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样点数量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研究区,通过完全随机和限制最小采样间距抽样分别设置5个样点系列,基于每个样点系列100次重复抽样的变异结构推断及空间预测误差结果,探讨了不同样点数量对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变异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抽样方式降低样点数量后推断的SOM含量的块金效应(C0/C0+C)均随样点数量减少而降低且限制最小采样间距抽样推断的C0/C0+C要低于完全随机抽样方法,说明适当的减少样点数量以便降低与SOM变异尺度不匹配的样点对变异结构推断的影响有助于提高SOM空间变异结构表达的可靠性。普通Kriging预测的SOM误差对比则表明,尽管两种抽样方式下空间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MSE)随样点数量变化而波动,但均低于全部样点的预测误差;通过限制最小采样间距减少样点至250个时,SOM空间预测的RMSE最低,较全部样点预测误差降低了6%,因此,为了实现样点密度与SOM变异尺度相匹配,合理设置土壤采样点的间距及样点数量较单纯的增加采样点数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鼓励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为了分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57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家庭总收入、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特征中的农业收入、耕地经营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意识特征中的农户产权意识、农户行为意识、农户福利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对农户的退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是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退出政策和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东川银合欢林区重塑土三轴抗剪强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固氮植物的固土机制,在中国科学院东川蒋家沟泥石流观测研究站银合欢林区选取5棵树龄相当的银合欢树,于植株附近1m处分别挖取深2m,宽1m的土壤剖面取土并采取银合欢树根,对含有银合欢树根的重塑土进行三轴实验。分析了抗剪强度、黏聚力及内摩擦角与含根量及根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抗剪强度与含根量及根径均呈正相关,黏聚力与含根量及根径均呈正相关,内摩擦角受含根量及根径的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准黏聚力准则与该实验结果一致,同时也存在不同之处,即随着含根量的增多及根径的增大,土体的黏聚力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土体内摩擦角有所降低。定量评价银合欢根系在提高土体抗剪强度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在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之间生态过渡带———农牧交错带独特资源与环境特征 ,指出该区应打破系统的封闭性 ,引进负熵促进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演化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使农牧业系统良性耦合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获取外源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 ,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5.
陕西洛川中更新统下部黄土入渗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陕西洛川凤栖镇剖面黄土与红色古土壤8个层位的入渗实验及孔隙度与CaCO3含量测定,研究了黄土与古土壤入渗特征和地下水富集条件。结果表明,陕西洛川西沟L4、L5、L6和L7黄土的稳定入渗率较大,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65 mm min-1;S4、S5、S6和S7古土壤稳定入渗率较小,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37 mm min-1;黄土层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短,一般为60~90 min,红色古土壤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长,一般为90~120 min。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好、渗透性强和利于成为含水层,这是冷干的气候动力条件决定的。红褐色古土壤层含水空间发育较差、渗透性弱和利于成为隔水层,这是温湿的气候动力条件决定的。将洛川西沟剖面渗水实验数据用三种入渗公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通常采用的三个经验公式均适用于描述40万~70万a间发育的黄土和红色古土壤层的入渗规律。本文的研究拓宽了第四纪气候变化理论应用的新领域,表明更新世气候变化在黄土地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富集条件、富集规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蛋白粒子zeta电位是衡量豆乳体系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电位分析前常采用稀释介质对豆乳进行预处理。为了确保zeta电位测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必须选择合适的稀释介质。因此,该研究采用去离子水、豆乳超滤液两种稀释介质分别对豆乳进行稀释,并比较了这2种稀释介质对zeta电位、粒径分布、pH值以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以去离子水为稀释介质,zeta电位的绝对值会随着稀释倍数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这主要是由于豆乳蛋白胶体粒子发生解聚导致粒径减小,而pH值的升高和电导率的降低则说明豆乳的离子强度显著降低。相比之下,选用豆乳超滤液稀释豆乳时,体系的 zeta 电位、粒径分布、pH值以及电导率都未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改变(*P>0.05),说明此法能够较好地维持豆乳蛋白粒子的荷电稳定性。由此可知,豆乳超滤液可做为豆乳zeta电位测定的理想稀释介质。  相似文献   

7.
养殖粪水长期贮存过程理化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前中国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主要采用自然贮存后还田的形式处理养殖粪水,受场地制约,养殖粪水贮存时间通常仅有1~2个月,之后便直接还田利用,贮存后的粪水理化特性变化尚不清楚,是否适宜直接还田尚需研究。该研究以猪粪水和牛粪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粪水在长期贮存中粪大肠菌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ance,EC)以及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变化,分析粪水最佳贮存期及还田利用方式,以期为粪水资源化及安全还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粪水经自然贮存6个月,铵态氮损失达68%以上,不仅引起环境污染,且降低了养分;贮存后粪水基本可达到无害化要求,但pH值、EC值以及COD浓度仍然偏高,还田前应制定合理的粪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固液分离可以有效降低粪水中的COD浓度和EC值,促进粪水无害化进程。该研究为中国畜禽养殖粪水资源化用探索了新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8.
流域“健康”诊断指标——一种生态环境评价的新方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介绍了澳大利亚学者建立的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过程。该方法利用10项环境背景指标来分析流域的总体质量或功能水平,10项环境趋势指标以及9项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指标来分析流域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通过这些指标体系所揭示主要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热处理强度对肌球蛋白结构及风味吸附特性的影响,该文选取猪肉中肌球蛋白,采用拉曼光谱等技术,分析了不同温度(45、55、65、75、85℃)对肌球蛋白巯基总量、二级结构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然后选取8种典型肉品风味成分,建立肌球蛋白-风味化合物作用体系,以同一顶空内不同风味化合物浓度自由比例为指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探究不同热处理强度对肌球蛋白风味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热处理强度增加的过程中肌球蛋白巯基基团含量显著降低(P0.01);温度升至55℃蛋白分子展开,α-螺旋和β-折叠转换成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结构;温度升至75℃蛋白分子变性,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转换成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在温度升高至65℃的过程中蛋白表面疏水性持续增加,温度继续升高略有降低;蛋白对4种醛(3-甲基丁醛、戊醛、庚醛、辛醛)的吸附性在展开过程中增强,聚合过程中减弱;蛋白对2-戊酮的吸附性先降低后升高,45℃处理组最低,85℃处理组最高,对3种酮(2-庚酮、2-辛酮、2-壬酮)的吸附性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蛋白变性时(75℃)显著低于其余温度条件(P0.01),85℃处理时显著高于其余温度条件(P0.01);研究结果为今后关于肉品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墙体材料及其组合对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堆肥是由群落结构演替非常迅速的多个微生物群体共同作用而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的动态过程。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从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有机物降解菌的选育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堆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现代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且指出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系组成变化复杂和实验手段有限是限制本研究的主要因素,今后应重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微生物的研究工作,并根据微生物之间的协同关系有目的地构建降解多种有机废弃物的高效稳定复合菌系,以适应复杂的堆肥环境。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revegetalization of damaged natural sites, it is sometimes necessary to employ hydroseeding techniques which use colloidal compounds in order to favour the creation of a vegetative cover. To facilitate the choice of the colloids to be used, we have tested the capacity of adhesion and germination of herbaceous seeds mixed with colloidal compounds belonging to diverse chemical families in both the laboratory and outdoor conditions. Three commonly used species of herbaceous seeds usually found in the revegetalization mixture were used for the tests. Most of the compounds tested showed positive action. With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alginates were most effective in improving germination and adhesion. With the outdoor experiments, the cellulosis compounds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for seeds adhesion, germination and to prevent erosion. An empirical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was proposed between the viscosity of the solution and the capacity of adhesion. The suggested tests are simple and may help in the choice of the most suitable colloids for the revegetalization proces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典型叶片模板自动匹配的虫损叶面积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化评估农作物的虫害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典型叶片模板自动匹配的叶片虫损面积测量新方法。先将叶片图像二值化并提取其外轮廓;再对提取的轮廓进行多边形近似,以多边形的顶点为端点将叶片外轮廓划分成若干子轮廓;然后采用形状上下文对完整叶片与虫损叶片之间的子轮廓进行自动配准,找出其间的相互映射关系;最后根据映射关系对虫损叶片进行重建,计算出虫损面积。对10类不同叶片的测量分析表明:该方法平均每叶片耗时0.962 s,最大相对误差为8.22%,平均相对误差为4.78%。其中,形状复杂度高的叶片平均相对误差为7.48%,复杂度中等的叶片为5.99%,复杂度低的叶片为1.84%。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而快速地测量虫损叶面积。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与腾格里沙漠位于贺兰山东西两侧,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沙漠之一。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受北方气候变化与沙漠边缘地带人类活动强度加大的影响。两大沙漠边缘地带所属的陕西、甘肃、以及宁夏各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由于受到自然地带差异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两大沙漠边缘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试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这种差异进行描述,通过对两大沙漠边缘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变化对比研究,力图揭示我国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带生态环境对气候与人类活动变化表现出的不同响应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02年荔枝大丰收的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国保 《中国农业气象》2003,24(2):55-56,F003
通过对2001/2002年度玉林市荔枝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得出2002年获得大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关键发育期气侯条件好:秋梢抽生期雨水正常;冬季在寒冷和干旱的双重作用下花芽发育比较完全;春季气侯温暖雨量适中雨日偏少有利于荔枝的孕蕾和开花授粉;幼果期和膨大期气象条件也很正常。气侯条件比历史上最高产的1999年更优。  相似文献   

15.
风沙危害是目前北京地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搞好本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延庆县为例,系统分析了本区风沙化土地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以及生态修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生态修复的模式和4条对策:一是加强农田耕作制度的指导与管理;二是坚持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三是依靠科技,强化管理,提高防沙治沙的技术含量;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沙。  相似文献   

16.
生物肥料多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多功能芽孢菌株及其组合,并对其促生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 发酵液拮抗活性的测定、 盆栽试验、 土壤养分测定和植株根域土壤区系分析从9株供试芽孢杆菌中进行多功能菌株的筛选,并通过室内相容性试验,得到功能菌株最佳复配组合。除菌株B02和B08外,其余菌株都具有抑制多种病原真菌和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菌株B04的促生作用较强,在生长30 d和60 d时总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8.4% 和44.6%; 菌株B06的抑病作用较强, 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R2/R1为0.4~1.8,无菌滤液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为66.7%~87.5%; 此外,菌株B01具有活化氮和磷的作用,B03、 B04、 B05和B06具有活化氮和钾的作用,B07具有活化钾的作用,B09具有活化氮、 磷和钾的作用,氮的活化率为8.4%~23.2%,磷的活化率为3.5%~8.4%,钾的活化率为4.2%~26.8%。菌株室内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 最佳复配组合为B04-B06-B07和B01-B04-B07。供试9株芽孢杆菌都具有抑病、 促生、 活化养分和改善微生物区系作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多功能芽孢杆菌的菌群组合研究的理论依据可靠可行,实践依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豆科牧草对黄绵土生态因素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对陇东黄绵土生态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绵土坡地养分、泥沙和水的流失量,多年生豆科牧草地最少,未耕裸露地较大,黄豆地最大;土壤酶活性,豆科作物地高于禾本科作物地,苜蓿地>红豆草>裸地>黄豆地;暴雨期拦蓄降水的作用,苜蓿和红豆草大于冬小麦,利用自然资源、同化环境中养分的功能,苜蓿>红豆草>冬小麦,而三者的土壤养分变化没有质的差异。研究证明,多年生豆科牧草对土壤生态和形成良性生态体系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水库库岸坍塌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9月蓄水运行以来,库岸坍塌现象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塌岸0.5~0.7亿m3.指出了造成库岸坍塌的原因主要是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力条件的变化;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岩性特征,表现了不同的塌岸强度,其中黄土塬区为极强塌岸段,黄河Ⅱ级阶地为强烈塌岸段,黄河Ⅰ级阶地为中等强烈塌岸段;分析了引起库岸坍塌的主要水力条件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并且不同水力条件及其变化特征,对库岸坍塌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最后给出了防治库岸坍塌应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治标是指对塌岸进行必要的加固、支挡、衬砌等;治本就是根据引起塌岸的原因以及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塌岸特征和水力条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根本上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泥沙粒径与含沙量对迷宫流道滴头堵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为探明泥沙粒径与含沙量对内镶片式斜齿形迷宫流道滴头的堵塞过程和原因,采用筛分法,分选出6个小于0.1 mm的粒径段,配制成不同含沙量的浑水,在恒压条件下,采用周期性间歇灌水试验观测流量变化,通过电镜扫描法观测堵塞泥沙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粒径为0.075≤D0.1 mm和0.03≤D0.038 mm的泥沙易引起滴头堵塞;粒径为0.038≤D0.05和D0.02 mm的泥沙较难引起堵塞,且含沙量变化对堵塞的影响较小;粒径0.02≤D0.03 mm和0.05≤D0.075 mm的堵塞情况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当含沙量为1.2~1.3 g/L时,是最易引起堵塞的临界含沙量。当0.038≤D0.1 mm时,泥沙在流道内不易形成团聚体,造成滴头堵塞的原因是泥沙沉降、堆积;当D0.038 mm时,泥沙易在流道中凝结成大的团聚体,是造成滴头堵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Indices characterizing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soils and the contents of aliphatic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have been applied for estimating the efficiency of remediation of oil-polluted soils in the north of European Russia. Oil-polluted test plots treated with the Universal and Roder biopreparations and subjected to the agrochemical reclamation have been examined. The suggested indices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and monitor the oil-polluted soils and to assess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