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明确几种除草剂对水飞蓟的安全性及对水飞蓟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水飞蓟田播后苗前除草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精异丙甲草胺96%悬浮剂720~1 008g(a.i.)/hm2、仲丁灵48%悬浮剂720~1 440g(a.i.)/hm2和二甲戊乐灵33%悬浮剂495~990g(a.i.)/hm2对水飞蓟安全且除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苦荞田中适宜的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以云荞1号为材料,设置人工除草(CK1)、不除草(CK2)以及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分别为750 mL/hm~2(C1)、1 050 mL/hm~2(C2)、1 350 mL/hm~2(C3)、1 650 mL/hm~2(C4)]和种植密度[95万株/hm~2(A1)、145万株/hm~2(A2)、195万株/hm~2(A3)]配置处理,研究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不同剂量和种植密度对苦荞田中的除草效应及苦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的增加,禾本科草和阔叶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表现值增大,并且对禾本科草的防效大于阔叶草。当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为C3和C4时,各种植密度下禾本科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大于50%,能抑制苦荞出苗并影响其产量。当种植密度达到A3时,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为C3和C4下的苦荞产量很高,并且显著高于人工除草对照处理;但考虑到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导致农药残留,建议使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C3剂量。由于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用量与土壤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地区要选好适合当地土壤的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用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室内外试验评估了12种苗前除草剂对红花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盆栽试验表明,50%乙草胺EC有效剂量675~1 350 g/hm~2,33%二甲戊灵EC 495~990 g/hm~2,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675~1 350 g/hm~2,24%乙氧氟草醚EC 60~180 g/hm~2,30%吡氟酰草胺SC 54~162 g/hm~2,250 g/L噁草酮EC 270~540 g/hm~2,50%丙炔氟草胺WP 45~90 g/hm~2,对红花生长抑制相对较小,鲜重抑制率基本上低于20%。田间对上述除草剂及其混用的安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900 g/hm~2+250 g/L噁草酮EC 450 g/hm~2对红花生长抑制较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除草剂单独使用或混配使用对红花苗前期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叶色、株型等无明显影响,整体药害程度较轻。调查表明,除草剂混配使用较除草剂单用对杂草控制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的联合作用效果和50%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SE(悬乳剂)对花生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花生的安全性,采用土壤喷雾法测定2种除草剂室内联合作用试验,并对筛选的50%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SE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以质量比1∶9复配对花生田一年生杂草的联合作用较好,50%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SE的推荐使用剂量为600~750 g a. i./hm~2,施药后45 d对杂草的总体鲜重防效可达到93. 5%~96. 4%。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复配互补性强,对反枝苋等杂草增效作用明显,50%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SE)能够有效防除花生田一年生杂草,并对花生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精异丙甲草胺在小麦田的应用技术,室内研究了精异丙甲草胺对小麦的安全性,对安全剂进行筛选,并对安全剂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精异丙甲草胺对小麦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及温度的下降而上升。对4种安全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解草酮0.5、5g/kg种子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精异丙甲草胺对小麦的药害,解草啶、二氯丙烯胺、苯叉酰胺在低剂量下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精异丙甲草胺药害,但高剂量无缓解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解草酮0.5~4g/kg种子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精异丙甲草胺150~600g/hm2(有效成分含量)造成的小麦药害,缓解率均在20%以上,其中1g/kg解草酮种子处理缓解效果最好,提高小麦对精异丙甲草胺的耐药性可达4倍以上。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解草酮1g/kg种子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出苗期(播后4~6d)GSTs比活力,而GSH含量与对照相当或降低。表明解草酮可能通过提高小麦GSTs活力来增强GSH对精异丙甲草胺的轭合代谢作用,而非通过增加GSH含量来提升精异丙甲草胺降解。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旱直播田杂草的防效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后15、45 d,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705~1 410 g a.i./hm~2播后苗前喷雾处理后对稗属杂草、千金子、马唐、鳢肠、耳叶水苋、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等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90%以上,水稻的株高和茎蘖数与人工除草处理无显著差异;收获时测产,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705~1 410 g a.i./hm~2播后苗前喷雾处理后,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理论产量与人工除草处理无显著差异。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705~1 410 g a.i./hm~2播后苗前喷雾处理可有效防除水稻旱直播田多种杂草,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7.
吡氟酰草胺除草活性及对小麦安全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吡氟酰草胺对我国黄淮海区域小麦田常见杂草的生物活性和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吡氟酰草胺在杂草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早期茎叶处理2种施药方式下对小麦田常见17种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济麦22、良星66和矮抗58三个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吡氟酰草胺在杂草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早期茎叶处理中杀草谱基本一致,对阔叶杂草播娘蒿、荠菜和禾本科杂草早熟禾、碱茅、菵草、蜡烛草、棒头草和看麦娘8种杂草的防除效果好,土壤处理GR_(50)在15.96~75.95 g(a.i.)/hm~2之间,GR_(90)在65.27~253.83 g(a.i.)/hm~2之间,茎叶处理GR_(50)在10.47~89.15 g(a.i.)/hm~2之间,GR_(90)在90.20~429.37 g(a.i.)/hm~2之间;对猪殃殃、麦家公、麦瓶草和大穗看麦娘4种杂草防除效果略差,GR_(90)在577.98~2 486.76 g(a.i.)/hm~2之间;对节节麦、硬草、野燕麦、多花黑麦草和雀麦5种杂草的防除效果差或无效。该药对小麦安全性好,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中,3个小麦品种在试验剂量下均生长正常,GR_(10)均大于3 200 g(a.i.)/hm~2,在小麦和播娘蒿等8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远远大于5.54。  相似文献   

8.
噁草酮防除直播稻田杂草稻的施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林  沈浩宇  强胜 《植物保护学报》2016,43(6):1033-1040
为确立噁草酮防除直播稻田杂草稻的施用技术,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比较了噁草酮在不同土壤水分环境下对栽培稻的安全性及对杂草稻的防效,并在大田中比较了不同直播方式下其对杂草稻的防效及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气条件下,噁草酮对栽培稻的药害最低,但对杂草稻的防效也较差;饱和水分条件下对杂草稻防效较好,150 g(a.i.)/hm~2时其出苗率和鲜重的抑制率达89.61%和61.87%,超过450 g(a.i.)/hm~2时完全抑制出苗;但药后播种对栽培稻安全性较高,600 g(a.i.)/hm~2下对其出苗率和鲜重的抑制率仅分别为38.06%和39.96%,播后施药的药害较重,最低剂量150 g(a.i.)/hm~2时抑制率已分别达88.77%和45.52%;淹水条件下,虽对杂草稻有100%的防效,但也完全抑制栽培稻出苗。大田施用噁草酮300、450、600 g(a.i.)/hm~2,旱直播和水直播方式下杂草稻株防效分别为26.88%、43.54%、44.45%和84.88%、85.74%、90.92%;鲜重防效分别为11.58%、20.16%、27.33%和30.86%、53.68%、80.15%。旱直播和水直播方式下施用量分别超过450、300 g/hm~2时栽培稻产量显著增加。综合分析,推荐水直播整地后泥水状态施用300 g(a.i.)/hm~2噁草酮,水层落干后播种,保持土壤湿润且土表不出现水渍,栽培稻顺利出苗后及时上水且不淹没苗心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苗前与苗后除草剂不同浓度单施或共施对冬油菜田间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以甘蓝型冬油菜(天油2266)为试验材料,选用苗前除草剂(精异丙甲草胺)和苗后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于2017—2019年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蓝型冬油菜成熟期,共施比单施的总株防效与总鲜重防效平均提升了18.07%和15.07%,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的平均提升幅度达26.78%和40.83%。苗前除草剂施用浓度的增加会减弱其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20.56%~34.11%,平均增产1 801.61 kg/hm2;苗后除草剂施用浓度的增加有一定减产风险,产量变幅为-2.02%~16.06%;苗前与苗后除草剂共施之下,产量增加784.40~2 575.98 kg/hm2,增产30.17%~99.09%,平均增产1 235.00 kg/hm2,平均增幅47.51%。因此,在冬油菜田应用苗前除草剂能显著抑制杂草暴发。苗前除草剂对越冬前苗期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防效达93.89%和86.98%;成熟期对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到76....  相似文献   

10.
对大麻安全性最低的除草剂是48%地乐胺EC,苗后7 d受害株率为23%。50%乙草胺EC和96%精异丙甲草胺EC对大麻的药害较轻。对大麻株高影响最大的是48%地乐胺EC,药后7 d和14 d的株高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其他处理均接近空白对照。药后15 d对大麻田杂草的株防效最好的是96%精异丙甲草胺EC和50%乙草胺EC,分别为90.7%和89.8%,显著高于25%扑草净WP的79.7%和48%地乐胺EC的77.5%。药后30 d各处理对杂草的株防效都略有下降,但趋势基本一致。对大麻田杂草鲜重防效最好的除草剂为96%精异丙甲草胺EC和50%乙草胺EC,鲜重防效分别达到了89.4%和89.1%。在保证对大麻安全的前提下,96%精异丙甲草胺EC 1 050 mL/hm2和50%乙草胺EC 750 mL/hm2均可作为大麻田播后苗前除草剂使用,且能对杂草起到良好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水稻抽穗前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化学防治次数及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伤害及农药残留,最终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控,采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室内测定了药剂拌种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并结合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用量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时长及保叶效果,明确了药剂拌种对天敌蜘蛛的影响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用量30~120 g/hm2拌种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均无影响。直播稻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60 g/hm2拌种,播种后110 d,其保叶效果仍高达97.13%;旱育手栽秧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90 g/hm2拌种,播种后108 d保叶效果为82%以上,旱育机插秧模式下按有效成分90~120 g/hm2拌种,播种后90 d保叶效果仍在95%以上;3种模式下拌种处理的保叶效果及持效期均远优于常规喷雾防治。研究表明,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水稻前期及中期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后期田间虫口基数,并且对田间天敌蜘蛛安全性高,同时在收获的稻谷中未检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残留量低于定量限0.000 8 mg/kg)。在江苏省丘陵地区粳稻区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可确保水稻直至抽穗初期无需再进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并可显著减少后期稻纵卷叶螟虫源基数,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带状复合种植田的可行性,在温室内采用Gowing法测定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并通过盆栽法测定两者复配制剂80%砜吡·嗪草酮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granule,WDG)的杂草防除谱以及对大豆和玉米的安全性。结果显示,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防除禾本科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稗Echinochloa oryzicola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增效作用;对阔叶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和龙葵Solanum nigrum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加成作用。80%砜吡·嗪草酮WDG对6种禾本科杂草马唐、稗、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大狗尾草Setaira faberii和4种阔叶杂草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青葙Celosia argentea、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的防除效果均很好,其GR50在6.1~21.6 g (a.i.)/hm2之间,GR90在16.3~50.5 g (a.i.)/hm2之间,对苘麻和龙葵的防除效果略差,其GR50分别为53.3 g (a.i.)/hm2和25.4 g (a.i.)/hm2,GR90分别为282.1 g (a.i.)/hm2和96.7 g (a.i.)/hm2,低于其田间推荐剂量300~360 g (a.i.)/hm2,且该药剂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都很高,在玉米与马唐、稗、牛筋草、马齿苋、青葙及铁苋菜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13.6,在大豆与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远大于28.5。表明砜吡草唑完全可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杂草防除。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安全、高效的胡萝卜田苗后杂草化学防除技术,采用盆钵法研究了13种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对胡萝卜的室内安全性,并对筛选得到的苗后除草剂进行了初步的田间药效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3种除草剂中扑草净对胡萝卜的安全性较好,在225 g(a.i.)/hm2剂量下,胡萝卜苗的鲜重为53.61 g,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未出现药害反应;在450、750 g(a.i.)/hm2剂量下分别出现了1级和2级的低级别药害反应;而噁草酮、氰草津、嘧啶肟草醚、双草醚、辛酰溴苯腈、乙氧氟草醚、乙羧氟草醚、咪唑乙烟酸、灭草松、噻吩磺隆、双氟磺草胺和氯吡嘧磺隆在推荐剂量下,对胡萝卜鲜重抑制率为19.30%~100.00%,出现了3~5级的药害反应。扑草净对胡萝卜田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在剂量为450~600 g(a.i.)/hm2时对胡萝卜田杂草总体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到80.56%以上,且对胡萝卜安全,无药害反应。胡萝卜田苗后杂草化学防除建议使用450~600 g(a.i.)/hm2扑草净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可达到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有效防除,且对胡萝卜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的应用潜力,将氟吡菌酰胺与吡虫啉种衣剂混合后采用种子包衣法及喷洒法研究其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并测定了不同施药方法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4.2、8.3、12.5 g(a.i.)/kg种子与吡虫啉18.0 g(a.i.)/kg种子混合包衣处理,播种后35 d其根结抑制率和防效分别为41.0%~51.8%和47.4%~58.6%,土壤中2龄幼虫减退率为38.6%~40.4%,显著高于单施吡虫啉18.0 g(a.i.)/kg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后连续3次以氟吡菌酰胺250.2、375.3、500.4 g(a.i.)/hm2进行土壤喷洒,最后1次施药后7 d,其根结抑制率和防效分别为81.0%~89.9%和65.9%~74.3%,土壤中2龄幼虫减退率为65.4%~73.4%,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克百威1 800.0 g(a.i.)/hm2处理。氟吡菌酰胺各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显著提高千粒重和有效穗数,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50.0%~61.2%,保产效果显著。水稻播种后35 d采用氟吡菌酰胺对稻田进行1次喷洒,对水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保产效果不明显。表明采用氟吡菌酰胺与吡虫啉混合包衣种子处理及在水稻苗期进行喷洒处理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防效显著,具有显著的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吡草醚室内除草生物活性测定及对小麦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吡草醚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了吡草醚对我国北方小麦田常见5种阔叶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3个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吡草醚对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和麦瓶草Silene conoidea的防效好,GR_(90)值分别为3.66、4.21、2.57 g(a.i.)/hm~2,对猪殃殃Galium aparine、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的防效略差,GR_(90)值分别为11.41、17.39 g(a.i.)/hm~2,其活性是苯磺隆的2.27~9.07倍;吡草醚对抗苯磺隆荠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GR_(90)值为47.55 g(a.i.)/hm~2。该药剂对小麦安全性好,当剂量为384、192 g(a.i.)/hm~2时,小麦出现轻微触杀性药害;济麦22、良星66和矮抗58对吡草醚的耐药性分别为对苯磺隆的2.00、2.41和1.18倍。吡草醚在供试3个小麦品种与5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22.80~309.73之间,优于苯磺隆。表明吡草醚茎叶喷雾处理对温室盆栽阔叶杂草具有速效性好、活性高、选择性强等优点,是具有开发前景的一种麦田除草剂。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防治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幼虫的高效、低残留杀虫剂,采用浸虫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13种杀虫剂对金银花尺蠖幼虫的触杀毒力和胃毒毒力,筛选出高活性药剂,并对筛选的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及检测其在金银花中的农药残留量。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维盐对金银花尺蠖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最高,触杀毒力LCct50分别为0.291、0.391 mg/L,胃毒毒力LCst50分别为0.081、0.275 mg/L;多杀菌素、氟铃脲、氯虫苯甲酰胺药剂对金银花尺蠖幼虫也表现出较高的致毒作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有效成分用量2.25 g (a.i.)/hm2的甲维盐、有效成分用量11.25 g (a.i.)/hm2的多杀菌素对金银花尺蠖幼虫均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治效果分别为96.39%和93.13%,表明甲维盐和多杀菌素是防治金银花尺蠖幼虫的特效药剂。残留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成分用量6、12 g (a.i.)/hm2的甲维盐喷雾处理3 d后,金银花中农药残留量分别为0.0219、0.0725 mg/kg,7 d后分别为0.0070、0.0168 mg/kg。  相似文献   

17.
东北黑土区长期不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磷肥施用量包括对照(CK)、低磷处理(25.58 P2O5kg·hm~(-2),N1P1K)、中磷处理(51.75 P_2O_5kg·hm~(-2),N1P2K)和高磷处理(77.65 P_2O_5kg·hm~(-2),N1P3K)对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大豆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N1P3KN1P2KN1P1KCK(鼓粒期株高除外),说明当前黑土磷素水平下,磷肥的施用能够显著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与CK,N1P1K和N1P2K相比,N1P3K苗期的根瘤数量和根瘤干重分别增加了56.7%~152.8%和87.4%~463.1%;与CK相比,N1P3K和N1P2K处理固氮酶活性分别增加了74.0%和94.0%;大豆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表现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虽然百粒重和产量表现出了相似的趋势,但是N1P3K和N1P2K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过多磷肥的施用在东北黑土区对大豆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在东北黑土区在考虑生产成本、大豆产量等因素的情况下,建议适宜的磷肥施用量为N1P2K,即磷肥的施用量为51.25 P2O5kg·hm~(-2)。  相似文献   

18.
以2,5-二氯苯胺、6-氯水杨醛和4,6-二甲氧基-2-甲砜基嘧啶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化合物N-(2,5-二氯苯基)-6-氯-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胺,其化学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分析确证。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单子叶杂草稗草、马唐、狗尾草以及双子叶杂草反枝苋、芥菜具有较好的芽后除草活性,在有效剂量75 g/hm2下其抑制率达到80% ~100%;对棉花安全,在有效剂量225 g/hm2下未产生明显药害,在棉花和棉田杂草反枝苋之间的选择性系数为24.93。初步表明该化合物在棉田具有一定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