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花生抗青枯病机制的初步研究单志慧(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谈宇俊中国油料,—1995,17(3).—40~42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了水培试验,现在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动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  相似文献   

2.
水分胁迫下稻作幼苗酯酶等同工酶的 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泳技术对稻作异养期幼苗在水分胁迫下的茎叶、根进行酯酶等同工酶的分析,以探讨稻作抗旱性和生化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后,水旱稻一些品种茎叶的SOD(超氧化岐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若干同工酶酶带活性增强,但在根系中酶带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2)水分胁迫后,水旱稻茎叶中的酯酶同工酶出现一条新的酶带A3。(3)水分胁迫后,早稻根系的酯酶同工酶A1酶带活性减弱程度明显轻于水稻。水旱稻杂种  相似文献   

3.
用于叶期苗在不接种病毒条件下测试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在相对迁移率17%—47%内,有6个位点出现酶带,抗、感病品种的酶带数量、酶带出现的位点和强弱程度有明显差别。高抗品种酶带数最多,有E_3和E_4强带,E_3为弱带;高感品种酶带数最少,缺E_6和E_4,E_3为强带;低抗和低感品种的酶带介于高抗与高感品种之间。用酶带数量和各酶带强弱程度,或用酶谱薄层扫描积分值计算距离系数,而后聚类,聚类结果与抗、感病性分组完全一致。证明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密切关系,用不接种苗酶谱测定可以代替接种鉴定和田间鉴定。  相似文献   

4.
用一些对稻瘟病表现抗病和感病的不同品种和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共检测到12~13条过氧化物酶酶带,在接种和不接种稻瘟病菌的情况下,水稻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无明显差异,但可发现抗病品种(系)要比感病品种(系)多一条或两条弱的酶带,且个别酶带的活性也较高。表明过氧化物酶与抗病性有关,可以作为鉴定品种抗瘟性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大豆抗感病毒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星华  陈宛妹 《大豆科学》1991,10(2):149-152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研究了10个抗、感病毒病(SMV)大豆品种和5个品种各自健株与病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明显加强,且增加一条酶带。同一品种病株也比健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强。可见,大豆抗、感病毒病不同的品种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花生不同品种及组织间同工酶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5 个花生品种及其四种不同组织进行酯酶、过氧化物酶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同一组织或同一品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酶谱表现有明显差异,但若把各品种不同组织的酯酶酶谱分别叠加起来所得到的总酶带条数是相同的,均具有39 条,只是酶的活性和含量有别而已;品种以及各组织间的过氧化物酶酶谱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且品种间的酶带多具有其特异性,因而可初步认为用过氧化物酶可用来作为反映种间或品种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变异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海平  王志  李原萍 《大豆科学》2012,31(5):796-800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灰皮支黑豆和晋豆11为材料,人工接种胞囊线虫,在出苗后定期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处理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根系内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后,抗、感品种根系内PAL、SOD、POD、PPO酶活性均有增加,并且抗病品种根系酶活性增加相对较多,且持续时间长,而MDA和O.2-含量则在感病品种晋豆11中明显升高。在抗病品种根系中,接种前后MDA和O.2-含量变化不大。表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大豆种子和荚皮在发育过程中4种同工酶的变化。从开花后14天始至籽粒成熟,其超氧物歧化酶、醋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在荚皮中变化较小,多数酶带合成较早。随种子发育进程酶带逐渐增多,活性也随之增高,而酯酶在发育早期和中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同工酶带数也多。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感染细菌性疫病后POD、PPO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供试的4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未接种健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PPO同功酶谱带数没有差异,但抗病品种POD同工酶谱带比感病品种多两条(A2和B2),感染大豆细菌性疫病后,不同品种的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POD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PPO活性在抗病品种中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B1和B2带也减弱;PPO同功酶谱带中,感病品种B1带减弱,而抗病品种B1带增强。  相似文献   

12.
周博如  金淑梅 《大豆科学》2000,19(2):111-114
通过对两个感病品种(绥农8、东农42),两个抗病品种(黑农37、黑农38)在一片复叶期分别接种1和小种4两个菌株,测定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感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降低;而抗病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的升高,可溶性总糖含量也明显增加。未接种健株中,感病品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比抗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13.
花生种子人工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侵染的生化测试结果表明,接种前后花生种子的过氧化物酶(POX),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等均发生显著变化。接种前POX活性与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接种后POX活性随感染天数增加而增加,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POX活性增幅大。接种后1-3d抗病品种PPO和PAL活性达峰值,而感病品种3-6d达峰值,接种后第7d木质素含量与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0.7406),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POX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腐霉根腐病是大豆主要的土传病害,为揭示抗感病大豆品种的生理差异,对不同抗性品种在腐霉病原菌侵染下的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后,抗病大豆品种下胚轴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十分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都是正向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在不同时段都有所增加且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在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含量累积较高,可溶性糖在某一时段内有所减少,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抗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生理生化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光照因素对水稻品种苗期褐稻虱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人工气候箱及温室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对品种抗性、植株生势及耐害性和褐稻虱生存、发育的影响。光照不足造成品种苗期抗性减弱甚至丧失,其原因是由于植株的生势减弱导致受飞虱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下降。中抗品种耐害性丧失和抗级品种的拒虫性减弱。在短光照生长条件下和长光照条件下,飞虱取食高抗品种的植株,其吸食量若虫生存率和发育进度,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高抗品种的抗生性在短光照条件下仍能保持。短光照条件下.如果接虫前或后予以充足的光照条件,或将接虫秧龄提高到4片叶,品种的抗性水平则可保持。  相似文献   

16.
感染赤霉病菌后小麦穗组织蛋白的氧化交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细胞壁组成蛋白在抗赤霉病中的作用,对接种赤霉病茵后小麦抗、感品种穗组织中离子结合型蛋白进行了分析。样品过氧化物酶比活力测定结果显示,高抗品种苏麦3号和望水白在接种赤霉病茵孢子后的6d内,过氧化物酶(POD)比活力明显高于对照,中抗品种扬麦158比对照也略有增加,而感病品种宁麦6号和安农8455则与对照无差异。用凝胶层析的方法分析了抗赤霉病程度不同的5个小麦品种穗组织盐溶成份。结果表明,2个高抗品种在接种病原物或过氧化氢处理后.洗脱体积为8ml的蛋白质(P8)的吸收峰明显增高.而在感病品种中P8蛋白变化不明显。高抗品种的对照样品在过氧化氢水浴(35℃)处理后,P8峰有所提高,表现出与赤霉病茵接种处理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连续两年采用田间病圃法鉴定了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其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2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5%;中感品种6个,占鉴定总品种的21.43%;高感品种只有中科4号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57%。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7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0%;中感品种3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0%。  相似文献   

18.
花生种子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抗黄曲霉侵染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花生种子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的变化与抗黄曲霉的关系。结果花生种子接种黄曲霉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抗性无关。接种黄曲霉后 ,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抗病品种接种后 1d苯丙氨酸解氨酶被诱导激活 ,PAL活性达到高峰 ,而感病品种反应缓慢 ,需要 4~ 5d酶活性才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7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 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抗性材料。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间对花生果腐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供试76份花生品 种(系)中未发现对果腐病免疫的品种,获得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12个,感病品种21个,高感品种 33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支I中的9个品种(尤其是花育9115)抗性较好,可进一步加以利用。花生对果腐病的 抗感性与荚果鲜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条锈性变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锈性表现,于2009-2011年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对来自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的46份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和由西藏农牧学院保存的26份西藏小麦种质资源(包括生产品种、引进抗源品种及区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中,46份已知基因品种中33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0份抗性不稳定;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中20份表现为抗病,12份表现为感病,13份抗性不稳定;26份西藏种质中,22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份抗性不稳定。调查表明,大部分材料表现出较稳定的抗病性,但目前在西藏高原麦作区实际生产中应用却较少。为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