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互叶白千层扦插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推广芳香油料树种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优良品种,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浸泡时间、扦插基质、扦插季节和插穗粗度对互叶白千层生根率影响,筛选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激素种类及浓度对扦插生根影响差异极显著,适宜互叶白千层插穗生根的最佳激素水平为0.8 mg/mL ABT溶液。筛选出最佳的扦插组合为:插穗粗度为0.15 cm,浸泡时间为12 h,扦插季节为冬季,扦插基质为红心土。  相似文献   

2.
蒸馏的持续时间是影响互叶白千层精油质量及出油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蒸馏时间段收集的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出油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蒸馏时间段的延长,互叶千层芳香油的主要化学万分的含量及其出油量均下降,在0-120min内,出油率已超过98%,120-150min阶段其出油率不到2%。而高沸点的环烯烃及其醇类却随着蒸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可能通过控制蒸馏时间,提高互叶白千层精油的质量,同时可以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3.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组分及抗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主要组分有松油醇-4,α-松油γ-松油烯,1.8-桉叶油素等,互叶白千层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菌剂,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一种药用和香料植物,其精油用途广泛,市场需求大。本文从互叶白千层栽培密度、施肥、水分管理、采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互叶白千层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用以总结一系列的栽培技术。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将促进互叶白千层林分产量的提高,为白千层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互叶白千层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叙述了互叶白千层林地与农地种植不同的丰产栽培技术要点,以引导种植户科学种植,促进互叶白千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互叶白千层在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以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可为互叶白千层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6年生互叶白千层自然生长的根系组成与分布,并对3年生互叶白千层采取切根与滴灌的缩根处理。自然生长根系水平根系较长且粗壮发达,根基部细根分布较少,影响互叶白千层移栽恢复。切根和滴灌处理可以缩短主侧根长度,诱导细根生长,细根生物量明显增加,且大部分集中在植株根系20 cm水平范围内。综合考量以3年生苗木根茎外10 cm处切根,并在种植株根系20 cm范围内采用导向性滴灌处理苗木根系生长较好,有利于互叶白千层大苗的移栽恢复。  相似文献   

8.
运用桉叶素-松油醇混合型互叶白千层精油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后,依据供试菌种的生长曲线、细胞溶出物和菌液内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其抑菌机理.并且尝试了将混合型互叶白千层精油与山苍子精油进行复配,以达到提升其抑菌活性性能的目的.实验证明:复配精油相比单方互叶白千层精油抑制大肠杆菌增长上...  相似文献   

9.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著名的药用和芳香植物(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 MAPs),其松油醇-4型可以生产茶树油(Tea Tree Oil,TTO),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综述了松油醇-4型互叶白千层种苗栽培和离体快繁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其生长的立地环境、种植密度、育苗扦插、组织培养、遗传改良等栽培手段,揭示了当前国内互叶白千层引种与研究中存在缺乏专用肥研制、规模化栽培较少、同属植物类型分辨不清和区域立地条件标准不够规范等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做出展望,如配肥、扦插、引种后性状差异性和遗传控制等方面需加强研究,因互叶白千层的两栖属性及其速生林种属性,应开展南方湿地水土保持林建设和荒山造林的种植栽培实验研究,以期为我国规模化引种栽培互叶白千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犍为地区引种栽培的互叶白千层扦插苗进行抽样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x¯±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苗木质量进行评价和苗木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评定互叶白千层苗木质量可以苗高(H)、地径(D)和全株生物量作为表型指标,结合主根数量,并辅以根系长度作为辅助参考综合评价指标。提出了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该树种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并得出互叶白千层扦插苗的3级分级标准,Ⅰ级苗木:苗高>17.66 cm,地径>1.98 mm;Ⅱ级苗木:苗高为11.48~17.66 cm,地径为1.36~1.98 mm;Ⅲ级苗木:苗高<11.48 cm,地径<1.36 mm。可为互叶白千层苗木分级和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新型、有效的抗霉菌天然产物,以滇产冬青、蓝桉、互叶白千层、迷迭香和香叶天竺葵的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种植物精油,用滤纸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试其对绿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5种植物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冬青油和香叶天竺葵油能有效抑制绿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的生长,最小抑菌浓度试验也表明它们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冬青油对绿木霉、黑曲霉、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5,0.13,0.25μL/mL;香叶天竺葵油对绿木霉、黑曲霉、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3,0.50,0.50μL/mL。5种植物精油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冬青油仅有水杨酸甲酯1种成分,且最小抑菌浓度与分析纯水杨酸甲酯试剂相同;蓝桉油有12种成分,最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占总成分的82.38%;互叶白千层油、迷迭香油和香叶天竺葵油的成分相对复杂,分别为36,38,41种。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5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性能,可为植物精油和天然抗菌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无性系植株精油的品质,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连续15个月取2年生互叶白千层无性系植株带叶枝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月份精油得油率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无性系植株为4-松油醇型优良品系,4-松油醇平均含量高达38.39%,1,8-桉叶素含量仅为1.05%。随砍伐时间间隔的延长,得油率、4-松油醇、γ-松油烯和α-松油烯含量呈上升趋势,1,8-桉叶素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间隔5个月后各成分指标均符合ISO 4730:2017标准,因此建议砍伐间隔至少保持5个月以上。得油率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受收获时间影响,9月至次年2月得油率较高,尤其是次年1-2月,此时4-松油醇含量高,1,8-桉叶素含量低,所得油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3.
互叶白千层精油化学成分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17个互叶白千层精油样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精油样品差异主要在于主含成分不同,即1.8-桉叶油素、γ-松油稀、异松油烯和松油醇-4这4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4.
采用GC和GC-MS分析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层金挥发油的千层金油芳香水中溶于(或微溶于)水的芳香组分,并与千层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得出千层金油的主要成分为丁香酚甲醚,含量达90%。千层金芳香水和千层金油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一致。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层金挥发油的千层金芳香水可以采用复馏工艺回收溶于水的轻组分以提高得率,也可开发一系列新产品。  相似文献   

15.
以前期选育的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 6个优树无性系为材料,在福建寿宁、广东东源、广西钟山开展区域性试验,通过测量生长与精油性状发现,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和树冠截面积)、鲜叶含油量和精油中4-松油醇占比在无性系水平上以及地点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精油资源林培育中无性系遗传特性与生境适应性均很重要。6个无性系精油中的4-松油醇占比均超过30%,即达到国家标准GB/T 26514-2011要求。综合选择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广西钟山适宜推广无性系YHB1、YHB2、 YHB3,福建寿宁适宜种植无性系YHB1和YHB2,广东东源适宜发展无性系YHB1、YHB2、YHB3和YHB4。  相似文献   

16.
不同工艺生产茶树油产品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SO 4730-1996为标准对工业化生产和小型芳香油生产装置(乡村适用的)两种工艺制得的茶树油的理化指标和主要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利用小型芳香油装置生产的茶树油重组分小于 5 %.初步探讨认为重组分沸点高,常压难蒸出.  相似文献   

17.
罗汉橙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杉木阴沉木精油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杉木阴沉木基部边材试样,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精油,精油的含量为3.58%。精油经气-质联用仪鉴定,检出42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萜类化合物。进一步采用气-红联用仪,确认为24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型阴香叶片精油,并用气质联用法检测分析 2018 全年各月含油率 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全年各月精油所含化学成分主要为次生代谢产物,有 30-40 种,主要为萜烯类、萜醇类和酯类化合物;不同月份精油及右旋龙脑含量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差异;而 不同季度中精油含量达极显著差异,右旋龙脑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选择合适的月份 / 季节采收枝叶,可 以显著提高精油和右旋龙脑的产量。多重比较显示 10-12 月(冬季)精油含量最高,右旋龙脑含量在 7-9 月(秋季)最高。综合精油和右旋龙脑含量两个因素测算,建议在冬季(即 10-12 月)进行枝叶采收可以 提高经济效益。精油中非右旋龙脑成分含量年度内在 44.27%~71.00% 之间,具有相当的比重,含量较高 的化学成分如桉树脑等均是医药、日化和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综合开发利用桉树脑等重要成分,可提 高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