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其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香港方面在外伶仃岛正北约 4.5公里处设立垃圾区,长期倾倒淤泥、垃圾。为查明倾倒活动与附近渔业环境的关系,在垃圾区附近海域进行了9个测站的表面沉积采样调查,每个样品测定沉积化学成分和粒级分类等13个项目。根据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鉴别出香港垃圾的倾倒活动,使外伶仃岛北部区域复盖了新生沉积层,并证实位于外伶仃岛北海岸的石冲湾网箱养殖区处于较主要的受影响区域内。  相似文献   
3.
民国之前,德州区域的交通以京杭大运河及陆路"官路"为主,缺乏近代化交通方式,但津浦铁路的修建和开通改变了这一状况。经过3年多的建设,全长1 000余km的津浦铁路于1912年全线贯通,其中山东德州段共约119 km,沿线设有德州、黄河涯等6处车站。它的开通,改变了德州区域的水陆交通格局,加强了德州区域与沿海青岛港及上海等地的贸易联系,促进了德州区域农贸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施用秦淮河底泥对田间土壤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利用秦淮河河底淤泥。[方法]将秦淮河底泥与农田土按照4∶03、∶12、∶21、∶3、0∶4混匀进行发芽率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秦淮河底泥对田间土壤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加入少量的底泥能够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随着底泥用量的增加,发芽率呈下降趋势,芽高呈增长的趋势。当农田土与底泥比例为3∶1时,小麦的各项生长指标最好,但随着底泥用量的增加,小麦长势随之下降。秦淮河疏浚底泥中的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和氮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土。随着底泥用量的增加,盆栽后土壤中的总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加。[结论]在农田土中适当地添加秦淮河疏浚底泥,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疏浚底泥的不同处置方案各有优缺点,在选用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时,要综合考虑环境安全、资源投入产出和收益影响,比从而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中,环境安全应该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根据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结果,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超过了污泥农用控制标准值,疏浚底泥农田综合利用不可行;但底泥毒性浸出实验结果显示,佛山水道各采样点底泥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危险废物标准限值,不属于危险废物,可以对其进行卫生土地填埋。  相似文献   
6.
低咖啡因茶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孙成  权启爱  金寿珍 《茶叶科学》2003,23(Z1):68-72
以热水杀青方式脱除茶叶中的咖啡因,结合脱水、揉捻、干燥工序,所制成茶的咖啡因脱除率达到67%,其它主要内含物保留率达到82%以上,具有传统绿茶的风格。茶叶捞青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咖啡因脱除效率高、节水节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南淝河清淤的结束,针对清淤及南淝河自身特点,考察南淝河清淤前后10个采样点水体中COD、TN和TP含量以及底泥中TN、TP、有机质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河流污染的复杂性,对清淤效果的评估缺乏有效的预测和方法体系,清淤作为单一的治理措施从根本上很难改变南淝河水体的污染现状,水质依然会回到清淤前水准。清淤后,表层底泥中TN、TP和有机质含量的平均降幅分别为41.90%、41.96%和29.80%;由于河流底泥氮磷释放会造成水体污染,一定程度上缓解水体氮磷污染压力。清淤后Pb的最大去除率为58.5%,平均去除率达42.9%;Zn的最大去除率为86.4%,平均去除率51.2%;Cr的最大去除率为48.0%,平均去除率32.2%,很好地控制了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每月下旬对滆湖控藻网围内、外和清淤区3个区域轮虫的群落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对轮虫种类组成、优势度、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及与水质特征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鉴定:轮虫共有51种,隶属于14科22属。主要优势种包括: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和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等。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T)、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氧(DO)、总氮(TN)和总磷(TP)是影响轮虫生态特征的主要水质因子。多重比较表明,轮虫现存量网围内显著低于网围外(P0.05),网围内、外皆极显著低于清淤区(P0.01)。轮虫的生物密度年均值为:网围内[(428±96)ind/L]网围外[(939±220)ind/L]清淤区[(1216±330)ind/L];生物量:网围内[(0.364±0.100)mg/L]网围外[(0.991±0.316)mg/L]清淤区[(1.589±0.328)mg/L]。本研究表明,鲢鳙鱼控藻对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有一定效果,而清淤对水体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滆湖北部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滆湖北部湖区生态系统对底泥生态疏浚的动态响应,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滆湖北部湖区采集沉积物和生物样品,分析底泥疏浚对底泥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滆湖北部疏浚区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营养盐含量低于未疏浚区,说明底泥疏浚是削减沉积物内源负荷的有效手段。与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浮游植物的密度、生物量有所减少,且群落中蓝藻所占的比例下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上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滆湖北部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疏浚区底栖动物中的寡毛类的数量和生物量与未疏浚区基本相等,而摇蚊类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则下降了80%以上。底泥疏浚区大型水生植物的种类、覆盖度和生物量与未疏浚区相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太湖淤泥测算量及打捞量,针对江苏太湖底泥生态疏浚工程中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淤泥处置和利用问题,重点探讨了湖泊淤泥处理的5种利用方式:有机肥料、绿化基土、湿地回填土、生态营养土、环保营养钵;提出了农用前应考虑施用地土壤质地、pH和有机质参数,对淤泥的理化性质加以分析以及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符合国家标准,控制单住面积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建立严密的监测体系等污染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