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稀少、人地矛盾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极大,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遏制石漠化发展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众多学者采用林草植被恢复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经过长期的生物学过程检验发现这些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15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和成效,并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发现主要存在结构缺失型、立地衰退型、低度适应型和产业脱节型4种缺陷类型;依据不同缺陷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需要突破异龄复层混交、地力改良、适应性修复和产业链延长等关键科技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关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到关注石漠化农村社区发展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域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石漠化综合防治可持续性的核心在于满足当地社区具体需求并促进环境、社区及人的综合发展。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研究实践,对贵州花江示范区的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与生态重建技术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以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毕节试验区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调查,总结了试验区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出了分带治理、林粮间作、林药立体经营、林草结合、林禽配套、针阔混交、乔灌结合、人工促进与自然恢复等8个适合山区石漠化生态修复的营造林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对推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为今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精准扶贫—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扶贫工程的需要,结合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建设情况,发展构树产业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综述了构树功能性状与环境关系以及其生态修复的机理,概述了构树资源利用价值及相关生态产业,简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发构树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指出构建"以树养畜、以畜治石"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科研机构+构树+合作社"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构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是实现构树技术转移和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乡土构树树种饲料化、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进一步推动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石漠化问题严重,贫困发生率较高。对贵州省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治理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修复模式、以林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模式、小流域农林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恢复模式及喀斯特生态旅游模式进行研究,提出重点关注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问题,适度发展相关林产业,采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治理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西岩溶地区土地分布现状,分析岩溶土地的分布特点,提出林草植被恢复、后续产业开发、喀斯特特色旅游、生态搬迁与培训等4种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总结石漠化土地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当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林地与土地利用率低、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改善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防控石漠化恶性演替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林下种植是一种经典的立体复合林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实现林地资源最大利用化、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保障林农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终达到林业经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优化的目标。文中主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8种代表性林下种植模式的特征、效益及不足,并提出各林下种植模式关于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改善方面的核心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林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文山州岩溶极其发育,岩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3.06%,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7.84%,州辖8个县(市)均已纳入石漠化土地监测,2009—2016年全州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4 773 hm^2,在多年的石漠化防治过程中总结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支撑、思路引领、分类施策、整合资源、制度保障等石漠化治理经验。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森林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植被恢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经济利用类工程防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治理模式等7个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竹类资源在我国石漠化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漠化问题是岩溶地区首要生态问题, 严重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石漠化土地具有双层水文结构、缺土少水、富钙(镁)、偏碱性的特性, 物种选择受限; 而岩溶地区竹类种质资源丰富, 其生态与经济效益俱佳, 是实现治"石"与致富的有效物种, 推广意义重大。文中介绍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现状和生态特征、我国竹类资源分布状况及主要特性, 分析了竹类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可行性, 阐述了石漠化治理中竹类品种选择要求以及石漠化治理中主要丛生竹品种和主要特性, 并提出石漠化治理中竹类栽培与抚育管理的关键技术与要点, 以期为我国在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加强竹类资源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尹一帆  唐岱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1-83,12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尤其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加剧,创建喀斯特植物园不仅能进行喀斯特地区植物物种资源的研究,而且对城市生态建设、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有着实际意义.文中对喀斯特植物园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创建云南石林喀斯特植物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喀斯特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提出注重综合功能、突出主题特色、打造科艺结合的植物园景观等构思,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相应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一般特征、森林区喀斯特环境特征、无林区喀斯特环境特征进行了叙述,分析了喀斯特森林现状及现状的成因,提出了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方式恢复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建立立体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采育并举、劳务输出等多种喀斯特山区经营方案。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分析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基本特征和石漠化状况:并对影响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演替群落枯落物的水文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两种主要演替群落——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枯落物的储量和水文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演替群落枯落物的平均总储量为4.77 t/hm2,喀斯特原生乔木林的总储量要高于次生林;两种演替群落之间,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为喀斯特原生乔木林高于次生林;枯落物不同层次之间,两种演替群落枯落物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高于半分解层;枯落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分别存在明显的函数关系:V=a ln(t)+b和S=ktn;在自然状态下,茂兰喀斯特森林两种演替群落枯落物的平均有效拦蓄量为8.31 t/hm2,喀斯特原生乔木林的有效拦蓄量要高于次生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系统性地对岩溶土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从空间布局、岩溶地貌、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及石漠化程度等进行了详尽介绍,全面展现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为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和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阔叶林土壤有机总碳含量和腐殖酸碳含量明显高于灌木林、灌草丛和稀疏草丛,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喀斯特森林退化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减少、流失量增加;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有机总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存在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异:石坑>石沟>石缝>石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第1主要因子由植被类型决定,第2主要因子由小生境类型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试析红河州石漠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 《林业调查规划》2008,33(3):104-107
在对红河州石灰岩溶山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和系统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分析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治理实践,确定石灰岩溶山地造林树种的选择.提出了5种红河州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模式:林草模式、林果混交模式、林竹混交模式、林药混交模式和林藤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9.
蔡凡隆  蒋勇  张军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1):103-105,114
本文从四川岩溶区石漠化土地的现状入手,在分析石漠化土地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途径。石漠化土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所致。石漠化土地治理应以恢复森林植被为核心,注重配套措施建设,强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