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及城镇化发展,导致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其主要分布在城郊、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为珠三角城乡经济发展有历史贡献,却因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沦为具有"双重边缘性"的弱势群体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区域性问题。城市问题俨然已逐步上升为事关城市区域联动发展的系统性议题,城乡流动、城乡排斥、城乡融合、城市包容等诸多议题愈来愈被纳入城市管理研究之中。代耕农问题的产生,在本质上与城市化有着密切关联,代耕农贬抑的社会情绪反过来对于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又有着巨大不良影响,代耕农问题也是城市问题。从代耕农与城市互动视角,探讨代耕农社会情绪的产生逻辑,分析代耕农社会情绪对城市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代耕农社会情绪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珠三角沿海农村地区租田耕种的"代耕农",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与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研究珠三角"代耕农"的特点和生存现状表明,代耕土地可以保障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却不足以使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代耕农"在子女教育、农业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生存空间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正日益缩小.  相似文献   

3.
广东惠州“代耕农”群体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离乡不离土"且"耕者无其田",其发展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了。"代耕农"为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却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其生存状况与利益诉求值得社会各界关注。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中心,对珠三角"代耕农"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呈现其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4.
"代耕农"是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特殊的历史贡献。在流动过程中,引发系列农村社会问题,与流入地政府及农民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纠纷、合同纠纷、拆迁纠纷、入户、子女入学等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代耕农"流入地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代耕农"问题也成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代耕农"群体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相联系,分析"代耕农"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与隐患,从政策层面与管理制度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5.
代耕农是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特殊的历史贡献。但代耕农面临着生存困境,并引发了系列社会问题。从代耕农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破解代耕农问题的思路:解决代耕农入户问题,提高征地和拆迁赔偿,取消入学门槛,提供再就业指导,建立代耕农管理基金。  相似文献   

6.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其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并随时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工作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关注者,能够以其专业技能、专业方法介入代耕农问题,一方面,从优势视角帮助代耕农发挥自身潜能,使其能够"自助",缓解甚至解决代耕农的各种生存、转业困境;另一方面,以中介者、资源联系者等角色去协调社会关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有效干预方式,最终达致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成社会公正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7.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历史贡献.“代耕农”是随着珠三角当地农民大规模“洗脚上田”而流入的一种临时性农业劳务,现已形成庞大的“代耕农”群体.“代耕农”可分为帮耕农、租耕农、雇佣农3种不同类型,三者在户籍、社会保障、住房条件、代耕形式、耕种品种、流动性,组织化程度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帮耕农已慢慢退出珠三角的代耕舞台,租耕农和雇佣农则成为“代耕农”的主体,继续为珠三角的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剖析当前珠三角“代耕农”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提出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政策改进与规范管理建议,为“代耕农”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解决思路。【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归纳整理,对珠三角地区“代耕农”问题管理中的现有政策和管理策略进行分析,从制度和体制两个层面提出解决珠三角“代耕农”问题的建议。【结果】珠三角地区“代耕农”面临着入户入学、转产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生存与发展的系列难题,存在政策和管理的双重缺位,对“代耕农”、流入地居民和流人地政府均产生了负面影响。【建议】需从政策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入户政策和入户后的福利保障政策,管理上进行补偿安置归位、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代耕农”的群体组织化程度,以解决珠三角“代耕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群体。作为临时劳动力的"代耕农",其分散耕作小块土地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珠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收入依赖性的减弱等,都为集中土地,实行农业集约化准备了可靠的客观条件。应结合珠三角农村实际,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发展农业集约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流动人口涌进城市,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在转型社会阶层分化的语境下,具有农业流动人口与女性流动人口双重身份的女性"代耕农",其被边缘化及权利被忽视已是不争的事实,她们的生存状况堪忧,已影响到流入地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联安村"代耕农"群体为中心,分析珠三角"代耕农"现象及相关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中心,对珠三角"代耕农"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其生存与发展状况。"代耕农"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收入支出、代耕规模等都没有太大差别。其居住环境、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情况更是极度相似。"代耕农"群体极具共性,但仍存在差异。这个群体内部正为适应代耕环境的变化而慢慢发生转变,其分布区域也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发达向经济较落后地区流转,是"代耕农"群体迁移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3.
野代耕农冶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具有社会排斥和权利缺失的双 重边缘性特征;既要承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与教育的多维社会排斥、又要面对多种权利缺失却无处诉求的 困境。结合野代耕农冶社会排斥与权利缺失的基本现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社会危害、寻求消除社会排斥与权利维 护的积极出路。  相似文献   

14.
易地搬迁的代耕农如何有效融入迁入地社会,是当前政府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而政府又是推动代耕农融入迁入地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基于此,从政府视角出发,基于广东省广州市狮岭镇110户集中安置代耕农实地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曲线拟合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政府行为对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意愿的影响机制,并揭示各种政策对代耕农的影响力度。结果表明: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相关融入政策、财政支持、公共服务、营造社会氛围四大方面,对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影响力度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融入政策最大(系数0.776),营造社会氛围次之(系数0.768),公共服务居中(系数0.658),财政支持最小(系数0.576);进一步探讨各因素作用机制后发现,目前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将促进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的发力点放在制定融入政策和营造社会氛围方面。鉴于此,广州市狮岭镇政府部门应加强融入政策的顶层设计,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全力以赴加强融入氛围的营造,为建设和美乡村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珠三角,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东莞、顺德或是中山人。却在那里定居了二三十年,他们没有本地户口,却曾耕种着珠三角的大片土地,他们有个特定的名字,叫“代耕农”。  相似文献   

16.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可以反映出更深层的社会关系。溪村区隔空间的形成与其再生产的社会关系恰恰可以表明空间的能动性。村委会通过权力运作规划了代耕农的居住区域,生产出了本地村民与代耕农之间相互隔离的空间。随着经济与政策的推波助澜,两种空间的异质性被进一步增强,区隔空间中掩藏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演变。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之中,需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工作与居住空间是如何为权力所安排、为社会关系所生产,而分异、区隔的空间又将如何再生产出新的权力与社会关系,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共建、共治与共享。  相似文献   

17.
从"代耕农"现象透视珠三角地区新型土地租佃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步伐进程的加快与地区经济差异扩大,发达地区农民将田地以签定合同或达成口头协议的方式租给落后地区农民耕种,出现了新型的租佃关系"租约农民"群体.分析了新型土地租佃关系的构成,与传统土地租佃关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对"新农村"建设中"代耕农"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务英语专业外贸工作室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来达到将"工厂搬进学校","将外贸搬进校园"的实训目的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尤其是"珠三角"大量需求的英语和商务双融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本文从专业特点出发,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外贸工作室的成立模式。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重点关注社会特殊群体。随着第一代农民工进入高龄阶段,他们的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阐述高龄农民工这一社会特殊弱势群体的养老现状,分析其养老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高龄农民工精准化社会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养老的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来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更好地解决高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农民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这些来自同一地区的流动人群又聚居在一起,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形成了一些外来同乡人口聚集地带。在珠三角地区,这样的"城市老乡部落"到处都是;在这里外来集体流动人口与当地的居民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和融合。"城市老乡部落"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社区,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管理难题,有的还相当尖锐。研究这些特殊的流动群体,关系到"三农"问题,关系到城市管理问题,更关系到城乡统筹协调健康发展。本文以广东佛山市高明区为实证,对"城市老乡部落"这一特殊社区形态及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