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份不同基因型甜(辣)椒为试材进行花药培养,通过对基因型、取蕾时期、低温预处理、热激处理、碳源及外源激素浓度配比等因素的研究,建立有效的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体系.结果表明:基因型是限制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关键因素,不同品种间出胚率差异显著,其中品种003出胚率最高,为10.8%;处于盛花期的花蕾最适于甜(辣)椒花药培养;4℃低温预处理1-3 d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以处理2 d的胚状体产率最高;以2%的麦芽糖代替3%的蔗糖能显著提高出胚率和子叶形胚的比率,筛选出适于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NAA+1.0 mg/L KT+2%麦芽糖,能有效地提高出胚率并促进植株冉牛;获得了6个基因型的子叶形胚和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2.
结合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实际,针对设施农业甜(辣)椒生产缺乏标准化嫁接技术瓶颈问题,对日光温室工厂化培育甜(辣)椒嫁接苗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朝阳市日光温室工厂化培育甜(辣)椒嫁接苗标准化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辣(甜)椒病毒病普遍发生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对辣(甜)椒生产造成较大威胁.辣(甜)椒病毒病田间主要症状有坏死型、畸型、花叶型.  相似文献   

4.
辣椒病毒病是影响我国田间辣(甜)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常给辣(甜)椒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1932年我国广东首次报道该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报道了病毒病的毒源种类。20世纪70年代以来辣(甜)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发病率高、蔓延快,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5.
辣椒病毒病是影响我国田间辣(甜)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常给辣(甜)椒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1932年我国广东首次报道该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报道了病毒病的毒源种类。20世纪70年代以来辣(甜)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发病率高、蔓延快,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寿光市及其周边地区大棚甜(辣)椒生产面积逐渐扩大,甜(辣)椒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是,生产中甜(辣)椒“烂果”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甜(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甜(辣)椒的高产高效发展。究其原因,甜(辣)椒烂果主要是由灰霉病、菌核病、软腐病、绵腐病等病害引起。现将其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甜(辣)椒病毒病主要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培育具有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甜(辣)椒病毒病最经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抗(耐)病毒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评价是培育抗病新品种的首要任务,而快速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筛选抗源、评价育种材料和品种抗病性乃至抗病育种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1个经济适用的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甜(辣)椒CMV和TMV为病毒病毒源,研究确立了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结果表明:CMV适宜接种浓度为5~1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5~6叶期;TMV适宜接种浓度为20~3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3~6叶期。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方法应主要采用单一接种技术;也可采用复合接种鉴定技术,应先接种CMV再接种TMV,混合接种鉴定技术应2种病毒按1∶1混合进行;复合接种、混合接种等鉴定技术必须建立在单一接种鉴定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为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该方法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AB91-W22-49176、AB91-W22-48123、AB91-DL-6428、HY031-2-8-1-6、BYT-4-1-3-6-8、JFG-2-1-2-6、JF8S-1-1-5-4-8和T502-1-1-3-5。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包括播前准备、催芽播种、苗期管理等内容,以期为甜(辣)椒杂交制种的育苗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甜(辣)椒无土栽培从定植到拉秧历来采用一个营养液配方用到底,这种营养液施用方法势必造成营养元素的缺失或浪费。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在丰台品种展示基地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研发出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甜(辣)椒新品种,为了使各个品种在展会期间能够充分表现出它们的优良特性,我们首次尝试了甜(辣)椒无  相似文献   

10.
中椒系列 中椒系列甜(辣)椒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夏季高温酷暑,对甜椒生育危害严重,影响秋冬市场供应。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甜椒第二栽培季节——秋季栽培的可能性。试验证明在夏季高温伏旱或台风暴雨环境下,采用避雨遮荫育苗,秋后充分利用9、10月份适合甜椒开花结果这段温暖时期,在保护设施条件下栽培,可延迟到10月中旬~11月底采收,再经简易贮藏保鲜,于元旦、春节供应市场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对福建龙眼的主要栽培品种、地方品种及特异株系共51份种质的幼胚进行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作为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材料,并进行限制生长保存试验.结果表明:MS+2 mg.L-12,4-D培养基适用于绝大部分品种的不同直径的龙眼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平均诱导率为48.3%;直径2-4 mm的幼胚最适宜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在添加1 mg.L-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进行为期7-10 d的过渡培养,能减少直径<2 mm和直径>6 mm的幼胚因褐变导致的死亡,从而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在常规继代培养中的周期为20 d左右,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大.在MS+1 mg.L-12,4-D培养基中附加20 g.L-1甘露醇,于16℃低温下进行限制生长保存,可以使龙眼继代培养周期由原来的20 d延长至60 d.  相似文献   

13.
以11个甜(辣)椒品种为参试材料,以茄门(不耐低温弱光品种,CK1)和湘研1号(耐低温弱光品种,CK2)为对照材料,在低温弱光条件下,研究了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植株冷害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CAT和SOD活性均随低温弱光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叶片POD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处理14 d的叶片SOD和CAT活性与植株冷害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这2个指标可作为甜(辣)椒幼苗耐低温弱光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甜(辣)椒周年生产过程中,应合理地安排栽培茬口、科学管理;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治理原则,采取综合防控技术的解决方案,实现河北省保护地无公害甜(辣)椒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实现减灾增效。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普通小麦与栽培大麦正反交杂种幼胚离体培养效果,采用幼胚直接成苗和幼胚-愈伤组织成苗两种培养方法进行杂种幼胚离体培养。结果表明,采用幼胚直接成苗培养法,小麦石4185×大麦W30胚培出苗率为28.71%,胚拯救成功率为13.04%,移栽存活率为28%;大麦W30×小麦石4185胚培出苗率为38.83%,胚拯救成功率为17.51%,移栽存活率为34.21%。采用幼胚-愈伤组织成苗培养方法,小麦石4185×大麦W30胚培出愈率为16.67%,移栽存活率为88.41%;大麦W30×小麦石4185胚培出愈率为1045%,移栽存活率为89.29%。说明通过幼胚-愈伤组织成苗培养法可以获得大量健壮再生植物,是普通小麦与栽培大麦正反交杂种幼胚离体培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麦大龄幼胚再生性能改进与农杆菌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小麦幼胚再生率与幼胚大小关系密切,改进小麦大龄幼胚再生性能促进小麦转基因研究。【方法】以18个普通小麦基因型和5个硬粒小麦基因型为材料,对其开花授粉后15—17 d的大龄幼胚进行破碎处理、组织培养和农杆菌转化,对转化后的幼胚组织和获得的抗性再生植株分别进行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PCR检测。【结果】大龄幼胚培养2 d后破碎处理的再生率为18.2%,显著高于完整胚对照(.7%),培养2 d后进行破碎处理的再生效果高于4和6 d后破碎处理;不同基因型小麦大龄幼胚破碎处理后再生率为16.9%—46.7%,其中,Bobwhite和中8423大龄幼胚再生率达到了40%以上;大龄幼胚破碎后在弱光条件下培养,再生率进一步提高,较对照(完整胚黑暗培养)提高5.4%—47.4%;农杆菌侵染后GUS瞬时表达率为0—76.7%,其中科农199高达76.7%,其次为Verry(64.4%)和Alondra(47.2%);经PCR检测,农杆菌转化小麦大龄破碎幼胚获得了候选转基因植株。【结论】破碎处理和弱光培养显著提高了小麦大龄幼胚再生率,比对照提高5—10倍;科农199、Verry和Alondra大龄幼胚对农杆菌侵染比较敏感,适宜作为农杆菌转化的受体材料;农杆菌转化小麦大龄幼胚可以获得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宜小麦幼胚培养的培养基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优良基因型,为小麦转化、遗传等提供依据.[方法]以7个春小麦品种(系)的幼胚为材料,取开花后12~16 d的幼胚进行培养,20 d后统计幼胚一步成苗数和愈伤组织绿苗分化数.[结果]小麦幼胚在C17、MS和YP三种培养基上都能诱导一次成苗,其中YP培养基一次成苗率最高(75;),其次是MS(33.13;),最低的是C17(23.34;),YP培养基一次成苗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培养基,不同基因型间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差异明显.[结论]筛选出适宜小麦幼胚培养一次成苗的YP培养基和一次成苗和愈伤组织分化绿苗率都较高的材料新春9号,此材料可作为幼胚培养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优良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冬春反季节设施栽培辣椒果实绿熟到转色阶段的品质及形态指标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4个辣椒品种和2个甜椒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授粉后果实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辣椒果实单果重、果长、果肩宽等形态指标及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辣椒授粉后7~27 d为辣椒果实快速增长期,辣椒果实开花后37~42 d为最佳采收期,此时水分含量较高,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单果重基本都达到了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峰值。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形态指标与单果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维生素C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单果重及大部分果实形态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果实含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胚龄和基因型对小麦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诱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幼胚胚龄和供体植株的基因型都会影响小麦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产生。胚龄对小麦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高频率诱导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愈伤组织诱导率 (出愈率 )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在不同胚龄下差异显著。在最适胚龄条件下 ,基因型对小麦幼胚培养出愈率的影响不大 ,而主要影响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频率。在培养当代 ,以小偃 2 2、千斤早和西农 88(1)的培养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