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抗菌活性和挥发性成分,以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滤纸片法测试对11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供试菌的MIC值;运用GC-MS鉴定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外标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溶藻弧菌、鲍曼不动杆菌有中度敏感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2.37、5.93、11.86 mg·mL-1;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抑菌活性与贝母素乙的抑菌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贝母素乙不是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主要发挥抑菌活性的成分;从乙酸乙酯组分中共鉴定出16个挥发性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脂肪烃(4.55%)、脂肪酸(24.07%)、含氮生物碱(23.02%);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贝母素乙的含量为(16.19±0.16) mg·g-1,加标回收率为96.58%,相对标准偏差为3.98%。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优良抑菌活性和抑菌广谱性,为开发优质植物来源的新型天然抗生素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朝鲜蓟提取物为原料、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考查萃取时间、分相时间、提取物质量浓度、相比、萃取温度、pH值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洋蓟素的最佳萃取参数。结果表明,朝鲜蓟中洋蓟素的最佳萃取参数为萃取时间30 min,分相时间80 min,提取物质量浓度10.0 g/L,相比1.25∶1,萃取温度35℃,pH值4.0,此时洋蓟素萃取率达到67.37%。  相似文献   
3.
血散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中寻找活性内生真菌,为血散薯植物资源的保护及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对其茎、叶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血散薯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8株内生真菌,其中31株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表明,其归为14个不同的属,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炭团菌属(Hypoxylon)、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镰刀属(Fusarium)、Stagonosporopsis、Ascomycete、毛壳菌属(Chaetom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弯孢霉属(Curvulari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Annulohypoxylon、小光壳属(Leptosphaerulin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其中,优势属为链格孢属和茎点霉属。基于前期对峙拮抗预试验结果,选取14株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并测定其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株内生真菌(叶-8、Y-66、YB-12、J-12、J-34、J-36、J-55)的粗提物对5株或5株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叶-8、J-12分别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_(50)值分别为0.063 1、0.006 2 mg/mL;J-34对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_(50)值分别为0.018 1、0.004 2 mg/mL。10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MIC值介于0.500~10.000 mg/mL,4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MIC值介于0.156~4.000 mg/mL。上述结果表明,血散薯茎叶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且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椭圆嗜蓝层孔菌(Phellinus ellipsoidea)子实体甲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其乙酸乙酯分部经柱层析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鉴定这11个化合物分别为:苯并(1,2-b,5,4-b′)二呋喃-3,5-二酮-8-甲酸甲酯(1)、原儿茶酸(2)、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3)、原儿茶醛(4)、Hispidin(5)、Hispolon(6)、Inoscavin A(7)、Phelligridin K(8)、Inoscavin C(9)、Inoscavin E(10)和Inonoblins B(11),其中化合物2、4、7、10为首次从该物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孙丽萍  杨佳林 《中国蜂业》2009,60(12):54-56
为了评价蜂花粉的化学组成、植物来源和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巴西无刺蜂(Melipona subnitida)采集的黄色和褐色花粉为样品,黄色花粉由三种类型的植物花粉组成,其中Mimosa gemmulata花粉占98.95%。褐色花粉由五种类型植物来源的花粉组成,其中豆科植物浅色花粉占89.84%。在巴西东北部半干旱的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无刺蜂(Mimosa subnitida)采集几种植物的花粉。从黄色花粉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有柚皮素、异鼠李素和D-甘露醇,从褐色花粉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有β-谷甾醇、3’,4’,5’,5,7-五羟黄酮、亮石松碱和8-甲氧基草质素。亮石松碱和D-甘露醇(34.9%)是首次从蜂花粉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用清除DPPH自由基实验评价不同溶剂蜂花粉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大小按下面顺序依次递减:乙酸乙酯提取液〉乙醇提取液〉己烷提取液。结果表明,蜂花粉乙酸乙酯提取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良好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6.
《中国蔬菜》2012,1(1):21-23
光源及光质调控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谢景等(华南农业大学南方设施园艺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中国蔬菜》2012(2)利用光质调控植株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是温室栽培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近年来,为克服温室蔬菜  相似文献   
7.
螺虫乙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31(5):58-58
理化性质:螺虫乙酯是新型特窗酸类杀虫剂。纯品外观为无特殊气味的浅米色粉末;分解温度为235℃;熔点:142℃;蒸气压(25℃):1.5×10-8Pa;溶解度(20℃):水中33.4mg/L(pH6.0-6.3),有机溶剂中(g/L):正己烷中0.055,乙醇中44,甲苯中60,乙酸乙酯中67,丙酮中100-120,二甲基亚砜中200-300,二氯甲烷中〉600;正辛醇/水分配系数(20℃):logPow=2.51(pH7);化学名称:4-(乙氧基羰基氧基)-8-甲氧基-3-(2,5-二甲苯基)-1-氮杂螺[4,5]-癸-3-烯-2-酮;结构式: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赵文亚 《水产学报》2003,27(3):278-282
介绍了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测定的气相色谱法。样品中的氯霉素用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去脂肪,过Sep-C18柱进行净化,用BSTFA-TMCS衍生后进带有微电子俘获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500μg·L-1,相关系数r=0.999,最低检测限为0.1μg·kg-1,相对标准偏差为4.3%~11.0%,向样品中分别添加1μg·kg-1、10μg·kg-1和20μg·kg-13个浓度水平的氯霉素,回收率分别为62.0%、88.2%和96.4%。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合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中国杨属型蜂胶的抗炎功效成分,用100ng/ml脂多糖(LPS)和40μg/m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分别诱导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通过SRB法分别检测蜂胶水提物中分离的11种组分和蜂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的8段组分对2种炎症细胞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胶水提物中的11种组分不同程度的促进2种炎症细胞的细胞存活率,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8段组分也是不同程度的提高2种炎症细胞的细胞存活率。由此可知,蜂胶的抗炎功效成分十分复杂,很可能是多种成分协同功效的结果,而且酚酸类物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兽药的生产过程中,如抗生素、中药材的提取精制,化学原料药生产,固体制剂制粒等生产工艺中,使用大量或者少量易燃液体,有大量的有机溶剂蒸气挥发出来,如甲醇、苯、丙酮、乙醇、丁醇、乙酸乙酯等等。这些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比例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