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以往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从 8个不同来源的 3个马铃薯品种块茎中分离到 2 4 1个菌株 ,通过对这些菌株的离体测定 ,共得到 55株对马铃薯环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 ,占总菌数的2 2 %。其中表现好的有 0 6 9,110 ,116 ,118,T4 ,较为突出的有 0 85,T3 ,A - 10′。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内生促生菌的促生长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1998年从马铃薯块茎内分离到两个菌株A-10'和H1-6。经鉴定,分别为芽孢杆菌(Bacil lus)和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biovar)。连续3年大田和温室试验表明,这两个菌株在马铃薯植株的高度、茎粗、地下块茎及大薯率的提高等各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说明其促生作用明显而稳定。进一步研究发现,H1-6作用强弱与其定殖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引进不同级别的脱毒马铃薯分别进行植株生长性状、薯块性状、抗病性、适应性及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试验,掌握不同级别种薯的植株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宜在赤峰地区生产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结果表明:克新1号产量、抗性、商品性、适应性表现较好,可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马铃薯新品种在山东省滕州市栽培的适应性,以荷兰15为对照,对引进的16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物候期、植株形态特征、产量性状等指标进行了观测总结。结果表明,豫商薯6号、豫商薯12号、郑商薯10号、V9新品种具有植株形态特征表现好,薯型优良,植株高度中等,主茎个数适中,抗病性较好,单株结薯适中、单薯重高、产量高等优势,符合滕州市场的消费需求,可以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正>马铃薯种薯退化主要症状:植株矮小,叶面遍布病斑,结薯数量减少,块茎变小,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不耐贮藏,马铃薯种薯退化对马铃薯生产影响巨大。马铃薯种薯退化是因植株体内有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A病毒等病毒引起。研究发现,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病毒含量很少,几乎为零。所以,可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脱除马铃薯病毒,从而有效避免因马铃薯种薯退化带来的损失,恢复品种优良性状和提高产量。兵团第6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从  相似文献   

6.
通过ZT - 1丰抗素对马铃薯应用试验研究 ,结果证明 ,应用丰抗素对马铃薯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和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植株表现出生长健壮、抗病、抗倒、防早衰 ,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试验研究结果确定了丰抗素的施用方法和使用时期 ,并以苗期喷施两次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选育适宜黑龙江省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对参试马铃薯品系(种)的植株、块茎性状、主要病害和产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组中,东农09-33069、龙科200701-7和大200401-19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东农03-1的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比对照增产0.34%;中晚熟组中,鑫科薯1号和大200010-2分别比对照增产24.94%和9.32%,克200401-73和东农DD412产量均低于对照;高淀粉组中,克200809-90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呼H99-9较对照增产6.43%。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扦插密度对生产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适合马铃薯脱毒苗扦插密度。[方法]设4 cm×3 cm、6 cm×3 cm、6 cm×5 cm、8 cm×5 cm、8 cm×7 cm、10 cm×7 cm 6种不同密度进行扦插,考察脱毒马铃薯产量、合格薯率及植株性状。[结果]密度4 cm×3 cm、6 cm×3 cm、6 cm×5 cm 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结果通过合格薯率折算后,密度6 cm×5 cm处理小区马铃薯合格薯产量最高,为249.6粒/m2;脱毒苗植株的高度随着密度减小而降低,马铃薯植株的茎粗随着密度减小而变粗,脱毒苗植株的分枝数与密度变化没有关系。[结论]建议在网棚内生产马铃薯原原种,采用密度6 cm×5 cm进行扦插。  相似文献   

9.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材料,设水稻-马铃薯轮作氮零栽培模式(RP–N0)、水稻-马铃薯轮作传统栽培模式(RP–T)、水稻-马铃薯轮作高产栽培模式(RP–H)、水稻–马铃薯轮作超高产栽培模式(RP–SH)、玉米–马铃薯轮作高产栽培模式(MP–H)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植株镉积累和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处理不同时期马铃薯植株叶片的镉含量4.23~5.52 mg/kg,茎的镉含量4.85~5.02 mg/kg,显著高于块茎的镉含量(0.34~0.39 mg/kg);马铃薯茎叶的镉生物富集系数为10.15~13.25,显著高于块茎生物富集系数的(0.82~0.92);不同栽培模式的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以RP–N0处理的最低,为11.12 t/hm~2和71%,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的产量及商品薯率,以MP–H处理的产量最高,达42.07 t/hm~2,淀粉含量以RP–N0最高(11.55 g/(100 g));马铃薯块茎的镉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r=–0.65),块茎的镉生物富集指数与土壤p H呈显著负相关(r=–0.81)。  相似文献   

10.
<正>马铃薯是粮菜兼用的高产作物,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主要有黑胫病、病毒病等。马铃薯由于被病毒单独或复合感染引起的病害称病毒病害。病毒侵染马铃薯植株后,逐渐向块茎中转移,并在块茎中潜伏和积累,通过无性繁殖,世代传递,导致产量逐年降低,品质变劣;同时表现出各种畸形症状,最终失去种用价值。一、马铃薯黑胫病1.发病症状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当幼苗生长到15~20cm开始出现症状,表现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优化小麦籽粒蛋白质组成及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最佳叶面追氮时期,本试验以优质强筋冬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为供试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1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不同叶面追氮时期处理,研究不同时期叶面追氮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藁优2018’在花后10 d叶面追氮地上部各器官吸氮量及氮素吸收效率均达到最高,而不同时期叶面追氮对师栾02-1地上部吸氮量并无显著影响。‘藁优2018’和‘师栾02-1’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在花后10 d叶面追氮时最高,较其他时期叶面追氮处理最大增幅分别为9.6%和9.9%。进一步分析蛋白质组成发现,‘藁优2018’和‘师栾02-1’2个品种分别在花后10 d和开花期叶面追氮时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最高。‘藁优2018’在花后10 d叶面追氮提高地上部各器官吸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且优化蛋白质组成的同时不减产,而‘师栾02-1’后期叶面追氮导致减产6.9%~8.4%。综合考虑,‘藁优2018’和‘师栾02-1’优化小麦籽粒蛋白质组成及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最佳叶面追氮时期分别为花后10 d和开花期。  相似文献   

12.
以17份不同基因型花椰菜幼苗为试材,研究高温胁迫对花椰菜的3个农艺性状和6个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等综合评价花椰菜的耐热性.结果表明,9个单项指标集约于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0.877,通过隶属函数值D评价耐热性的强弱,并利用聚类分析将17份不同基因型花椰菜分为3类:第Ⅰ类是耐热类型...  相似文献   

13.
20个糯玉米自交系几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CⅡ遗传设计分析方法,选择10个糯玉米自交系1(SN9-111)、2(SHN1111)、3(SHN321)、4(SN602-111)、5(珍5124)、6(JNF20)、7(DW613)、8(YL6113)、9(SNF611)、10(SN668-211)作为父本,10个糯玉米自交系A(SNM121-1)、B(珍5112)、C(SNHN11)、D(SN紫1)、E(YL6112)、F(YL6114)、G(DW62122)、H(宜糯1-112)、I(SN606-1)和J(CT4211)作为母本,进行几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父本系间和母本系间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自交系1(SN9-111)、6(JNF20)、8(YL6113)、9(SNF611)、D(SN紫1)、E(YL6112)、H(宜糯1-112)、I(SN606-1)的产量GCA效应呈极显著的正效应,应用这些自交系配置出产量较高组合的可能性较大,利用价值较高;其他自交系配置出产量较高组合的可能性较小,需要改良后再利用;其他性状的配合力应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加以利用。组合E×1、D×6、E×6、F×6、H×6、A×8、B×8、H×8、I×8、G×9和H×9的特殊配合力(SCA)较高,且产量也较高,这些组合的利用潜力较高。株高、穗位高、出苗至吐丝天数和出籽率等性状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将分离纯化的小孢子悬浮培养在添加0,0.1,0.2,0.3,0.5,1.0 mg/L的NAA和0,0.05,0.1,0.2,0.3,0.5,1.0mg/L 6-BA的NLN培养基中,在A(3 000 lx光培养)、B(10 d暗培养再3 000 lx光培养)、C(15 d暗培养再3 000 lx光培养)、D(ck,暗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光照和激素对耐热型大白菜"夏将军"游离小孢子成胚及胚状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g/L 6-BA能显著促进胚状体的发生,使胚产量达到最高,为206个。同时附加0.2mg/LNAA不但保证有较高的胚产量(205个),还可促进胚状体发育,子叶胚及萌发胚可达33.7%,畸形胚比例下降到14.1%;暗培养能促进成胚,D处理成胚量高,达149个,光培养则明显抑制成胚,但可促进胚状体发育,提高成苗率,其中以B处理成胚成苗效果较好,成胚108个,成苗率145%。  相似文献   

15.
施肥量对旱作区藜麦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平川区旱作区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藜麦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藜麦的株高、主穗长、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施用藜麦专用肥(N-P2O5-K2O为13-22-10),籽粒产量达3 622.45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增产1 377.55 kg/hm2,增产率61.36%,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鄂东地区猴头菇菌株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平板接种法对猴头菇菌株的7个品种的菌丝生长长势、子实体产量、抗杂能力和物理性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菇菌丝日生长速度快的菌株是猴杰1号(A-2)和猴杰2号(A-3);子实体产量有明显差异,其中猴黄1号(A-4)、猴黄2号(A-5)、猴杰2号(A-3)、猴菇5号(A-6)和猴杰1号高于对照猴黄1号;菌株的抗杂能力猴黄1号和猴杰2号2种最强,并且与产量成正比关系;子实体性状的综合指标以猴黄2号和猴杰2号菌株最好,适合湖北鄂东大别山地区生产栽培。  相似文献   

17.
于甜菜叶丛繁茂期,喷施质量分数为1×10~(-4)~3×10~(-4)多效唑液可有效地控制植株地上部生长,降低茎叶产量与生物产量,但却增加了块根产量与含糖率。这表明多效唑具有促进光合产物向地下部运输的作用,块根增产5.6%~10.3%,糖度提高0.4°~0.8°。公顷产糖量增加8%~14.8%。  相似文献   

18.
北方春大豆中晚熟区域品种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确定,公交GS01119-3比对照增产显著;其适应性、丰产稳产性、抗逆性好,铁97124-1-1和吉农9809增产极显著;但稳产性或抗逆性较差,公交9722-16和公交20193-13增产不显著,稳产性和抗逆性都好,吉农9927-18增产不显著,稳产性好,但抗逆性差,其它参试品系与对照丰产性基本相当,应用推广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9.
抗虫棉品种间杂交组合F_1和F_2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杂交棉二代的生产利用价值,于2002~2003年在临清对6个抗虫棉杂交组合的F1 和F2代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6个组合的F1 代皮棉产量皆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15显著增产,说明利用现有常规抗虫棉品种(系)可以选配出产量超过鲁棉研15的组合。6个组合的F2 代也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21显著增产,说明有些抗虫杂交棉的F2 代仍有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