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提高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几何精度,以便为土地调查、土地变更、土地监测等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总结了应用Erdas9.2对QuickBird数据进行正射校正的方法、步骤和校正工作中应注意的技术难点。实践表明,采用Erdas软件校正QuickBird影像,其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相似文献   

2.
3S技术支持下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持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北京市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之后每年都会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工作。以北京市为例,采用SPOT-5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GPS的精确定位功能,结合GIS数据操作、管理、显示等的良好功能以及背景数据知识,对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了变更。该方法发挥了航空遥感技术的优势,在GPS实地测量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支持下,用GIS集成数据,从而完成了对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库的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3.
以2007年的快鸟数据为信息源,以2004年郑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对比基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对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遥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高新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过快、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监管,突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利用2004年的IKONOS影像图、2007年的QuickBird影像图为数据源,应用ERDAS IMAGINE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采用人机交互信息提取方法获取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并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过快、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土地绿化率低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7年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了加强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监管,突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利用2004年的IKONOS影像图、2007年的QuickBird影像图为数据源,应用ERDAS IMAGINE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采用人机交互信息提取方法获取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并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过快、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土地绿化率低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期为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各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数据,选取农耕用地、牧草用地、园林用地、水域用地、城乡居住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7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定量模型支持下对山东省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8年,山东省未利用地、耕地减少幅度较大,水域用地面积增长最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6%;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变化较为显著,其变化动态度分别为25.85%、2.26%和-2.14%。此外,各市耕地、园地、未利用土地和牧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距悬殊,证明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该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建设与人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单一传感器的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存在着识别的土地利用类别少、某些类别混分现象较严重、分类结果的精度较低等问题。以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光谱数据的融合为例,提出了适宜于该地区的两种影像融合方法:主成分变换法和乘积运算法,并从影像的光谱质量、纹理信息和目视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显示,主成分变换法为较理想的融合方法。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实验样区的土地利用自动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应用使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的类别分类正确率提高达到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明显减少,分类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此研究对于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评价与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实现水稻低温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改善目前遥感数据在南方地区应用受云雨天气影响受限的现状。利用CLDAS气温数据,结合遥感水稻种植本底信息,参考低温冷害监测指标,选取广西典型早稻低温冷害过程进行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CLDAS气温分量数据可对区域气温变化状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结合水稻种植空间分布信息,可实现精细化的水稻受灾面积及等级监测。CLDAS反演的气温精度较高,与气象台站实测气温误差多小于0.5℃。CLDAS和遥感数据结合可为水稻精细化低温冷害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问题,因此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可以为解决即将到来的问题提供充裕的解决时间。利用昌吉市1998年、2011年2期4景TM遥感影像,对其进行解译,在此基础上应用结合MARKOV模型时间预测上的优势CA模型空间预测上的长处,运用CA-MARKOV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昌吉市2015年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昌吉市在未来土地利用中建设用地增上迅速,建设占用耕地现象将持续下去,但土地开发的持续进行将会使耕地在总量上保持缓慢增长,林地、草地等其他各类用地变化较小。通过对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针对建设用地飞速增上,尤其是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制定解决的方针和政策,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布局,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绿洲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的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区域某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可以了解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并为进一步制定符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划,尤其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运用遥感软件ENVI 4.8对崇明岛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速率及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总面积不断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不断变化,表现出耕地及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林地降幅最大;建设用地、水体及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不断提高。引起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包括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等;表现为碳源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减少,而表现为碳汇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则增加。  相似文献   

11.
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基于“3S”技术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更新的方法。首先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计算机自动分类,将自动分类结果、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OM叠加,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变化信息;然后,在GPS引导下进行实地调绘,将调绘结果录入土地利用数据库,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更新土地利用现状。经过研究,利用“3S”技术更新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是可行的。还对其中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结论,整个数据更新是个系统工程,要通力配合,尤其注意外业调查与影像处理精度和解译精度。  相似文献   

12.
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的遥感图像分类研究,发现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存在多而杂的问题。在分析当前主要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从传统的分类方法、传统分类方法的改进、其他新分类方法3个方面,对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利用各种分类方法相互结合在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对历史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准确评估。笔者以合肥市近30年4期的高分辨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合肥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探讨了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70年代到80年代末,合肥市土地利用相对变化较为平缓;而90年代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严重减少,城镇、工交用地显著增加;城市工业现代化进步的同时,人增地减的现象日趋严重。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其土地格局演变主要受人口、经济、政策、交通等诸多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光谱遥感数据是沙地动态监测的数据源,从中提取的沙地信息是监测的基础数据。波段是否为最佳组合,直接影响沙地信息的提取和地物的分类。笔者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单波段信息、波段间的相关性和OIF指数的分析,研究了提取物及其背景的特征,获得提取沙地信息的最佳波段组合为波段3、4、7。该组合形成的彩色图像地物信息丰富,沙地信息突出,易于目视解译,效果良好。波段的组合研究为后期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研究是世界性的课题。笔者选择重庆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小时经济圈"为研究区域,以1994年、2000年和2006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研究了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明显,耕地资源流失严重且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性,流失中心层即"形成层"包括城市化进程明显的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和渝北区;"中间层"耕地流失程度次之,主要包括长寿区、渝北区部分地区以及渝西的铜梁、永川等地;"外围层"耕地变化主要以水田—旱地模式为主,包括万盛、南川、大足、潼南等区县。文章最后对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面积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耕地面积实施监测,遥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相应时相的TM和中巴遥感影像的波谱特征,采用波段比值法,结合野外调查,对北京地区30年来耕地的变更情况进行了监测。监测分析表明,北京市耕地面积从30年前的614941hm2减少到现在的388902hm2,呈较严重的递减趋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of Landsat 5,landscape index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s of Xuzhou City during 1994 and 2005,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inside driving system.Fourteen social driving forces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PCA theory,and the social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were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SPSS software.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population,economy,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were main impact factor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关键期HJ卫星数据提取无棣县作物种植面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利用作物关键生育期HJ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区域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快速监测的可行性,旨在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技术。以山东省无棣县为研究区,根据该县作物栽培技术月历为参考选择关键期HJ星遥感数据,通过EVI指数时序数据分析,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进行了该县主要作物种植空间分布信息提取。结果表明:关键期HJ星EVI指数数据结合SVM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获取该县冬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总体的面积总量精度超过93%,空间分布精度大于75%;利用关键期影像大大减少了数据处理量,便于可视化感兴趣区的选择,仅利用SVM方法就获得了满足精度要求的作物面积提取结果,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为其他区域利用HJ卫星数据提取作物种植面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