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东海头足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头足类的研究,曾有许多报道,张玺等、李复雪、董正之。等进行了头足类分类、区系及地理分布的研究,李复雪等对东海大陆坡深海渔场的头足类进行了研究等等。对曼氏无针乌贼和中国枪乌贼的研究也有许多报道,张炯等“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习性初步观察”(1965)、戴健寿“曼氏无针乌贼的一些生物学观察”(1981)、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头足类资源状况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80年代中期以前,曼氏无针乌贼和福建沿海的中国枪乌贼曾作为主要经济鱼种被捕捞,有一定产量。90年代以来,随着作业方式的改变和渔场的进一步拓展,其它经济头足类如太平洋褶柔鱼、剑尖枪乌贼、金乌贼等相继被开发、利用,使头足类的产量逐年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94年6月至1996年5月东海北部25°30′~33°30′N,128°00′E以西海域的调查资料,阐明了头足类的种类组成,主要种类数量的季节变化和时空分布,结果显示,东海北部头足类资源群体结构已发生变化,原先的优势种类日本无针乌贼资源已衰退,而剑尖枪乌贼,太平洋褶柔鱼,金乌贼等已成为新的捕捞对象,文章还介绍了主要种类的渔场渔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6-2013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eana)和双喙耳乌贼(Sepioda birostrata),年际间优势种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此阶段调查捕获了3个黄海新记录种:罗氏乌贼(Sepia robsoni)、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根据这3个暖水种在黄海其出现的位置、频率和数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头足类暖水种分布的纬度发生变化,导致其栖息范围扩大。调查还发现,柔鱼类和枪乌贼类为秋季黄海头足类优势类群,不同类群头足类的渔获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且过去的十多年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组成结构已有所变化。黄海不同区域间头足类资源量从北往南呈现递增趋势,黄海北部、中部、南部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55 kg/h、0.67 kg/h、0.98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头足类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群体组成和洄游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耀泉  唐质灿 《水产学报》1990,14(2):149-152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是一年生的中型乌贼,俗名叫墨鱼,生长快,肉质鲜美,是受市场欢迎的海味食品。在我国沿海本种乌贼是资源丰厚,产量最高的一种经济头足类。它每年产量可选几万吨,其中以东海产量为最高,是东海群众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种在黄河口及莱州湾一带海域也有繁殖群体洄游,是我国北方海区重要的水产资源。每年5、6月间,当水温上升到16℃时,无针乌贼的群体从黄海越冬场,游抵黄河口及渤海其他海湾,进行产卵繁殖。秋末11月水温下  相似文献   

6.
东海南部的头足类稚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头足类稚仔的种类与分布是头足类资源调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报道并描述采自东海南部的6种头足类稚仔,其中鸢乌贼、柔鱼和剑尖枪乌贼均为西太平洋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种类。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头足类动物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是头足类动物中主要种类之一,其在中国南海的资源分布和变动等规律还不清楚.因此,调查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资源现状,探索其时间变动规律,对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南海剑尖枪乌贼资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02年调查数据,介绍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性,分析其资源密度指数的区域、昼夜、季节以及水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南岛以东近海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均明显高于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近海;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夜晚高于白天,其中平均密度指数以海南岛以东最高,为6.453 kg/h;平均尾数密度指数以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为最高,为134.6 ind/h;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最高网次密度指数和最高网次尾数密度指数均出现于夏季,最大值均出现在海南岛以东;随着水深变化,密度指数和尾数密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18~20 m水深范围,其值分别为15.500 kg/h和910.0 ind/h;其次出现在海南岛以东100~110m水深范围.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渔获量在头足类中超出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居于首位,其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为剑尖枪乌贼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浙江南部外海头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2006年5月、8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头足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有36种,其中:群体数量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种有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中国枪乌贼、长蛸、针乌贼、真蛸、神户乌贼、珠乌贼、罗氏乌贼、短蛸、椭乌贼、太平洋褶柔鱼、多钩钩腕乌贼等13种。调查海域以夏季头足类资源密度较高,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00~200 m水深的外侧海域;秋季和冬季尽管头足类资源数量在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与夏季相近;而春季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则在80~200 m水深海域。年间不同水深海域的头足类资源密度是80~100 m水深海域低于100~200 m水深海域。与近海渔场相比,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多而且资源较丰富,其渔获量仅次于鱼类,是浙江南部外海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特别是枪乌贼科的种类是今后可供底拖网作业开发利用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29055.84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353.36t,剑尖枪乌贼为10734.10t,乌贼类为12384.9t,章鱼为5583.45t;1997年为35004.52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176.04t,剑尖枪乌贼为20511.30t,乌贼类为9658.50t,章鱼为3658.69t。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131747.81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602.24t,剑尖枪乌贼为48671.60t,乌贼类为56157.00t,章鱼为25317.02t;1997年为189441.07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6364.61t,剑尖枪乌贼为111005.17t,乌贼类为52270.87t,章鱼为19800.48t。  相似文献   

10.
蓝希文 《海洋渔业》1985,7(5):208-209
<正> 闽南粤东沿海鱿鱼群体,属中国近海浅海性头足类区系南海区的北段,有枪乌贼科、柔鱼科、菱鳍乌贼科的5个属20来个种,主要有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Gray,又名台湾枪乌贼)、剑尖枪乌贼(L.edutis Hoyle)、长枪乌贼(L.bleekeri Keferstein,俗称笔仔),杜氏枪乌贼(L.duvaucelii D′orbigny)、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头足类资源现状与合理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有关调查、生产和文献资料,较系统地阐明:东海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共有78种,隶属4目,20科,38属;产量变动呈上升趋势;其中剑尖枪乌贼的主要渔场为东海南部、中部外海和五岛对马海区渔场,渔期为5~10月;该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文中还分析了头足类资源前景,提出了合理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元甲 《海洋渔业》1994,(5):199-203,220
<正> 中国的头足类盛产于东海沿海,其产量约占全国头足类产量的70~80%,是本海区重要的渔业,并被誉为海区四大海洋渔业之一,因此头足类渔业向来被海区渔民所重视。现根据有关文献和调查、生产资料,对海区头足类的利用现状作一阐述,并对资源合理利用提出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东海区头足类种类组成和 产量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3.
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孵化及其在资源增殖中作用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R.)分布在苏联远东海区、日本沿海、中国沿海及东南亚海区,其中以中国东海群体数量最大,是浙、闽、台东南诸省的主要海洋捕捞对象之一,最高年产7万多吨(1959)。每年春末夏初,海水温度回升到16℃时,无针乌贼的亲体即在沿海清水中的岛屿、岩礁旁交配产卵。卵长圆形,卵柄扁而分叉,并缠绕在附着物上,附着物为棒状、枝状,如竹枝、  相似文献   

14.
韩德鑫  曹台国 《海洋渔业》1983,5(5):222-222
<正> 由浙江水产学院与普陀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合作,从4月下旬以来,在中街山等海区进行了曼氏无针乌贼(亦称东海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半人工孵化试验。到6月底止,18,225,700只稚乌贼脱膜而出,洄游在浙江北部沿海。  相似文献   

15.
本工艺适用于以金乌贼(Sepiaesculenta)和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为原料加工出口冻墨鱼片。金乌贼分布于我国各海区,黄渤海沿海产量最高;无针乌贼(内壳后端无骨针)主要分布于浙江中南部、福建东部、广东沿海以及北部湾海区,黄渤海产量也不少。不同海区,渔汛期有所不同,山东渔汛期为5—6月,闽浙渔汛期为4—6月,广东沿岸渔汛期为3—4月,北部湾沿岸渔汛期为1—3月。加工工艺流程:原料→剖割→去头、内脏、表皮及肉鳍→整形→分级→清洗→漂洗→沥水→称重→摆盘→速冻→脱盘→包装→冷藏  相似文献   

16.
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近海最重要的头足类,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但由于捕捞过度,目前野生资源减少。我们开展传统网箱养殖曼氏无针乌贼技术示范,为开发推广其养殖技术、保护资源和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生产结构作出努力。现将试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头足类角质颚的色素沉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静远  刘必林  金宵 《水产学报》2020,44(5):777-783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摄食器官,其表面具有特殊的色素沉积。为了探明角质颚色素的沉积机理,本研究分析了角质颚色素沉积程度不同的3种头足类(剑尖枪乌贼、茎柔鱼、曼氏无针乌贼),以及茎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积程度不同部位(喙部、侧壁、翼部)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结果显示,茎柔鱼角质颚不同部位的蛋白质与儿茶酚含量为喙部>侧壁>翼部,而C/N比值为翼部>侧壁>喙部;3种头足类角质颚中蛋白质与儿茶酚含量为曼氏无针乌贼>茎柔鱼>剑尖枪乌贼,而C/N比值为剑尖枪乌贼>茎柔鱼>曼氏无针乌贼。茎柔鱼角质颚各部位壳聚糖含量与C/N值呈显著正相关,各部位蛋白质含量与C/N值呈显著负相关;3种头足类角质颚C/N随壳聚糖含量增大而增大,C/N随蛋白质含量增大而减小。角质颚C/N增大,则几丁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对应色素沉积变浅;C/N减小,则几丁质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对应色素沉积变深。研究表明,蛋白质与几丁质含量的高低决定角质颚色素沉积的深浅,这一结论为研究头足类种间食性差异以及个体发育期食性转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菱鳍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芃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5,37(2):187-196
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是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的经济头足类,是日本和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化捕捞对象之一。根据其洄游路径的研究及分布广、价值高的特性,今后有可能成为我国头足类渔业的捕捞对象,为此,本文对菱鳍乌贼的种群结构、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与垂直分布状况、繁殖习性、早期生活史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归纳和总结,阐述其开发利用状况。同时,以我国东海外海菱鳍乌贼资源为重点,阐述其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即需要对我国东海及其外部附近西北太平洋海域的菱鳍乌贼资源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其生活史及资源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科学评估其资源量,确保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头足类资源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梓荣 《齐鲁渔业》2005,22(6):21-22
南海水产研究所于1990-199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进行了5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关于主要渔场的位置和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专文报告,但对于头足类数量动态分布方面未作进一步分析。头足类由枪乌贼(鱿鱼)、乌贼(墨鱼)和蛸(章鱼)组成,经济价值较高。本文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渔业资源春秋两季调查结果,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头足类的资源变动状况,并讨论合理利用该种类资源的措施,旨在为该种类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2种乌贼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本研究对浙江舟山地区捕获量较大的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和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蒸煮损失率、甲醛含量、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矿物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日本无针乌贼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与金乌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金乌贼(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金乌贼(P<0.05)。金乌贼肌肉的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内聚性均显著高于日本无针乌贼(P<0.05)。2种乌贼肌肉的甲醛含量分别为0.56和1.18 mg/kg,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2种乌贼的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水解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高于31%,金乌贼与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更接近,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达82.99。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2种乌贼的肌肉中均检测出20种脂肪酸;其中,C20:5n-3 (EPA)和C22:6n-3 (DHA)的总含量均高于40%,且日本无针乌贼显著高于金乌贼(P<0.05)。2种乌贼肌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无机元素,常量元素中K和P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Zn和I含量最高。研究表明,2种乌贼肌肉的营养成分及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属于优质的低脂蛋白,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为开发利用东海头足类海洋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