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选择健康的体质量为(10.92±0.42)g的乌鳢为试验鱼,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了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含34.7%、38.3%和41.8%可消化蛋白(DP)]和三个能量水平(14.5、16.0和17.5 MJ/kg)的可消化能(DE)的9种试验饲料,探讨饲料能量和蛋白水平对乌鳢生长、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地影响乌鳢的平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P<0.01),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乌鳢的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影响乌鳢白肌蛋白质与脂肪含量(P<0.05),饲料能量水平极显著影响脂肪含量(P<0.01)。在本试验条件下,乌鳢人工饲料促进生长和饲料利用的最适蛋能比为23.3 g/MJ,可提高乌鳢对饲料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2.
丁(鲁岁)的营养素需要量及饲料最适能量蛋白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设计L9(3^4)配制9种试验饲料,对丁Gui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总糖、矿物质需要量及最适能量蛋白比作饲养试验,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饲料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能量蛋白比及矿物质。较优水平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9.24%~42.50%,脂肪为6.28%左右,总糖为27.1l%左右,矿物质为2.37%~2.39%。丁Gui饲料的最适能量蛋白比(E/P值)在35.69kJ/g蛋白~36.94kJ/g蛋白之间。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亚东鲑亲鱼生长性能、性腺指数、消化酶活性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5×2两因素随机设计,设5个蛋白质水平(36%、39%、42%、45%、48%)和2个脂肪水平(9%、18%),共配制10种实用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19尾鱼。初重为(462.53±45.40)g亚东鲑在室内水族箱中流水饲养,饲养周期为77 d。结果表明:同一脂肪水平下,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有所升高,而饲料系数逐渐降低,至蛋白质水平为48%时又有所升高。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雌性亲鱼性腺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雄性亲鱼性腺指数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但至蛋白质水平为48%时又有所回升。同一脂肪水平下,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的脂肪酶活性逐渐增加,蛋白质水平为48%时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36%时(P0.05);而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的蛋白酶活性虽有所增加,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蛋白质水平下,18%脂肪水平组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略高于9%脂肪水平组。同一脂肪水平下,血清氨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以及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亚东鲑亲鱼对饲料蛋白质(36%~48%)和脂肪(9%~18%)水平有一定的适应性反应;以增重率为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饲料脂肪水平为9%和18%时,亚东鲑亲鱼对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43.11%和45.69%。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45%、40%、35%)和3个脂肪水平(5%、8%、11%),配成9种不同蛋能比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均重为(10.14±0.40)g的翘嘴鲌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蛋能比为30.94(蛋白质/脂肪=45%/5%,D1)、29.73(蛋白质/脂肪=40%/5%,D2)、28.11(蛋白质/脂肪=35%/5%,D3)、29.03(蛋白质/脂肪=45%/8%,D4)、27.79(蛋白质/脂肪=40%/8%,D5)、26.32(蛋白质/脂肪=35%/8%,D6)、26.90(蛋白质/脂肪=45%/11%,D7)、25.71(蛋白质/脂肪=40%/11%,D8)、23.50 g/MJ(蛋白质/脂肪=35%/11%,D9)的试验饲料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肠脂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D5组,但D5组的特定生长率与D4、D6、D7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能比显著影响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P<0.05),二者均随饲料蛋能比增加而先升后降.其中,肠道蛋白酶活性以D4组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以D7组最高,但与D4、D5、D6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能比的改变产生显著变化(P<0.05),但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翘嘴鲌幼鱼饲料适宜蛋能比在26.90~29.03 g/MJ范围内,由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得出饲料蛋能比为27.15 g/MJ时的特定生长率最大;考虑到翘嘴鲌幼鱼生长效果和节约蛋白质情况,饲料适宜蛋能比下的蛋白质、脂肪水平应分别为40%、8%.  相似文献   

5.
通过8周的养殖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生长、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旨在探讨乌苏里拟鲿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要量。试验共设4个蛋白水平(35%、40%、45%、5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5%、10%、15%),共12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将初始体重为(3.40±0.01)g的乌苏里拟鲿随机分配到36个玻璃缸中(1.0 m×0.5 m×0.8 m),每缸25尾,每日饱饲投喂2次(08:00和16:00)。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蛋白质水平下,随着饲料脂肪水平从5%上升至15%,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脂肪含量5%组的鱼表现出较低的饲料系数(P<0.05),较高的蛋白质效率和氮沉积率;在同一脂肪水平下,蛋白质水平从35%上升至45%,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但是随着蛋白质水平进一步增加至50%,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降低的趋势。全鱼和鱼肉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含量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在同一脂肪水平下,脂肪含量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同一蛋白质水平下,肝体比指数随饲料脂肪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综合各项数据可得出,本试验条件下,45%蛋白质水平、5%脂肪水平,能蛋比为29.1 mg N/k J是乌苏里拟鲿生长、饲料利用适宜的蛋白质、脂肪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对初重(0.44±0.10)g红笛鲷幼鱼的存活率、生长(体长、体重和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饵料系数、肌肉成分和肝指数的影响。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蛋白质设48%、51%和54%三个水平,脂肪设9%、12%和15%三个水平,共9组。试验期为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4%和12%时,红笛鲷体长、体重和增重率达到最大值,而饵料系数最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1%和9%时,红笛鲷的体蛋白蓄积量最高,而体脂含量最低。从增重率、饵料系数和鱼体品质综合考虑,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量为54%和12%。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发育、饲料利用及血液指标的影响,将180尾初始体重为(17.0±0.5)g的奥尼罗非鱼随机分成4组(试验1、2、3、4组),以豆油作为脂肪源,按2.5%、5.5%、8.5%和11.5%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变化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试验2、3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鱼每日摄食量无显著差别,但试验2、3组的饲料效率显著优于试验4组(P<0.05),试验2组蛋白质效率最高;试验4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组,而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而明显上升(P<0.05);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血清总蛋白质、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甘油三酯水平最高。综合考虑,饲料中脂肪水平为7.6%~10.7%最有利于饲料利用及鱼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究蛋白质水平对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生长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蛋白质水平。采用蛋白质梯度法,以鱼粉为动物蛋白源,用酪蛋白调节各组蛋白质梯度,饲料中蛋白质梯度分别设置为25.69%、29.25%、32.81%、36.37%、39.93%、43.49%,每个梯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初始重约(0.088±0.010)g的中华小长臂虾50尾,试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蛋白质水平为32.81%组和36.37%组的试验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转化率最高,且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以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为指标,用线性和二次回归拟合,求得中华小长臂虾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为分别为33.11%~35.52%和34.49%~-35.44%。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得出中华小长臂虾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4.49%~35.44%。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P35)、40%(P40)、45%(P45),脂肪水平分别为9%(L9)、12%(L12)、15%(L15),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依次标记为P35L9、P35L12、P35L15、P40L9、P40L12、P40L15、P45L9、P45L12、P45L15。选取初始平均体重为27.09 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9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且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P40L1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184.59%和1.49%/d;饲料系数、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饲料蛋白质与脂肪水平对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各组试验鱼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最高值出现在L15组;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L15组活性最高(121.98 U/L),与L9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P45组出现最高值(89.79 U/L);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饲料脂肪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但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尿素氮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35组尿素氮含量为1.97 mmol/L,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水平组(P0.05);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和脂肪水平为12%时云纹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饲料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通过探讨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确定胭脂鱼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水平。试验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6.40±0.02)g的胭脂鱼幼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放养胭脂鱼幼鱼30尾。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二者对上述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5%蛋白质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40%和45%蛋白质组(P0.05),而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6%脂肪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8%和10%脂肪组(P0.05),6%和8%脂肪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0%脂肪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则与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提高到40%时,全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全鱼粗脂肪含量越高,全鱼水分含量则相反。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全鱼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P0.05),饲料中脂肪水平仅显著影响全鱼精氨酸含量(P0.05)。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全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仅观察到全鱼饱和脂肪酸中的C14∶0和C18∶0含量有一定的变化。由结果可知,胭脂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6%~8%。  相似文献   

12.
奥尼罗非鱼仔稚鱼饲料中适宜脂肪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奥尼罗非鱼仔稚饲料中最适脂肪水平,采用脂肪水平分别为3%、5%、7%、9%、11%和13%的6种饲料投喂奥尼罗非鱼仔稚鱼28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含量从3%上升到11%,增重率先升高,在11%到达最高值,随后又逐渐下降,11%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特定生长率、成活率的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似,饲料脂肪水平不影响鱼的肥满度。饲料脂肪添加水平和增重率的二次回归分析表明,饲料脂肪含量在10.98%时,罗非鱼仔稚鱼有最大的增重效果。(2)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体脂肪随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升高(P0.05)。(3)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脂肪含量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脂肪酶活性则随饲料脂肪含量升高而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磷脂水平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初始体重为 (1.2 3± 0 .36 )g的幼蟹为试验对象 ,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 6 0d的生长试验。以鱼油 /豆油 (2∶1,W/W )为脂肪源 ,以不同大豆磷脂水平 ,配制成饲料脂肪含量为 8%的 3种等氮、等能饲料 ,用于研究饲料中磷脂水平对幼蟹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虽然各试验组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利用率指标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但试验幼蟹的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磷脂水平的上升而提高。这说明 ,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磷脂具有促进幼蟹生长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饲料中磷脂有效促进幼蟹生长的适宜添加量应为 2 %~ 4 %。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作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1∶1)作为脂肪源,配制3个不同脂肪水平(5%、10%和15%)的试验饲料,对平均体重为(3.40±0.01)g的乌苏里拟鲿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5%时,试验鱼的增重率最大(276%),蛋白质效率最高(1.80%),饲料系数最低(1.22),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3.68%),且均显著优于15%试验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乌苏里拟鲿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为5%。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大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水平(Protein content)、蛋氨酸(Methionine content)和脂肪(Fat content)含量水平,优化大刺鳅幼鱼饲料配方,采用正交表L_9(3~4)设计,以蛋白质、蛋氨酸及脂肪为因素,设置3个水平,探讨不同水平组合对大刺鳅幼鱼生长性能及形态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配合饲料营养成分对大刺鳅幼鱼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形态学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蛋白质含量50%、蛋氨酸含量1.7%、脂肪含量4%时,大刺鳅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分别为177.38%、1.65%、2.65%,除与蛋白质含量50%、蛋氨酸含量2.0%、脂肪含量8%处理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蛋白质含量50%、蛋氨酸含量2.0%、脂肪含量8%时,饵料系数最低,达0.92。以增重率及饵料系数为考察指标,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直观分析、层次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各因素对正交试验的指标值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蛋白质水平蛋氨酸脂肪,大刺鳅幼鱼配方饲料蛋白质、蛋氨酸及脂肪最佳配比为50%、1.7%、8%。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饲料脂肪水平(3%、6%、9%、12%、15%、18%)对大规格松浦镜鲤越冬前后生长、体成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前期进行完大规格松浦镜鲤对饲料脂肪适宜需要量的研究试验后,在每一个网箱中保留规格齐整,质量为(609.70±49.93)g的20尾大规格鲤鱼进行越冬试验,共18个网箱(2.0 m×2.0 m×2...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同饲料配方体系下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进口鱼粉、酪蛋白为蛋白质源,以大豆卵磷脂、豆油为脂肪源,在等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为30%)的条件下,配制脂肪水平(实测值)分别为3.06%、4.38%、5.89%、7.45%、8.78%、10.13%的6种半纯化饲料。幼鱼和育成鱼阶段试验分别以初始均重为(34.98±0.47)g/尾、(102.05±2.31)g/尾的团头鲂为试验鱼,以不同脂肪水平的试验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分别养殖85、56 d。同一生长阶段下,每种饲料为1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个生长阶段团头鲂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78%时达到最高值;饲料系数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78%时达到最低值。在相同的饲料配方体系下,团头鲂全鱼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幼鱼阶段<育成鱼阶段,粗脂肪含量则表现为育成鱼阶段>幼鱼阶段。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个生长阶段团头鲂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总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显示出与饲料脂肪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为8.18%~8.89%,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为9.03%~9.47%。  相似文献   

18.
《饲料工业》2017,(10):15-20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_9(3~4)正交试验设计,制成蛋白质含量为25%、30%、35%,脂肪含量为4%、8%、12%,糖含量20%、25%、30%,纤维素含量1.6%~2.0%、2.0%~2.4%、2.4%~2.8%的9种泥鳅幼鱼配合饲料,进行为期38 d的饲养试验,以探讨初始体重为(1.23±0.09)g的泥鳅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的适宜含量。结果表明,各营养素对泥鳅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的影响顺序为: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糖;当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为35%,脂肪为8%,糖为25%~30%,粗纤维为1.6%~2.0%时,泥鳅幼鱼的WGR、SGR最大,PER最高,FCR最小,CF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蛋白质为主要营养素(P0.05),脂肪、纤维素、糖的作用并不明显(P0.05),泥鳅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和纤维素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5%、8%、25%~30%、1.6%~2.0%。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图们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tumensis)生长指标和鱼体主要体成分的影响。试验将630尾初始体重为(3.37±0.07)g的图们雅罗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各组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12%(P1)、33.21%(P2)、36.17%(P3)、39.64%(P4)、42.19%(P5)、45.37%(P6),进行8周的网箱养殖生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图们雅罗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有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鱼体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差异不显著(P> 0.05),粗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与高蛋白质水平组相比,低蛋白质水平组鱼体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 <0.05)。依据生长和体成分指标,用回归曲线拟合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综合评价,图们雅罗鱼蛋白质需求量为38.07%~38.52%。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松浦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 Songpu)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0.11±1.07)g的松浦镜鲤幼鱼1 350尾,随机分成1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鱼在不同水温(18、23和28℃)下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30.0%、32.0%、34.0%、36.0%和38.0%)的5种饲料。试验期为60d。结果表明:水温对松浦镜鲤幼鱼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以及前肠淀粉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除了前肠蛋白酶活性外,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各肠段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同一水温下,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同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随水温升高而升高,而脂肪酶活性则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由此得出,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松浦镜鲤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关系密切;根据肠道蛋白酶活性,松浦镜鲤幼鱼最佳饲料蛋白质水平在水温18℃下为35.83%~36.96%,23℃下为37.40%~39.58%,28℃下为36.79%~3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