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3个丰花月季品种‘红从容’、‘柔情似水’、‘仙境’当年生枝为材料,在抗寒锻炼期间应用传统的田间直接观测法和电导法测定茎的抗寒性,测定未经冷冻处理茎的电阻抗图谱(EIS)参数,并对EIS参数与抗寒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田间直接观测法与电导法测定抗寒性得出的结论一致,抗寒性强弱顺序为:‘仙境’‘柔情似水’‘红从容’;EIS参数随抗寒锻炼的进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红从容’的胞外电阻率re、弛豫时间τ与抗寒性具有较高相关性(r=-0.82,r=0.80),‘柔情似水’的胞内电阻率ri与抗寒性具有较高相关性(r=-0.83),‘仙境’的弛豫时间分布系数ψ与抗寒性具有较高相关性(r=0.82)。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丰花月季根系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根系电阻抗图谱(EIS)参数及相对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变化规律,并用电导法及EIS参数测定了根系的抗寒性。结果发现,EIS弧随低温温度的降低呈减小趋势,部分EIS参数值随低温处理变化的曲线能用Logistic方程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R~2≥0.8),且胞外电阻率re与电导法求出的不同品种丰花月季根系的抗寒性结果一致,即仙境红帽柔情似水金玛丽。在2月土壤霜冻时,几个品种月季相对干物质含量基本都是最低,可溶性糖含量都是最高,而淀粉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以采自秦皇岛昌黎果树研究所的3个梨树品种黄冠(Pyrus sp.‘Huangguan’)、雪花(Pyrus pyrifolia(Burm.f.)Nakai)、红香酥(Pyrus spp.‘Hongxiangsu’)和2个苹果树品种金冠(Malus pumila millapple‘Golden Delicious’)、宫崎短枝富士(Malus pumila millapple‘Gongqi Fuji’)的当年生枝条为材料,用电导(EL)法测定抗寒锻炼期间不同品种梨和苹果枝的抗寒性;研究不经冷冻处理枝的电阻抗图谱(EIS)参数,并与EL法求出的抗寒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抗寒锻炼期间,不同品种的梨和苹果枝的抗寒性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梨品种抗寒性强弱排序为红香酥黄冠雪花,不同苹果品种抗寒性强弱排序为金冠宫崎短枝富士;EIS图谱随抗寒锻炼的进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未经冷冻处理枝的EIS参数与抗寒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胞外电阻率(re)、胞内电阻率(ri)分别是估测梨枝条和苹果枝条抗寒性的适宜参数。  相似文献   

4.
对3个桃树品种分别进行冷冻处理,采用电解质渗透法(EL)、电阻抗图谱法(EIS)进行抗寒性测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定3个桃树品种的抗寒性与其生产上表现的抗寒性强弱一致,并且均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EIS参数中胞内电阻率(ri)法测得的抗寒性和EL法测得抗寒性的相关性(r=0.890**)最高,线性回归方程为y=0.881 8x-2.280 7(r~2=0.807 4)。  相似文献   

5.
将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和红蜡蘑(Laccaria laccata(Scop.Fr.)Berk.et Br.)进行实验室培养和移植,利用电导(EL)法和电阻抗图谱(EIS)法对接种真菌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幼苗进行抗寒性测定;以不接种菌根幼苗作为对照,探究再锻炼期间真菌侵染对油松实生幼苗的作用,并确定EIS法快速测定真菌侵染油松幼苗抗寒性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与对照油松幼苗比,土生空团菌的侵染提高油松幼苗的茎生长和根冠比;土生空团菌和红蜡蘑菌的侵染增强其抗寒性,接种土生空团菌效果更佳.EIS法与EL法估测的抗寒性存在相关性,EIS法可以估测再锻炼期间真菌侵染后油松幼苗的抗寒性,且胞外电阻率re是植物冷冻处理后测定其抗寒性的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6.
8种葡萄砧木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评价8种引进葡萄砧木的抗寒性.【方法】以1年生‘5BB’‘山河1号’‘SO4’‘抗砧3号’‘贝达’‘双红’‘北冰红’‘BK-1’葡萄砧木枝条为试材,经-40~4℃不同低温胁迫处理12h后,测定不同葡萄砧木品种枝条的失水速率、电解质渗出率、萌芽率的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增加;萌芽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以不同株系3项指标的平均值综合评价了8种葡萄的抗寒性,研究结果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相一致.【结论】8个供试葡萄砧木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依次为:‘BK-1’‘双红’‘贝达’‘山河1号’‘5BB’‘北冰红’‘抗砧3号’‘SO4’.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低温处理下秋菊叶片的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和半致死温度(LT50),对9个秋菊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确定合适的抗寒性评价方法。【方法】以早花品种‘檀香狮子’、‘日出东方’、‘铜雀春深’、‘早粉盘’、‘金锋铃’和晚花品种‘关东新侠’、‘云龙凤舞’、‘星光灿烂’、‘墨宝’等9个秋菊品种为试材,进行16和5℃温度处理,通过气相色谱法对其叶片脂肪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在低温恒温槽中进行低温(0,-4,-8,-12,-16,-20℃)处理,测定其脚芽叶片电导率,确定LT50。【结果】秋菊叶片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C16∶0),16℃时其相对含量为11.06%~16.20%,5℃时相对含量为9.88%~11.28%;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亚麻酸(C18∶3),16和5℃下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1.79%~64.63%和59.99%~64.31%。叶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上升,其中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明显高于亚麻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亚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墨宝’、‘星光灿烂’、‘铜雀春深’3个品种的LT50在-9℃以下,‘日出东方’LT50为-6.91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个秋菊品种中抗寒性较强的包括‘墨宝’、‘星光灿烂’和‘檀香狮子’;抗寒性中等的包括‘金锋铃’和‘早粉盘’;抗寒性较弱的包括‘铜雀春深’、‘云龙凤舞’、‘日出东方’和‘关东新侠’。【结论】菊花叶片中的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可作为鉴定秋菊品种抗寒性的有效指标,‘墨宝’、‘星光灿烂’2个品种的抗寒性较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LT502种指标的有机结合,为菊花抗寒品种的快速筛选及抗寒性评价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微型月季品种分类的花粉形态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明晰微型月季花粉形态特征与其品种分类关系。【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10个微型月季品种花粉形态特征,并根据花粉形状、瘤状纹饰密度、网眼密度和条纹密度等性状对不同微型月季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微型月季花粉具有3个萌发孔,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粉外壁纹饰为瘤状雕纹、网眼、条纹的不同组合,不同品种外壁纹饰差异较大;根据极轴/赤道轴值(P/E值),微型月季花粉可分为长球形和超长球形。(2)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37时,可分为3组:第1组包括‘白柯斯特’、‘粉柯斯特’、‘紫微星’和‘罗曼蒂克’,特点是花粉外壁纹饰的条纹、网眼均密集;第2组包括‘金太阳’、‘小女孩’、‘矮仙女’、‘草裙舞女’和‘冬梅’,特点是花粉外壁纹饰的条纹密集,具瘤状雕纹,无网眼或较少;第3组为 ‘红云拉’,特点是花粉外壁纹饰的条纹和网眼较少。(3)结合不同微型月季品种外部形态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孢粉学分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结论】不同微型月季品种花粉形状、萌发沟等特征近似,外壁纹饰差异较大,孢粉学分析结果可作为其品种分类依据,且分类结果总体支持形态学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9.
温汤处理种球对亚洲百合幼苗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温汤处理种球对亚洲百合幼苗耐热性的影响。【方法】以亚洲百合‘多安娜’(Pollyanna)为试材,研究种球在45℃下,经历不同时间梯度(0、10、20、30、40、50min)温汤处理后,其幼苗抗性生理指标及电阻抗图谱参数对38℃胁迫的反应。【结果】种球热锻炼20min,植株SOD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于对照51.41%(P0.01)和23.45%(P0.01),根系活力比对照增加57.11%(P0.01),弛豫时间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处理30min后,SOD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达到峰值,但与处理20min差异不显著,且根系活力下降至低于对照。【结论】种球温汤处理20min显著提高亚洲百合‘多安娜’幼苗耐热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果蔗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低温是影响北方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L.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探讨低温条件下果蔗的生理响应和适应低温的生理机制,为果蔗抗寒种质资源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以果蔗幼苗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果蔗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品种的REC以及SS、SP和Pro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MDA含量以及POD、SOD、CAT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果蔗品种综合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果蔗1号’‘拔地拉’、‘闽引黄皮果蔗’‘白玉果蔗’‘川蔗26号’‘龙黑果蔗’。【结论】隶属函数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果蔗抗寒能力鉴定的一种有效方法。不同果蔗品种对长时间持续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果蔗的抗寒性不仅与自身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有关,还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电阻抗图谱(EIS)参数及抗性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了6种不同观赏树木金枝国槐(Sophora japonica‘Golden Stem’)、蝴蝶槐(Sophora japonica var.loligpophyll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 Mak.)、红宝石海棠(Malus spetabilis Royalty)、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和大叶女贞(Ligustrun lucidumAit)的脱锻炼期间抗寒性的变化及与EIS参数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揭示不同观赏树种在脱锻炼期间抗寒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脱锻炼期间,6种树种的茎EIS参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可溶性淀粉和糖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抗寒性均呈下降趋势。6种树种的抗寒性与某些生理指标、EIS参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嫁接对辣椒次生代谢的影响及其与青枯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嫁接辣椒酚酸类物质代谢在提高青枯病抗性中的作用。【方法】以‘富根卫士’辣椒为砧木,以‘新丰2号’为接穗嫁接,自根嫁接辣椒为对照(CK),通过人工接种青枯假单胞杆菌(Ralstonia sdanacearum E. F. Smith)研究嫁接与自根辣椒电解质渗漏率(EL)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酚酸类物质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嫁接与自根辣椒的EL快速增加,但嫁接辣椒的EL升高幅度显著小于自根的;接种初期,嫁接辣椒叶片与根系中的H2O2含量显著高于自根的,而6—8 d后显著低于自根的。与自根辣椒相比,嫁接辣椒的香草醛、水杨酸、木质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较高。【结论】嫁接辣椒次生代谢增强,酚酸类物质增多是其抗病性增强的重要原因,水杨酸和香草醛在提高嫁接辣椒青枯病抗性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苹果品种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不同苹果品种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特征,为苹果营养功能评价、苹果消费以及苹果育种亲本选择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5个品种的苹果果实为试材,测定K、P、Mg、Ca、Zn、Cu和Mn 7种矿质元素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矿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7种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K(1 112.72 mg·kg~(-1))P(119.59 mg·kg~(-1))Mg(65.69 mg·kg~(-1))Ca(56.96 mg·kg~(-1))Zn(0.69 mg·kg~(-1))Cu(0.66 mg·kg~(-1))Mn(0.63 mg·kg~(-1)),变异系数范围为19.4%(Mg)—43.9%(Cu)。K、P、Mg、C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Zn、Cu、Mn之间差异不显著。K-S检验表明7种矿质元素含量均服从正态分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苹果的特征矿质元素为Cu、K、Mg、P和Mn,提取的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30%,因子1(F1)主要综合了Cu、K、Mg、P 4种矿质元素的信息,得分排名前3位的苹果品种依次为‘秋锦’‘五月’‘国庆’;F2代表Mn元素,排名前3位的苹果品种依次为‘斯塔克矮生’‘春香’和‘黄魁’;F3代表Zn元素信息,排名前3位的苹果品种依次为‘燕山红’‘Szampion’和‘4-23’;F4代表Ca的信息,排名前3位的苹果品种依次为‘新倭锦’‘伏锦’和‘太平洋玫瑰’。综合得分排名前5名的苹果品种由高到低依次为‘秋锦’‘五月’‘新国光’‘北斗’‘长红’。聚类分析将125个苹果品种分为5类,第1类包含9个苹果品种,这些苹果品种Ca很高;第2类包含28个苹果品种,Cu含量较高;第3类包含23个苹果品种,这些苹果品种Zn含量较高;第4类包含44个品种,这些苹果品种Ca、Cu、K、Mg、P、Zn含量均很低;第5类包含21个样品,这些苹果品种K、Mg、Mn、P含量均较高,Zn含量较低。【结论】苹果中K、Mg、Cu、P两两之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Cu、K、Mg、P和Mn是苹果的特征矿质元素。不同品种苹果间7种矿质元素的组成存在差异,可分为5类,即高钙品种、高铜品种、高锌品种、高钾镁锰磷品种和低矿质元素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华红’苹果果肉在贮藏期间的流变特性(蠕变、松弛)变化规律,并进行流变特性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用流变学方法预测评价果实质地品质,完善苹果果实品质评价体系。【方法】通过对‘华红’苹果果肉蠕变、松弛特性的研究,分别建立四元件Burger’s蠕变模型和三元件Maxwell应力松弛模型;分析蠕变、松弛参数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蠕变、松弛特性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蠕变、松弛特性主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在‘华红’苹果贮藏过程中,蠕变特性参数初始弹性系数E1,延迟弹性系数E2,黏性系数η1、η2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这些参数间两两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蠕变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与以上4个蠕变特性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延迟时间τ也呈缓慢上升趋势,达到最大硬度时做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两个蠕变特性参数和以上5个蠕变特性参数相关性较差;松弛特性参数零时弹性模量E0、平衡弹性模量Ee、衰变弹性模量E1、黏滞系数η、硬度、应力和总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先下降略有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这7个松弛特性参数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松弛时间T与其他7个松弛特性参数变化规律不一致,而且与它们相关性较差。运用主成分分析蠕变、松弛特性参数,第一主成分对10个变量指标的提取很充分,贡献率为88.828%。第一主成分‘流变因子’F1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果实质地变软、食用品质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结论】‘华红’苹果果肉具有压缩黏弹性力学性质,四元件Burger’s模型和三元件Maxwell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华红’苹果蠕变、松弛模型,可表征‘华红’苹果果肉贮藏期间流变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反应果肉质地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5.
LT-I分析7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I)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I),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I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I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I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I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抗寒锻炼期间对11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幼树枝叶进行人工低温处理,以1年生针叶和茎的相对电导率作变化曲线,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樟子松针叶和茎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评价其抗寒性;并测定了针叶和茎的干物质含量及针叶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Fv/Fm),对干物质含量和Fv/Fm与抗寒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抗寒锻炼的进行,樟子松针叶和茎的抗寒性逐步增强,抗寒锻炼初期的9月针叶的抗寒性强于茎的抗寒性,而抗寒性达最强的3月茎的抗寒性强于针叶的抗寒性;②这些器官的干物质含量与抗寒性为多项式相关;针叶的荧光参数Fv/Fm与抗寒性为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华东葡萄抗白粉病株系‘白河-35-1’中克隆VpMYBR1基因,并进行基因表达与功能分析,为揭示抗白粉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 和RACE技术克隆VpMYBR1 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半定量和定量RT-PCR技术进行不同器官和不同处理后的表达分析;通过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对转基因及未转化对照植株抗白粉病鉴定、台盼蓝染色和抗病标记基因表达分析研究基因功能。【结果】VpMYBR1基因cDNA序列全长539 bp,有228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75个氨基酸,包含1个Sant/myb结构域,GenBank 登录号为HQ284197;VpMYBR1基因在‘白河-35-1’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叶中的表达量最强,花序和果实中表达量最弱;VpMYBR1基因的表达在抗白粉病的华东葡萄‘白河-35-1’与感病的‘湖南-1’、抗病的毛葡萄‘商-24’叶片接种白粉菌6 h后达到最大值,而且在‘白河-35-1’中最高,达接种前的28倍。同样,VpMYBR1基因在SA、MeJA处理后的‘白河-35-1’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商-24’和‘湖南-1’;将VpMYBR1基因导入野生型拟南芥,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台盼蓝染色和抗病标记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可能通过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HR)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结论】从华东葡萄克隆了VpMYBR1基因,基因表达及功能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提高转基因植株白粉病抗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苹果绵肉与脆肉株系果实质地差异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红肉苹果(Malus sieversii脆2号’ f. neidzwetzkyana)与‘富士’苹果品种(M. domestica cv. Fuji)杂交后代绵/脆肉株系果实质地差异的分子机理,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功能型苹果育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红肉苹果杂交后代‘红绵2号’和‘红脆2号’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材,检测乙烯释放量、果实硬度与脆度以及ACS1等4个乙烯生物合成基因和PG等30个果实软化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观察其变化。【结果】‘红绵2号’和‘红脆2号’苹果果实发育期间的硬度和脆度均呈下降趋势,但‘红脆2号’各时期果实硬度和脆度均明显高于‘红绵2号’。‘红绵2号’花后120 d乙烯释放速率明显上升,并出现明显的乙烯释放峰;而‘红脆2号’花后120 d乙烯释放速率上升不明显,且无明显的乙烯释放峰。‘红苹果果实各时期的ACS1、ACS3、ACO1ACO2 4个乙烯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红绵2号’;4个乙烯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红绵2号’ACS1、ACO1ACO2三个基因在果实发育后期的表达量均在94%以上,而ACS3a在果实发育前、后期表达量分别占50%,表现为组成型表达。所检测的与果实软化相关的30个基因表达的时间顺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PL、AF1、EG2XET1等15个基因主要在果实发育前期表达,PG、AF3、XET2、XET10XET11 5个基因主要在果实发育后期表达,基因表达量均占总表达量的70%以上;除PLAF1等6个基因外,‘红脆2号’PG等24个基因的总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红绵2号’。【结论】果实发育后期乙烯释放高峰的到来以及果实发育前、后期不同乙烯生物合成与果实软化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是导致‘红绵2号’果实在采收前就已软化变绵及其与‘红脆2号’质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梨果肉质地性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不同梨品种的果肉质地特性,探讨反映梨果实质地状况的评价参数,为研究梨的内在品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TPA:质地参数包括脆度、硬度、弹性、回复性、凝聚性、咀嚼性)和穿刺试验(Puncture test:质地参数包括破裂力、破裂位移、破裂能、屈服力、屈服位移和屈服能)对成熟期采收的14个梨品种的果实果肉质地进行测定,通过多元分析得出质地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基于TPA和穿刺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之间果肉质地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与‘鸭梨’、‘丰水’、‘美人酥’等相比,‘粉酪’、‘晚秀’、‘南水’等品种具有较高的果肉硬度、脆度和咀嚼性;与‘鸭梨’、‘丰水’、‘黄金’等相比,‘粉酪’、‘晚秀’、‘满天红’等品种具有较高的破裂力、破裂能、屈服力和屈服能。相对来说,不同品种之间的果肉破裂位移和屈服位移的差别较小。相关分析表明,除弹性、屈服位移和破裂位移外,梨果肉质地参数中脆度、硬度、回复性、凝聚性、咀嚼性、屈服力、屈服能、破裂力、破裂能之间相关性显著,大多呈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14个品种分为松软(如‘丰水’、‘黄金’、‘黄冠’等)、硬脆(如‘晚秀’)、坚硬(如‘粉酪’)等3种不同的果肉质地类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梨果肉质地的贡献率达到92.196%,第1主成分反映了果肉的咀嚼特性;第2主成分反映了果肉的弹性和屈服性;第3主成分反映了果肉的破裂特性;并且,在梨果肉质地中,果肉硬度、破裂力、脆度等对质地的影响较大,弹性和破裂位移次之。【结论】不同梨品种之间的果肉质地存在差异;梨果肉大多数的TPA参数与穿刺试验参数呈显著正相关;果肉硬度、破裂力、脆度是影响梨果肉质地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砀山酥梨’褐皮芽变形成机理。【方法】以‘砀山酥梨’及其褐皮芽变‘锈酥’花后110 d幼果果皮为试材,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基于Gene Ontology方法、采用Blast2 Go软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结合real-time RT-PCR技术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在花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筛选出的63条目的片段中,60条质量较高、3条质量较低;差异表达基因包含α-微管蛋白、甲基转移酶、甘露糖- 6-磷酸异构酶、液泡膜焦磷酸酶和泛素等数十个基因。花后90—150 d,α-微管蛋白基因在‘锈酥’中表达量均高于‘砀山酥梨’,特别是在花后90和110 d,其表达量分别为‘砀山酥梨’的5倍和3倍。而在花后90和110 d时,Ca2+/CaM基因在‘锈酥’果皮中的表达略高于‘砀山酥梨’;在120—150 d时,Ca2+/CaM依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在‘锈酥’果皮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砀山酥梨’。除花后130 d,甘露糖- 6-磷酸异构酶基因在‘砀山酥梨’和‘锈酥’果皮中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由试验结果推测,α-微管蛋白基因在果实发育全程的增量表达,以及蛋白激酶基因在果实发育后期表达水平下调,使‘锈酥’果皮细胞壁加厚、木栓化程度加大,导致了‘锈酥’褐色果皮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