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根据广西岩溶地区土地分布现状,分析岩溶土地的分布特点,提出林草植被恢复、后续产业开发、喀斯特特色旅游、生态搬迁与培训等4种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总结石漠化土地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当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该县的生态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县总面积2071.92km2,石漠化土地面积56060.1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1%,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41101.7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73.32%,潜在石漠化面积3021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4.6%。分析该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现状、主要危害以及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合理进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和生态补偿渠道;加快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修复;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等生态修复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毕节试验区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调查,总结了试验区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出了分带治理、林粮间作、林药立体经营、林草结合、林禽配套、针阔混交、乔灌结合、人工促进与自然恢复等8个适合山区石漠化生态修复的营造林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对推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为今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人地矛盾系统协调理论,以喀斯特流域为单元,以参与型农村社区发展为依托,以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生态环境与改变传统的落后农业生产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针对石漠化环境人地系统缺水、缺土、缺林与贫困的核心问题,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社区发展在内的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开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并在贵州花江峡谷区进行示范。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以经济林草种植和庭院养殖为主要链环结构的农村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即“椒(庭园种植)-猪(庭院养殖)-沼(家庭能源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得出石漠化环境是能够治理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婵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具有易发生、退化快、恢复难、危害大等特点。清镇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市、区)之一,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经济植被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培育适生的经济林木树种或筛选当地适生优良树种在示范基地阳.呻植,并配套研究出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技术,形成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绥阳县石漠化现状、石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建议:多渠道筹措资金;生态修复措施和工程措施并重,提高林草覆盖率;科学合理地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方式,形成替代产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施生态移民,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石漠化宏观监测体系,杜绝新的人为破坏;完善承包管理或租赁经营措施,实行责任追究制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源由、现状及特点,针对不同石漠化程度(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总结提出了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封山育林、人工模拟构建近自然生态林、特色生态经济林、高效林草复合经营等植被恢复典型模式,以期为岩溶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竹类资源在我国石漠化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漠化问题是岩溶地区首要生态问题, 严重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石漠化土地具有双层水文结构、缺土少水、富钙(镁)、偏碱性的特性, 物种选择受限; 而岩溶地区竹类种质资源丰富, 其生态与经济效益俱佳, 是实现治"石"与致富的有效物种, 推广意义重大。文中介绍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现状和生态特征、我国竹类资源分布状况及主要特性, 分析了竹类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可行性, 阐述了石漠化治理中竹类品种选择要求以及石漠化治理中主要丛生竹品种和主要特性, 并提出石漠化治理中竹类栽培与抚育管理的关键技术与要点, 以期为我国在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加强竹类资源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文中提出抗冻耐旱型植被退化特征为次生林比例大、林分结构缺失及缺陷、种间竞争激烈且优势树种功能未充分发挥、树种选育缺乏适应性评价,恢复策略包括恢复生态经济型植被、调整林分树种组成与密度、修复水平与垂直层次的结构缺陷、合理划分功能区以实行分区保护和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喀斯特高原山地区抗冻耐旱型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提高抗冻耐旱型植被的适应与恢复能力,未来需要加强植被适应性修复、树种选择与配置以及水肥管理与土壤培肥改良3个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精准扶贫—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扶贫工程的需要,结合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建设情况,发展构树产业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综述了构树功能性状与环境关系以及其生态修复的机理,概述了构树资源利用价值及相关生态产业,简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发构树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指出构建"以树养畜、以畜治石"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科研机构+构树+合作社"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构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是实现构树技术转移和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乡土构树树种饲料化、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进一步推动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2007年8月-2007年10月,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基质类型(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上的5个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草群落、灌木群落、次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共10个样地,分别利用相对生长方程法、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和树木年轮宽度值来估算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群落地上生物量;从石生草本群落的4.76t/hm2到土壤顶级群落的144.66t/hm2。而同一演替阶段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2)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地下生物量,即从石生草本群落的2.63t/hm2增加到石生顶级乔木群落的58.15t/hm2。3)总生物量随正向演替的进行而显著增加,从石生草本群落的7.39t/hm2增加到土壤顶级群落的202.15t/hm2。4)石生系列群落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正向演替的进行而呈递增趋势,从草本群落的2.73t·hm^-1·a^-1递增到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的13.58t·hm^-2·a^-1;土壤系列群落无此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植被建设方向和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历史变迁和原生植被类型。提出了本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即根据具体地形地貌、土壤特点和残存植被特征,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目标,选择生态防护和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组建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的人工植被体系,其结构不同于原生植被,但功能优于原生植被,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对本地区植被建设的基本模式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态适应性特征及关键种选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植物对生境特征的适应是其存活和定居的关键。植被适应性修复研究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前提之一,已经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文中综述了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主要有叶片生理生态特性、解剖结构和根系构型、生态学特征等,但这些研究少有辅助关键树种选择和植物群落结构调控;进一步分析了关键树种选择技术,主要包含与立地条件、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和种间关系的和谐。为了提高退化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水平,未来需要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划分树种适应性功能群,综合考虑光、温、肥与水的耦合作用关系,根系构型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石漠化风险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石漠化风险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石漠化风险评价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石漠化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可以为石漠化灾害风险防范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文中在对石漠化及其风险评价相关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界定的基础上, 基于石漠化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从概念模型、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3个方面展开评述, 提出石漠化风险评价的主要方向是定量化、系统化和全球变化情景下的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