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探讨以盐池为代表的宁中地区在干旱雨养立地条件下宁亚10号胡麻高产优质栽培模型。5个可控栽培因子分别为播量、施农肥量、施氮量、施磷量、抗旱剂,效应因子为胡麻籽粒产量、产量性状以及品质性状。通过模拟选优,胡麻产量高于1 200 kg/hm2、籽粒含油率大于37%、亚油酸含量大于1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播量46.05~50.85 kg/hm2,施农肥量21.50~24.96 t/hm2,施氮量(纯氮)84.45~91.95kg/hm2,施磷量(P2O5)55.65~62.70 kg/hm2,喷施抗旱剂2~3次。  相似文献   

2.
通过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 kg/hm2对春小麦产量、磷肥利用率、吸氮特性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不同影响,旨在明确该区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60~120 kg/hm2)能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当施磷量为120 kg/hm2,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为6 215 kg/hm2.春小麦氮素累积动态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吸氮量,但到成熟期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出现损失,损失量达7.7%~13.4%.当施磷量分别为60、120、180 kg/hm2时,0~150 cm土层中的NO3--N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0.6、58.5、62.9 kg/hm2.综合考虑磷肥利用率、小麦产量和降低土体中NO3--N残留等方面的因素,磷肥当季施用量应该控制在60~120 kg/hm2.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地区杂交油菜青杂2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柴达木地区青杂2号油菜的籽粒产量,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分析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与其籽粒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产量最高.各水平继续增加,产量逐渐下降.低、中水平密度与高氮肥用量配合,高水平密度与低氮肥用量配合,油菜产量高.在低氟(磷)水平下、产量随着磷(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中高氪(磷)水平下,产量随着磷(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青杂2号油菜产量最高时的密度、氮肥与磷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是密度38.9×104株/hm2、氮肥施用量90 kg/hm2、磷肥施用量71.75 kg/hm2.  相似文献   

4.
甘肃中部半干旱雨养生态区甜荞麦施肥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甜荞麦产量、纯收益与N、P、K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产量和纯收益为目标的函数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和纯收益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通过寻优计算,提出产量高于3 000 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施氮量152.5~180.8 kg/hm2,施磷量139.1~172.0 kg/hm2,施钾量91.6~133.4kg/hm2;纯收益大于2 250元/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施氮量156.5~191.5 kg/hm2,施磷量76.3~148.7 kg/hm2,施钾量2.9~20.2 kg/hm2。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在河南滑县试验点,比较几种钾肥品种和罗布泊K2SO4不同用量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小麦氮素吸收、提高小麦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在同等用量条件下,罗布泊K2SO4的施用效果好于或接近于其他钾肥.当施钾量为135 kg/hm2时,其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养分含量、籽粒氨基酸含量和生产利润最高,施钾量为180 kg/hm2时,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回归方程计算表明,钾肥的最佳用量为121.4 kg/hm2,产值为10 227.4元/hm2,最大利润为8 392.0元/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蚕豆成熟期干生物量、籽粒产量、养分吸收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氮、磷水平下(N180.0kg/hm2、P2O5120.0kg/hm2),有机无机配施以及单施有机肥的肥效均高于无机肥配施以及单施无机肥.羊粪+氮磷配施(MNP),籽粒产量、全株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全株氮肥吸收利用率、全株钾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557.6kg/hm2、227.36kg/hm2、162.73kg/hm2、45.49%、173.74%、5.47 (kg/kg)、20.78 (kg/kg),其中籽粒产量,比对照(CK)、秸秆+氮磷配施(SNP)、氮磷钾配施(NPK)、羊粪+氮配施(MN)、羊粪(M)分别增产17.67%、6.86%、4.57%、1.75%、4.99%.羊粪+氮配施(MN),籽粒吸钾量、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磷肥吸收利用率、籽粒钾肥吸收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1.33kg/hm2、34.80%、12.38%、81.95%、12.11(kg/kg).羊粪(M),全株干生物量、全株吸磷量、籽粒吸磷量、全株吸钾量、全株磷肥吸收利用率均最高,分别达到15043.73 kg/hm2、33.85kg/hm2、27.00kg/hm2、194.23kg/hm2、20.55%.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施氮对盐角草生长及其钠离子累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5个氮肥水平大田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盐角草生长和钠离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增加盐角草茎秆、籽粒和同化枝的产量;在0 ~ 600 kg/hm2范围内,盐角草的生物量及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施氮对盐角草茎秆、籽粒和同化枝中的N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盐角草同化枝中的Na+含量显著高于茎秆和籽粒.施氮能够促进盐角草各部分对Na+的累积,600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盐角草的Na+累积量平均达到了9668 kg/hm2,较不施氮的2045 kg/hm2增加了370%.因此,本研究表明,施氮能够促进盐角草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宁春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土壤-作物体系氮平衡和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在18.2%~27.2%之间,平均为23.2%;氮素表观损失率为31.2%~52.1%,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0~240Nkg/hm2范围内,小麦籽粒产量和赖氨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  相似文献   

10.
建立莜麦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蛋白质产量、总蛋白质产量与施氮总量及追施比例之间的效应方程,求解不同边际利润下的最佳施氮量及追施比例。结果表明施氮量改变,直接影响最佳追施比例、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生物产量等,施氮量在17.25~120.75kg/hm2区间内,各种目标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稳定增加,在合理的施氮量区间内实现既定产量,施氮总量与追施比例可以消长互替,降低追施比例则增加氮素总量,或增加追施比例则可以减少氮素总量。得出了不同目标产量时的最佳氮肥用量与追施比例和对应于氮肥不同用量的最佳追施比例及理论产量的动态施肥模式的数学方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实施N、P、K平衡施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该种植方式下各施肥处理比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7%~6.7%、9.4%~10.3%、30.7%~35.4%;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 kg/hm2、120 kg/hm2、90 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到4 034 kg/hm2;该方式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前者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比后者显著提高33.7%~48.3%。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其产量形成特点,以2016年甘肃省春小麦区域试验中07001-2-5、06044-3-7-12、06004-5-3、06005-4-1、04013-1-3-5、甘春25号和西旱2号等7个参试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的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达到峰值。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均以06044-3-7-12最大,明显较对照西旱2号高10.08%和12.84%。干物质分配比例籽粒茎秆+叶鞘+叶片穗轴+颖壳。甘春25号、06044-3-7-12和06004-5-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显著高出33.39%、24.46%和14.37%。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占到72.84%~83.60%,其中甘春25号最高,较西旱2号显著高出4.43%。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的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以甘春25号最高,其次是新品系06044-3-7-12,分别比西旱2号增产6.15%和3.17%,差异显著。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花前。其中,甘春25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新品种(系),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其它品种(系)高出2.89%~29.38%,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它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3.
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垄上覆膜集雨保墒、沟内种植的栽培方法,在半湿润易旱的关中红油土上进行了冬小麦田间试验,探讨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养分携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集雨的增产效果明显。覆膜条件下,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低氮处理分别增加15.9%、22.6%;高氮高密度条件下,覆膜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不覆膜分别提高39.5%、28.9%,其中,高氮低密度(即高氮宽垄覆膜集雨)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最高,产量可达7898kg/hm2;覆膜集雨种植可协调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关系,促进了地上部的养分携出量,有利于植株的协调生长,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黄土区旱地长期施用微肥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达20年的微量元素肥料定位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长期施用微肥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微肥对冬小麦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小麦施B增产481.8 kg/hm2,增产率30.3%;施Zn增产610.8 kg/hm2,增产率38.4%;施Mn肥籽粒增产368 kg/hm2,增产率23.1%;施Cu籽粒产量无明显变化。施用微肥小麦,籽粒、秸秆中微量元素含量增加,籽粒中含锌量增加10.47 mg/kg,增加率为49.79%;秸秆中含锌量增加3.84 mg/kg,增加率为47.5%;与施KH2PO4肥相比,籽粒中含锌量增加8.03 mg/kg,增加率为33.0%;秸秆中含锌量增加4.78 mg/kg,增加率为66.8%。  相似文献   

15.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为:在0~450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间套作小麦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其品质指标却开始下降;而单作小麦施氮水平在0~450kg/hm~2范围内,其品质指标一直提高,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产量则开始下降;单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问套作小麦相同,而间套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单作小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的品质指标与其产量之间均呈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03~2004年在大田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157.5 kg/hm2、226.5 kg/hm2、295.5kg /hm2)下氮肥一次性底施与分次施用(底肥 拔节期追肥)对两个小麦品种(强筋麦济南17与中筋麦石家庄8号)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栽培条件下不同氮素水平及等量氮肥一次性基施与分次施用两小麦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过量施用氮肥产量反而有所下降;施氮越多,氮肥生产力越低;不同处理对两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各组分的影响也同样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榆阳区农户春玉米施肥现状调查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陕北地区施肥现状及农户养分资源投入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榆阳区24个乡镇进行了春玉米养分资源投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春玉米产量以9 500~11 500 kg/hm2所占比例最大且适中,占到调查样本的52.78%。氮肥(N)用量变化为321.8~1 084.3 kg/hm2,平均为650.5 kg/hm2;磷肥(P2O5)用量变化为60.2~450.3 kg/hm2,平均为244.8 kg/hm2;钾肥(K2O)用量变化为47.3~222.8 kg/hm2,平均为134.5 kg/hm2,且钾肥均由有机肥提供。其中化肥氮施用量适中农户仅占5.56%;偏低农户占10.65%;很低农户占5.09%;偏高农户占33.80%;很高农户占44.91%。磷肥施用量适中农户仅占12.04%;偏低农户占21.30%;很低农户占25.46%;偏高农户占19.44%;很高农户占21.76%。春玉米产量与NPK养分总量、氮肥和磷肥用量之间关系极显著,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4.38 kg/kg和86.94 kg/kg。榆阳区农户春玉米施肥中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产量水平差别较大,变化为6 750~15 000 kg/hm2;养分投入差别也较大,肥料利用率很低;肥料品种单一。研究认为提高榆阳区春玉米生产与施肥技术途径有选择优良品种、实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栽培水平和加大对肥料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8.
高寒地区芸豆氮肥与密度优化组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北部主栽芸豆品种英国红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氮肥和密度对生育期、形态特征、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商品与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会显著增加各个生育时期和生育期的天数,低密度时差异不显著,超过20万株·hm-2差异显著。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芸豆的商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N肥45 kg·hm-2和密度10万株·hm-2的组合脂肪含量最大为1.51%,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蛋白质最大值出现在N肥60 kg·hm-2和10万株·hm-2的密度与氮肥组合上,最大值为14.55%,与N肥45 kg·hm-2和10万株·hm-2组合差异不显著,与其它组合间差异显著;N30 kg·hm-2和20万株·hm-2组合产量最高,为3 418.56 kg·hm-2,与N肥45 kg·hm-2和15万株·hm-2组合产量(3 417.46 kg·hm-2)相当,与其他组合间差异显著。综合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品质分析,最为理想栽培模式为N肥45 kg·hm-2和15万株·hm-2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