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对农业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在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上,都对农业进行保护。通过6个国家实例,阐述了以地农业保护的必要性、保护的目标、主要方面以及结合我国实际,应采取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和农业收入相对较低的问题也日益严峻,推动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基于此,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对该县农地规模经营现状、面临挑战进行分析,从政策、产业和市场三方面讨论解决措施,以期为丘陵山地地区农地规模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另一方面也对农地质量产生了一些负外部性。通过走访调研和信息数据采集,探寻农地流转过程中影响农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承包期的长短和相关的政策是影响农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农户自身农地保护意识、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农地流转的规模也会对农地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农地整治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为政府国土部门制定完善的农地整治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构建农地整治背景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运用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①农地整治后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没有变化,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略有变化,而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有明显提高。②农地整治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户的生计策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制造业生计活动减少,服务业相关生计活动明显增加。[结论]农地整治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农户选择现代农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的相关生计活动的影响因素;农地整治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依然是农户选择传统农业生计活动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区域差异及其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影响,为更好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借鉴。[方法]以率先试点耕地保护基金的四川省成都市和尚未实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湖北省武汉市2个典型城市的43个村庄433名受访农民为例,利用非参数检验及回归模型分别从土地利用意愿、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保护程度4方面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出农地利用意愿较低,倾向兼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位农地投资强度较低,农地利用效率呈两极分化且忽视农田环境保护的特点。(2)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成都受访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较武汉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高12.61%。(3)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土地用途管制程度及区域因素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两极分化,且其受农户个体及地域差异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河岸保护带是降低沉积物和养分进入水文敏感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措施。美国土壤学家J.M .Novak等人对河岸保护带在降低P(来自一个具有喷灌设施的高施粪肥量的农地 )进入水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评价 ,并对农地和河岸保护带 (草地过滤带、林木保护带、河道边缘区 )土壤中P含量进行了测定 ,同时也测定了农地、草地过滤带、河岸边缘区地下水中可溶解P的质量浓度和河道水流中可溶解P的质量浓度。通过对测定数据的分析 ,结果表明 :农地和草地过滤带土壤中Mehlich - 3P含量较高 ,而林木保护带、河道边缘区土壤中Mehlich - 3P含量较低 ;农地和草地过滤带地下水中可溶解P质量浓度较高 ,而河道边缘区地下水中和河道水流中可溶解P质量浓度则较低。这说明河岸保护带能够有效地限制富含P的沉积物和富含可溶解P的地下水进入河道  相似文献   

7.
备用地保护项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质量指标对评价备用地保护规划(CRP)很实用。在依阿华、明尼苏达、北达科他和华盛顿的CRP试区与农地试区分别测定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大小分布、密度、全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阳离子交换量、微生物碳和氮、土壤呼吸、荧光素双乙酸盐分解、真菌菌丝长度、麦角甾醇浓度。在依阿华州的CRP试区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数高于农地。在明尼苏达州,CRP试区的平均团聚体直径明显高于农地,但在北达科他州区别并不明显。参试各州CRP试区生物体含碳量比农地和休闲地高17%~64%,含氮量比农地高18%~74%,土壤呼吸量也高于农地。仅据依阿华州测定,CRP试区的真菌菌丝长度增加26%~62%。只是在依阿华州的享利县CRP样本的麦角甾醇含量较高,这里的农地每年用凿式犁耕翻。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的生物指标既明显地区别物理指标,也有别于化学指标。该项多点试验研究表明:强侵蚀农地退耕种植多年生牧草,改善了若干土壤质量指标。通过提炼,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农业管理措施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中农地的集约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城镇化的发展必将占用大量农地。同时,城镇化也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如若不重视对农地的集约利用,必将造成这些劳动力转移后剩下农地的粗放经营。我国农地有限,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好每块农地。城镇化的发展为农地集约利用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一方面加快发展城郊农业,集约利用城郊土地;另一方面要在远郊农村实施规模经营,增加农地产出,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农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农地产权制度模糊不清的情境下,农地流转和契约稳定性对土地质量改善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该文利用OLS模型及762户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与土地质量改善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农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摊薄保护性投资成本,促进农家肥投资;2)与自有地相比,租赁地抑制农家肥投资;3)流转租金越高,越有助于及时收回保护性投资成本,促进农家肥投资;4)农地流转获得村集体批准或备案,促进农家肥投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质量改善收益大小取决于经营规模,而收益可得性取决于地权稳定性。因此,应完善农地确权改革配套措施,强化农地确权政策执行监管;规范农地租赁契约及其条款,积极培育农地租赁市场;充分发挥村集体及其领导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措施。欧美国家已形成了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各种措施覆盖广泛,相互配套,共同发挥作用。归纳、总结和分析欧美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及其成功经验,为建立健全我国农业政策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金盈亏平衡的江苏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吴群  房琪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1):157-163,168
[目的]基于资金盈亏平衡视角对江苏省进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系统性研究,为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借鉴。[方法]尝试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纳入耕地保护补偿分区的影响因素,运用补偿标准调整耕地需求量进而倒推补偿分区,测算资金在区域内封闭运行时各地区耕地保护补偿或受偿金额。[结果](1)2010年江苏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为5.685元/(m2·a)(包括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补偿标准),江苏省各省辖市可划分为5个耕地赤字区与8个耕地盈余区,省内资金盈亏平衡时耕地赤字区5市应向耕地盈余区8市支付补偿金额3.78×1010元;(2)一般而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多为耕地赤字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多为耕地盈余区。[结论]中国应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应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耕地休耕补助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保证耕地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成效的长久保持,中国近年来不断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休耕补助政策.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具有多年的休耕实践经验,且都十分重视对休耕农民的补助问题.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在分析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台湾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休耕补助实践的基础上,对休耕补助目的、实施模式、补助形式、补助依据及资金来源等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针对中国休耕补助政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从补助目的动态化、补助效益最大化、补助类型差异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配套措施制度化等方面完善补助政策的改进建议,并尝试构建了中国耕地休耕补助政策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退耕地区生态面貌得到初步改善,农民从退耕还林还草中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但是由于退耕区域布局缺少严密的科学论证,监督检查方面也没有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这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退耕补偿政策的不合理、不公平性以及退耕地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又使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面临潜在威胁.通过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片区智能识别系统iZone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对维护粮食安全和控制城镇无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仅要满足耕地质量较高而且还要集中连片,更需要协调城镇化矛盾。因此,如何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数据挖掘过程。研究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定义保护片区质量,利用元胞自动机模拟分析土地利用矛盾,利用种子扩充算法进行保护片区搜索,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耕地保护压力预警。基于C#和Arc Engine10.1将多种空间数据挖掘模型进行集成,构成了面向全域永久基本农田识别的智能系统工具包iZone,并在广东省高要区金利镇进行实例应用。研究表明,iZone能按既定规则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取保护图斑,有效避免了人为划定的过多主观性,并且能获得与人工方案相当乃至更好的表现。iZone利用复杂地理计算技术进行永久基本农田智能识别,可提高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西部农户耕地保护生态外部性价值对科学合理地制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耕地面积建构耕地保护生态外部性价值计量模型,利用西部省区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西部农户耕地保护生态外部性价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户在保护耕地过程中向社会无偿提供的生态外部性价值量平均为8 174元/(hm2·a),各省区农户贡献的耕地生态外部性年价值量具有不确定性、区域差异性,整体上呈增长变化。因此,从西部区域角度建立西部农户耕地生态外部性价值的补偿标准与机制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China 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land use changes over recent decades, with marked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Hengshan County, located in the aeolian-loessial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was investigated to illustrate land use chan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and long-term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armland in Hengshan Count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1990--2003, whereas forest land and grassland increased. The conversion rates of farmland, orchard land, forest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varied markedly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1990--1995, 1995--2000 and 2000--2003. Conversion of orchard land, grass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was dominant in 1990--1995, whereas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land mainly occurred in 2000--2003. The results suggested a profound transition in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land management,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soil erosion control projects, adoption of a market-oriented economy and the ‘Grain-for-Green’ policy, during this period in China.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Hengshan County, efforts should aim at increasing off-farm income of rural families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land-economizing mechanisms to promote land productivity, in addition to conserva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17.
李晓英  禹熙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216-223,232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宋羽  刘伟平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17):227-235
为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政策的传导路径,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DID)和两阶段估计模型,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平均提高7.5%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2)政策的动态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围和规模扩大,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通过扩大农地流转规模、新增农机总动力和提高粮食种植专业化水平3条路径,推动种植结构“趋粮化”。因此,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稳健发展农地流转市场,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粮食种植专业化,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流转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耕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谁来种田"的关键。分析各因素对耕地流转的作用及影响强度,识别其主导因素,对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积极意义。该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 index method,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2008?2014年间中国省域耕地流转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4年,中国耕地流转面积累计增长了1.96?107 hm2,增长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4.40%,京津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等经济活跃或优势农业产区的耕地流转发展较快。2)经济因素、农民增收因素、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的促进作用最大,研究期内农机化累计效应促进耕地流转率提高18.16%,经营意愿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区域之间4个分解因素的累计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经济效应促进了华东与华南地区耕地流转率的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效应主要促进了华东地区耕地流转率提高,农机化效应促进了大部分地区耕地流转率提高10%以上,但华南与西南地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保障我国“耕地红线”及“粮食安全”十字战略方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其国  杨劲松  周华 《土壤》2011,43(5):681-687
通过对我国耕地利用现状及新形势下需求分析,指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存在"四难",要保障1.2亿hm2耕地红线以及粮食安全的土壤(耕地),应采取"扩量、提质、增效、持续增产"的战略方针,并就具体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分析并展望了基于"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耕地保护目标体系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