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BVDV)的疗效.方法:以某养殖场2019.4~8月56头发生BVDV的病牛为研究对象,以圈养区域抓阄划分.对照组28头以病毒唑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观察组28头以中药复方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两组病牛发热、腹泻停止时间,进食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BVDV疗效96.43%高于对照组78.57%,p<0.05.观察组病牛发热、腹泻停止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给予中药复方治疗有助于快速改善牛发热、腹泻情况,提高疗效,促进其尽快恢复正常进食.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牛病毒性病牛72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每组36头,对照组病牛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试验组病牛采用中药复方治疗,对两组病牛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试验组病牛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病牛总有效率为63.89%,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泻火止痢为组方原则研制中药复方,观察其对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选择河北省邢台地区某奶牛场的腹泻成年牛、犊牛各80头为治疗对象。试验犊牛、成年牛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药方剂煎汤灌服,犊牛100 g/次~150 g/次,成年牛300 g/次~500 g/次,每天1次~2次,连用3 d~5 d。对照组,犊牛、成年牛按牛场常规使用病毒唑配合庆大霉素治疗方法给药。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对犊牛腹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70%;对成年病例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75%。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中药复方在牛病毒性腹泻中的治疗效果,从贵州某养殖场2021年3—8月接收的患病毒性腹泻病牛中随机抽取50头成年牛和50头犊牛,将成年牛及犊牛各均分成2组,每组各25头.对照组病牛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病牛使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观察2组病牛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成年牛治愈头数为15头,显效头数为5头,有效头数为4头,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成年牛治愈头数为9头,显效头数为6头,有效头数为4头,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试验组成年牛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犊牛治愈头数为12头,显效头数为8头,有效头数为3头,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犊牛治愈头数为9头,显效头数为5头,有效头数为3头,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试验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牛病毒性腹泻治疗中使用中药复方能有效提高成年牛及犊牛的治疗总有效率,可广泛应用在牛病毒性腹泻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BVD)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随机抽取腹泻成年牛、犊牛各70头作为研究对象,将70头腹泻成年牛、犊牛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头,对观察组成年牛、犊牛予以中药方剂煎汤灌服治疗,对照组成年牛、犊牛予以病毒唑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成年牛、犊牛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成年牛治疗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57.1%,观察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6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临床症状表现:胃肠炎、腹泻、消化道内的黏膜组织糜烂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仅在牛群传播,还可以在其他反刍类动物中传播,如果不采取有效地治疗措施,会对养殖业造成较大程度的威胁。本次实验选取牛病毒性腹泻30头患牛,应用中药复方对其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黄白色粥样或水样粪便,粪便中带有血液,患牛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造成的,各年龄牛都容易感染,特别是幼牛,因其抵抗能力较差,更容易患病。本文对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希望有助于提高牛病毒性腹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自拟中药复方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试验应用2组自拟中药复方对自然发病的流行性腹泻病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2组自拟中药复方对猪流行性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2%与86%和54%与80%,与常规西药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自拟中药复方能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人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仔猪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人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仔猪,一共50头,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2016年2月10日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25头应用中药复方治疗)、对照组一组(25头应用西药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人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仔猪的总有效率(显效20头、有效3头、无效2头)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人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仔猪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仔猪体重(1.81±0.25)kg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通过对人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仔猪实施中药复方后,取得显著效果,其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多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牛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常常会引起牛腹泻、肠胃炎、消化道黏膜糜烂等症状,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长,任何年龄的牛都易感,并且可以传播给其他反刍类动物,对养牛业存在较大的威胁。目前临床常用的西药疗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总结了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综述了多种中药复方对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基础,为牛病毒性腹泻的中药疗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中药方剂对奶牛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两种中药方剂对奶牛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选择河北省保定市某奶牛场人工感染轮状病毒(RV)和牛病毒性腹病毒(BVDV)的成年牛和犊牛为治疗对象。试验犊牛和成年牛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治疗组分别用两种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采用煎汤灌服,犊牛100g/次~150g/次,成年牛300g/次~500g/次,每天1次,连用3d~5d。对照组按牛场常规使用病毒唑及庆大霉素进行治疗。结果两种中药方剂对犊牛腹泻治愈率为70%~76%,有效率为90%~94%;成年病例治愈率为74%~80%,有效率为92%~96%。两种中药方剂对犊牛及成年牛感染性腹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化药或抗生素(P<0.05)。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应遵循泻火止痢、凉血解毒、清热燥温的组方原则,在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中药复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干扰素、中药复方及抗生素对猪自然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试验选取自然发病的猪流行性腹泻患病猪339头,随机分成干扰素组(Ⅰ组)、中药复方组(Ⅱ组)2个试验组,并设抗生素对照组(Ⅲ组)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从治愈率来看,Ⅰ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Ⅱ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Ⅰ组、Ⅱ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其中以Ⅱ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最高,分别为72.9%和83.4%。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口服液对PE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干扰素在感染早期亦可用于PE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自拟中药复方治疗猪流行性腹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自拟中药复方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试验应用2组自拟中药复方对自然发病的流行性腹泻病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2组自拟中药复方对猪流行性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2%与86%和54%与80%,与常规西药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自拟中药复方能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侵染细胞过程与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相结合,对中药体外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作用的现代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已研究出的具有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活性作用的中药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开展抗BVDV中药的筛选及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与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为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中药制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展望了抗BVDV的中药开发前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自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腹泻仔猪小肠黏膜组织结构和营养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36头,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抗生素治疗组在饮水中添加盐酸林可霉素2.0 m L/头饮水,2次/d,连续5 d;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在饮水中添加2.0 g/头饮水,2次/d,连续5 d。分别于用药后14 d时,每组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小肠黏膜,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测小肠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其余仔猪继续饲养14 d,采用内源指示剂法进行消化试验。结果显示,小肠黏膜组织结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小肠黏膜除有少量出血外,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抗生素治疗组小肠黏膜脱落,有广泛充血、出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大量以淋巴细胞杯状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微绒毛排列紊乱、脱落;细胞受损严重,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异常。养分消化率:对于有机物质、磷的消化率,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钙的消化率为57.10%,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56.10%),并与健康仔猪组(57.40%)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粗蛋白质的消化率为79.30%,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78.50%),并与健康仔猪组(79.20%)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为48.30%,极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46.10%),并与健康仔猪组(48.20%)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粗脂肪的消化率为63.40%,极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62.10%),并与健康仔猪组(63.60%)差异不显著。结论:抗生素治疗仔猪腹泻造成小肠黏膜明显的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而中药治疗有利于仔猪小肠黏膜组织结构的修复,并能显著提高小肠的养分消化率。为防治仔猪腹泻、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盐穗木中药复方制剂对犊牛腹泻的疗效情况。(方法)使用ELISA试剂盒对20份粪便样品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的病原检测及细菌的分离鉴定。试验对15头2-3月龄的腹泻犊牛饲喂不同添加量的中药制剂,对血液生化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及临床症状评价。(结果)分离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粪便中的病毒性病原检测为阴性;盐穗木复方制剂的疗效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2例,治疗组有效6例。(结论)犊牛腹泻主要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在盐穗木中药复方制剂的试验中,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说明盐穗木具有一定疗效,且1.5倍中药复方制剂的治疗效果最好,该试验为犊牛腹泻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西药治疗方法与中药复方治疗方法对犊牛腹泻的治疗效果,将腹泻犊牛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对照组病牛采用乙酰甲喹西药治疗,试验组病牛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结果表明,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的试验组病牛的总有效率为88.9%,治愈率为82.2%,对照组有效率为62.5%,治愈率为47.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说明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腹泻病犊牛,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从822头奶牛中筛选出65例临床型乳腺炎患牛进行试验,探讨中药对奶牛乳腺炎的治疗作用。将患牛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奶牛用中药复方治疗,对照组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中药复方治疗患牛33例,治愈26例,治愈率为78.8%;对照组治疗32例,治愈27例,治愈率为84.3%。经统计学处理,用中药复方治疗奶牛乳房炎与常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成本较低、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自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断奶腹泻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54头,随机分为抗生素治疗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和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的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分别于用药后第14天测定腹泻频率,并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各肠段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并分别于试验前及治疗后2周及4周末对各组猪只进行称重,检测各组仔猪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的腹泻频率为12.85%,抗生素治疗组为14.70%,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21.01%(P0.05);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仔猪56日龄体重为17.14 kg,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的16.15 kg和空白对照组的16.00 kg,抗生素治疗组(16.15 kg)与空白对照组(16.00 kg)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大肠埃希菌数量为6.44 CFU/g,与抗生素治疗组(6.29 CFU/g)差异不显著,极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7.52 CFU/g);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乳酸杆菌的数量为8.53 CFU/g,极显著大于抗生素治疗组的7.25 CFU/g,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的8.09 CFU/g,抗生素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乳酸杆菌数量(7.25 CFU/g)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8.09 CFU/g);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的双歧杆菌数量为7.51 CFU/g,极显著大于抗生素治疗组中的6.57 CFU/g,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的7.28 CFU/g,抗生素治疗组双歧杆菌的数量(6.57 CFU/g)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7.28 CFU/g)。试验结果说明,该中药复方颗粒剂能显著减少断奶仔猪的腹泻频率,有效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并能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降低大肠埃希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