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其冬孢子寄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人工接种还侵染萝藤(Melaplexis japonica)。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2%琼脂膜上,20℃,饱和湿度,pH7时萌发率达80%。夏孢子经阳光照射可提高萌发率15%,在2%琼脂膜上,25℃下,4小时始萌发,48小时萌发78.4%;越冬后的夏孢子具2.96%萌发力。冬孢子成熟后3天在16—21℃下,保湿3小时即萌发,24—36小时萌发量最大。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用氯化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2.
山楂圆柏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圆柏锈病病原为亚洲胶锈菌,冬孢子在圆柏属,锈孢子和性孢子在山楂属和梨属树木上。从担孢子产生到性孢子12-20d,到锈饱子35-40d,到冬孢子近2a。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冬孢子17-20℃,担孢子15-23℃,锈孢子10-25℃,各种孢子均在相对温度50%以上和蔽荫或黑暗条件下萌发,直射光,全光抑制萌发,冬孢子胶化充分,6h即可出现担孢子,担孢子在适温适湿时,1h即可萌发,担孢子寿命暂短,活孢子传播距离近,百菌清等药剂喷杀锈孢子和松焦油柴油混液涂圆柏病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及流行,除了需要足够数量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感病寄主外,关键在于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病害的发生,即锈孢子和冬孢子萌发均需要20℃以下的温度是限制病害发生、流行及分布的关键因子,本文结合全国的气象资料,初步拟定出五针松疱锈病在我国的适生区。  相似文献   

4.
用6个不同地点的五针松疱锈病病原菌锈孢子作温度、相对湿度、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光照条件5个因素下的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锈孢子的萌发率普遍低,一般不超过10%;在0~35℃均可以萌发,最适的温度是20~30℃,但不同来源地的孢子最适温度有一定的差别;相对湿度10%以上锈孢子都可以萌发,以50%~75%的萌发率最高;锈孢子萌发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以pH值6~9较适宜,但以中性的酸碱度最佳;光暗交替对孢子萌发有利,营养条件对萌发的影响不明显,各种浸汁对萌发率影响不大。经方差分析,在最适的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各地的锈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在不同的营养条件和光照条件下,锈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CronartiumribicolaJ.C,FicherexRabehorst的锈孢子在灭菌水、2%葡萄糖液、2%蔗糖液及2%麦芽糖液中均能萌发。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15℃,pH为6-7,RH为25%-75%,光暗交替较之全暗条件更利于锈孢子的萌发。锈子器自然破裂放出的锈孢子较未裂锈子器中的锈孢子萌发率高1-2倍。  相似文献   

6.
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Cronartium ribicola J.C.Ficher ex Rabehorst的锈孢子在灭菌水、2%葡萄糖液、2%蔗糖液及2%麦芽糖液中均能萌发。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15℃,pH为6-7,RH为25%-75%。光暗交替较之全暗条件更利于锈孢子的萌发。锈子器自然破裂放出的锈孢子较未裂锈子器中的锈孢子萌发率高1 ̄2倍。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疱锈病是我省马尾松中幼林分的毁灭性枝干病害。经系列实验证明马尾松疱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芍药科的山芍药( Paeonia obovata Haxim ),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 Cronartium flaccidum ( Alb. et Schw .) W inter)。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疱锈病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枝干上的主要病害,为利用重寄生菌对樟子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得到重寄生菌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 Sherb.、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并测定ITS序列,获得基因登录号。经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一、为害马尾松疱锈病(Coronartium flaccidum Wint.)又名松芍药锈病、枝干锈病,是国际检疫对象。病原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无柄锈菌科柱锈属的松芍柱锈菌。它主要危害马尾松树干、枝条,严重地破坏树木的生理机能,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生长量比健康林木减少1—3倍,严重时导致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10.
兴安圆柏球胶锈病病原菌——山田胶锈菌的春孢子寄主为山丁子等苹果属树木。该菌从产生担孢子到性孢子约12—18天,到春孢子约2个月左右,到冬孢子近2年。冬、春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17—20℃,担孢子最适为17—22℃。各种孢子均在相对湿度50%以上和蔽阴或黑暗条件下萌发。担孢子传播活力随时间、距离增加而递减。百菌清等8种药剂毒杀春孢子效果达99%,松焦油柴油混合液、75%百菌清乳油、柴油原液涂菌瘤效果均达100%。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我国辽宁、云南、四川、山西等4省6地的五针松疱锈病发病林分中采集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对其形态分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藨生柱锈菌在形态上存在分化现象。锈孢子大小为21.10~40.10×14.97~29.40μm之间,变幅较大,其中辽宁清原红松上的锈孢子最小(18.72~30.73×16.04~24.07μm)。锈孢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也存在差异,红松上的锈孢子的疣突基部和顶部基本一样宽,而华山松上锈孢子疣突的基部比顶部稍宽;不同病区华山松疱锈菌环纹数、疣突的排列和间距不一。寄主在病原菌的变异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五针松疱锈病(Cronar tium ribicola J.C.Fischer.)侵害许多五针松和茶(?)子属(Ribes)的一些种。在春季和夏季,担子孢子入侵任何年龄的松针,产生菌丝向下生长通过松针的输导组织,进入嫩枝,杀死一块树皮。在这块树皮上出现黄色小突起精子器,紧接着在早夏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器是白色突起的泡状物,充满橙黄  相似文献   

13.
红松疱锈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的真菌,以前曾误认为山芍药是它的转主寄主,病原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1960年邵力平教授对病原菌重新鉴定,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返顾马先蒿及其变种、穗花马先蒿和东北茶蔗子进行人工接种,均获得  相似文献   

14.
毛白杨锈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白杨锈病对于毛白杨苗木和幼树生长是极不利的。这种病害在我国尚系初次发现。病原菌以菌丝状态在寄主冬芽或嫩梢中越冬,春季3、4月间冬芽开展时即在嫩叶上出现夏孢子堆,成为初灰侵染的主要来源。4月下旬—5月上旬是病害的大暴发期,6月底—7月初达到高峰,并持续到9月底。接种在叶背面绒毛上者,予以大气饱和湿度,在19.8—23.6℃中,1—2天即萌发;但接种在叶面者极少萌发。潜育期在日平均温度14.2—19℃中(变温范围15.6—23℃)为时4—4.5天。病害流行期中,月平均温度为18.2—26.8℃,相对湿度低达48.1%时仍不受影响。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面原来生夏孢子堆处的外围或附近处,隆起作馒头状,其上复有寄主的表皮组织。各孢子为棱柱状,顶端略平而圆,无棱角,上宽下窄,淡褐色,37.5—50×7.5—10微米大小,壁厚2微米,表面平滑。根据冬孢子形态,病原菌暂定名为 Melampsora rostrupii Wagner。  相似文献   

15.
南京的竹叶锈病及其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熙樵 《江苏林业科技》1992,19(1):27-30,41
在南京发现竹叶锈病菌有2介种,即刚竹柄锈菌(Puccinia Phyllostachydis)和长角柄锈菌(P.logicornis),它们可以侵染多种竹,但寄主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夏孢子都可以越冬。冬孢子堆始于2月底生于叶背,冬孢子间结合较紧,呈深锈褐色半球状突起。夏孢子必须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才能萌发,最适温为20℃。发病高峰分别为4月和9~10月间。病菌夏孢子堆常被真菌Myceliophthora sp.(Ophionectria uredinicola)寄生,寄生率高达63.4%~94.3%。  相似文献   

16.
花椒锈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椒锈病是危及花椒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对西北主要产椒区的调查,其发病率均在60%以上,最高可达90~100%;病情指数一般都达到30~75。病害发生的空间动态符合逻辑斯蒂曲线。病害的发生程度与降雨、花椒品种有关,而与树龄、海拔高度关系不大。该病菌为害叶片、叶轴,引起叶子大量提前脱落,致使椒树再次萌叶。锈菌在花椒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不经休眠阶段而萌发,萌发最适温度18~25℃。  相似文献   

17.
冬枣树皮疱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尖炫菌(桃茎点霉菌)Phoma persicae Sacc.单独侵染引起的冬枣树皮疱斑病是冬枣树皮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该菌在PDA,OUA,CMA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在pH6时菌落生长最好,孢子萌发最适pH6~7;在光照与黑暗交替(12L∶12D)和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光照对产孢、孢子萌发无影响;不同营养液中,树皮煮汁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施用重寄生菌MM011(Pestalotiopsis sp.)和LS020(Trichoderma viride)的接种体在林间连续2 a进行华山松Pinus armandii疱锈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株重寄生菌均能定殖在茶麃生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 J.C Fischer的锈孢子堆上;对性子器和锈子器阶段的防治,MM011防效最好的100%;LS020连续防治2 a的平均防效最好的99.21%.方差分析表明这2株菌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合欢锈病Ravenelia japonica Diet et Syd.为害梢、枝、干、叶及荚果。8月病斑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在水滴上20℃、25℃及30℃发芽率4%、10%及2.7%,34℃时不发芽,18~23℃人工接种潜育期8~13天。9月上中旬至落叶前产生冬孢子堆。苗圃地湿度大发病重,应注意通风透光和8月初用杀菌剂防治。  相似文献   

20.
梨树与柏树不能种在一起.梨园的果农都知道,在梨园周围不但不能种柏树,而且原先长着的柏树也要砍掉。因为梨树有一种病害叫赤星病,又叫梨锈病。该病是由一种霉菌侵入梨树叶片产生出大量锈孢子,而这些锈孢子不能再侵入梨树,它必须在柏树上越冬。在柏树上的锈孢子开始萌发,以菌丝侵入柏树的组织,度过严冬季节.翌春,气温升高,在柏树枝叶上的冬孢子遇水膨胀,里棕褐色胶状体,干后表面有黄色粉末(担孢子)飞散,随风飘落到梨树上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