪群中350头疑似病例进行PCR检测,检出率为8%~49%。该方法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5.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瑟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一种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高热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由过去散发的传染病变为大面积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我们将从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而多方面清晰地认识、了解该疾病发病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并以此为现实生产中副猪嗜血杆菌的治疗和综合防控提供借鉴意义,避免此病的流行和暴发。  相似文献   

6.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瑟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一种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高热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由过去散发的传染病变为大面积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我们将从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而多方面清晰地认识、了解该疾病发病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并以此为现实生产中副猪嗜血杆菌的治疗和综合防控提供借鉴意义,避免此病的流行和暴发。  相似文献   

7.
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一种条件性疾病,能够引起纤维蛋白性肺炎、腹膜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等多种临床症状,因此本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近些年养猪业快速发展,而饲养环境条件不佳,饲管水平滞后,疫病日益复杂,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猪场受到圆环病、蓝耳病等感染后免疫功能下降时,副猪嗜血杆菌病会伺机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了简要阐述,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8.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格拉瑟氏病,是对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的统称。1病原副猪嗜血杆菌最早在1910年被报道,但到1922年才首次分离得到。1969年研究报道HPS在只存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V因子),而无正铁血红素(X因子)的条件下也可以生长,因此副猪嗜血杆菌的名字才得以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采用KRG琼脂扩散试验可  相似文献   

9.
副猪嗜血杆菌病(HPS)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猪格拉瑟病(Glasser′s disease),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副猪嗜血杆菌在一定的因素影响下会激发为致病菌,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此菌只感染猪,感染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从断  相似文献   

10.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君  薛国聪  张万里 《养猪》2012,(2):113-114
副猪嗜血杆菌病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是猪饲养过程中常发病之一。该病的发生常常是HPS与其它细菌或病毒协同作用而致,多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炎造成跛行和高热为主要特征。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以继发或并发感染形式出现,使  相似文献   

11.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革拉瑟氏病(Glasser’s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已成为猪场保育仔猪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病毒性疾病如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的流行造成猪群免疫力下降也为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2006年5月至今仍在流行的“猪高热综合症”中,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引起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给我国养猪业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HP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由HPS引起的急性型疾病(Glasser病)早期临床症状包括高热、虚脱、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以及中枢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HP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属于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1].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和饲养的高度密集化,以及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使得该病流行日趋严重.近年来,我国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报道屡见不鲜.笔者对广西规模化猪场的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娟  李潇  何菊  罗元宇  陈志 《北方牧业》2021,(16):22-23
近年来,在CSFV、PRRSV、PCV2等免疫抑制性"底色病"的作用下,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感染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也称革拉瑟氏病)的流行和致病不断加重,呈全球性分布.目前,HPS是哺乳和保育仔猪感染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后常引起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感染性疾病.HPS对抗生素已耐药,免疫疫苗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成为了预防控制HPS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HPS地方性流行特征明显,且血清型复杂,感染HPS后的猪群很难治愈.本文主要从HPS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耐药现状等方面进行概况,以期为更好地了解HPS及其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的细菌传染性疾病。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内源性继发感染的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新发细菌性传染病。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相关致病因子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HPS上假定的hhdA和hhdB基因所编码的溶血素激活蛋白,进而对副猪嗜血杆菌相关毒力因子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18,(6)
为了解平顶山市养猪场户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混合感染情况。采用ELISA方法首先对8个乡镇22个养殖场户562份血清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病检测,其中384份为副猪嗜血杆菌病阳性,然后对此384份副猪嗜血杆菌病阳性血清进行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病、猪支原体肺炎、猪圆环病毒病2型、猪链球菌病2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群体流行率为72.73%(16/22),副猪嗜血杆菌病个体流行率为68.32%(384/562),384份副猪嗜血杆菌阳性血清中,H1N1亚型猪流感、猪支原体肺炎、猪圆环病毒病2型、猪链球菌病2型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率分别为35.42%(136/384)、47.39%(182/384)、54.17%(208/384)、38.54%(148/384)和48.96%(188/384)。平顶山市养猪场户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应引起当地兽医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也称革拉泽氏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有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威胁的地区,更容易发生。以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1流行特点(1)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菌株致病力有较大差异,交叉免疫力交叉。因此,疫  相似文献   

19.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新发细菌性传染病。对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大量研究,已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的快速分离鉴定方法,但许多重要的领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相关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副猪嗜血杆菌病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是近年来多发的猪病。该病的发生常常是HPS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协同作用引而致,多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炎造成跛行和高热为主要特征。弓形虫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多种有核细胞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