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41-1444
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和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和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4个播种期(10月5日、10月12日、10月19日、10月26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出苗所需天数延长,总生育天数缩短,株高下降,最高茎蘖数减少,而有效穗数以10月12日播期处理最高;弱春性小麦(郑麦9023和04中36)在第3播期(10月19日)产量达到最高,为7 369.5 kg/hm~2,而半冬性小麦(西农979、矮抗58)以第1播期(10月5日)产量最高,为6 835.5 kg/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代维清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97-99,145
通过对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播期对产量构成因素、生育进程、幼穗分化进程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较小;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千粒重则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7个播期的生育进程与幼穗分化进程在前期有显著差异,而在生育后期逐渐接近。半冬性品种以10月10-20日内播种、春性品种以10月10日-10月25日播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镇稻11和扬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播期对前茬水稻、后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随着收割期的延迟,水稻千粒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千粒重出现在11月5日,理论产量最高。但实收产量以10月29日收割最高。(2)在试验条件下,本地水稻适宜收割期在10月29日,小麦适宜播期在11月5日,基本苗12万~16万,能够获得最高的稻麦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5.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是南阳盆地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在不断变化气候条件下探索适宜品种和播/收期的优化组配,对挖掘南阳市小麦、玉米周年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多年、多点播期试验,研究确定了南阳盆地小麦、玉米能获得较高产量的茬口衔接适宜时间区间。结果表明,在南阳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25日,弱春性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30日。小麦获得较高产量的收获日期为6月1日前后2~3 d。夏玉米直播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播种越早越好,应用夏播生育期100 d的早熟品种、于6月10日前玉米种子下地完全可以正常成熟,9月下旬收获可实现玉米较高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典型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典型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时期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在推迟播期情况下,适当增大播量,可明显提高叶面积指数,10月5日播种产量提高幅度达20.73%,...  相似文献   

7.
进行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与水稻产量成正相关,收获期越迟,水稻产量越高,10月20日以后收获,水稻增产幅度较小。随着播期延迟,小麦产量降低。10月30日以后播种,小麦减产幅度较大。综合考虑稻麦两熟综合效益,淮安市淮北地区稻麦茬口最佳衔接时间在10月20日。  相似文献   

8.
进行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与水稻产量成正相关,收获期越迟,水稻产量越高,10月20日以后收获,水稻增产幅度较小。随着播期延迟,小麦产量降低。10月30日以后播种,小麦减产幅度较大。综合考虑稻麦两熟综合效益,淮安市淮北地区稻麦茬口最佳衔接时间在10月20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于2005~200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弱春性小麦高产品种"川农23"、"川农19"和品系"J210"进行了提前播种与正常播期下小麦生育特点和产量比较研究,旨在为四川盆地弱春性小麦品种适播期的确定,以及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提前播种时小麦各生育阶段都相应提前,灌浆期和全生育期都有所延长,在保持较高单位面积粒数的同时,提高了千粒重,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第一个生长季里,在10月24日播种的"川农23"、"川农19"和"J210"分别比11月4日播种增产3.97%、8.80%和12.64%,而"J210"又比"川农23"和"川农19"分别增产13.34%和23.48%,最高产量达8396.85 kg/hm2;在第二个生长季里,10月18日播种的"J210"比11月5日播种增产29.92%,最高产量为7112.8 kg/hm2。因此作者认为:在用于稻麦两熟制种植模式时,"川农23"、"川农19"和"J210"的播种期可以提前到10月25日左右,以获得更高产量,并且还应以这些弱春性高产品种为骨干亲本,建立一个播期在10月20日左右的育种新平台,以尽快育成更加适应稻麦两熟制的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大面积播种的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上述两类小麦群体发育、灌浆速率、光合性能、光能利用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这两个品种在10月23日播种群体发育较好,数量较大,CAP、FV/Fo、Fv/Fm等光合参数等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最高。而周麦18、豫麦49这两个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播种上述各项群体指标较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两类发育特性小麦品种氮代谢生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实现节氮增产,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弱春性小麦品种‘矮早8’和‘洛麦24’及半冬性小麦品种‘中原6号’和‘周麦26’为材料,分析2类品种在供氮0kg·hm~(-2)(N0)、120kg·hm~(-2)(N120)和225kg·hm~(-2)(N225)3个水平下氮代谢特征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下,除籽粒蛋白质外,叶片及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产量、氮收获指数、植株氮素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均表现为半冬性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增加供氮量后,2类品种叶片和籽粒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产量、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均增加,而植株氮素利用率降低。但2类品种对供氮水平响应不同,与N0相比,增加供氮量,半冬性品种籽粒中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和氮收获指数的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但叶片中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增幅则显著低于弱春性品种;植株氮素利用率降幅以弱春性品种显著高于半冬性品种。因此,半冬性品种氮素同化、转运及供应能力和产量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增加供氮量,对其氮代谢能力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怀川916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怀川916小麦以10月8日(寒露)播种、播量135 kg/hm2的产量9 772.5 kg/hm2为最高,此后播期每推迟1 d,产量下降56.35 kg/hm2,但迟至12月7日(大雪)播种,仍可保持产量6 765.0 kg/hm2。实践证明,该品种不仅是早、中茬种植的高产、稳产、早熟优质的小麦品种,也是适合晚茬种植的稳产保收的良种,随着播期每推迟1 d,应相应增加播量5.8 kg/hm2,以密补晚,可挽回晚播而减产的损失9.05 kg/hm2。  相似文献   

13.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徐麦33号为材料,于2017年10月—2018年6月在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场内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播期为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和11月9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差异。研究结果,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改善0~30 cm土壤墒情,在小麦生育后期尤为明显,但对30~50 cm土壤墒情无明显影响。推迟播期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累积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递减,播期为10月10日与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9日播种的比较产量分别降低9.7%、18.0%、26.1%。但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来看,10月20日播种比10月10日播种提高了1.5%,比其他2个播期则分别降低9.0%和17.0%。结果表明,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但过晚播种不仅降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小麦亩产超450公斤的地块不断涌现,而这些高产地块的产量结构则各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本所小麦产量比较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探讨小麦亩产450公斤以上的高产途径,为指导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本所1985年以来小麦高肥产比试验数据。小区面积6.67平方米,2—3次重复。其中半冬性品种(系)29份,播期10月10日左右,每亩基本苗10—12万;春性品种(系)22份,播期10月15—18日,每亩基本苗13—15万。采用常规管理措施。分别以y、x_1、x_2、x_3代表亩产(公斤)、亩穗数(万)、穗  相似文献   

16.
<正> 1.选用良种,适期早播 适宜我地种植的冬性、半冬性品种,如优质强筋型小麦皖麦38、周麦12,中筋型新麦9号、皖麦46,普通小麦品种徐州24、皖麦36等。弱春性、春性品种宜选用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皖麦44、周麦11等。适期早播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为壮苗越冬打下基础。具体播种适宜时间为冬性品种10月1~10日,半冬性品种10月5~15日,春性品种10月15~25日。播种前,种子要进行精选、晾晒和发芽试验。小麦“三拌”下种,是我地小麦拌种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针对播期大幅推迟、稻草全量还田、旋耕播种、全程不灌溉的淮安市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开展了不同肥料运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水平模式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实收亩产在500.0 kg以上,每亩必需总施纯氮量在19.0 kg以上,同时基肥施足磷钾肥;(2)当每亩总施纯氮量为16.8 kg、亩基肥施纯氮量9.87 kg时,实施基肥中氮肥后移则显著减产;当亩总施纯氮量为19.1 kg、基肥亩施纯氮量12.12 kg、拔节肥亩施纯氮量4.62 kg时,无论是基肥中氮肥后移还是拔节肥中氮肥后移则都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8.
黄瓜是高产作物,对氮磷钾需要量大,特别是对氮素需要量很大,本试验证明只有在氮磷钾合理配施下,黄瓜才能高产;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只施用磷钾肥而不施氮肥,黄瓜增产不明显,不施氮处理与不施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大,不施氮处理比不施肥处理亩增产40kg,增产1.5%;在磷钾配施下,亩氮肥施用量25kg时产量最大,当氮肥施用量达到32.5g/亩时,产量反而下降,本试验亩施纯氮32.5kg处理比亩施纯氮25kg处理减产535kg,减产13.9%。从经济效益和产出投入比分析,大棚黄瓜亩产4 500kg,建议在亩施农家肥3 500kg的基础上,每亩施纯氮20~25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钾20kg。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必须选用优质品种,施足基肥,适期早播,精培细管,有利高产量、高效益。1选用新品种,增施农家肥1.1选种:选用优质耐肥高产小麦新品种,一般以半冬性为佳,秋播任务大、时间短,在寒露前后是最佳播种期,约10月上中旬,而弱春性、春性小麦品种,因土壤失水,不能保证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2009年扬州市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状况。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能够提高水稻、小麦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增产387.0~660.0、300.0~435.0 kg/hm2,平均增产477.0、376.5 kg/hm2,水稻、小麦生长季分别节约肥料(纯N、P2O5、K2O)36.0、9.0 kg/hm2。全年水稻、小麦节本增收效益分别为1 436.5、1 002.7元/hm2,合计达2 439.2元/hm2,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