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30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51篇
  180篇
综合类   425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硒肥与钝化材料组配对土壤Cd钝化及稻米Cd消减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硒肥施用方式联合钝化材料对土壤镉钝化和稻米镉消减的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选用亚硒酸钠作为硒肥,钙镁磷肥和硅藻土作为钝化材料,设置基施硒肥+钙镁磷肥+硅藻土和叶面喷施硒肥+钙镁磷肥+硅藻土2种方式,研究其不同用量对镉污染酸性稻田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稻米产量增加,基施硒肥产量略高于叶面喷施硒肥,产量差为 2.115 g/pot,与对照(CK)相比,基施0.28%钙镁磷肥+0.12%硅藻土+0.004‰硒(T3)能够提高1.68倍的稻米产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pH升高,有效Cd降低,有机质与CEC变化不大;基施硒肥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对土壤pH、有机质与CEC差异不显著,但基施硒肥处理有效Cd含量略低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T3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最佳;随着基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稻米Cd含量降低,随着叶面喷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稻米Cd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基施硒肥处理对稻米Cd的消减程度强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相差 0.021 mg/kg,与对照(CK)相比,T3处理稻米Cd降低0.063 mg/kg。可见,硒对调控稻米镉累积具有重要作用,且基施硒肥强于叶面喷施。综上所述,基施0.28%钙镁磷肥+0.12%硅藻土+0.004‰硒对土壤Cd钝化与稻米Cd消减的效果最佳,值得在镉污染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某尾矿堆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对该尾矿堆河堆场之下的污染土壤进行了原位封闭阻隔处置。综合考虑尾矿堆的安全稳定性、环境污染现状、水利防洪等因素,提出了采取阻隔屏障、临空面支护隔离及防渗膜+黏土+种植植物覆盖等一系列风险防控措施,从而达到污染源头削减与生态恢复协调控制效果,为尾矿和污染土壤的环境原位风险防控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在土壤中具有长期、隐蔽和不可逆三性特点,花生是地下结实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更为明显,明确花生重金属富集特征,探讨适宜的防控对策,对于生产安全优质花生,从而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以及增加出口创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究花生重金属富集特征,对重金属防控机制及花生重金属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提出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综合利用进行土壤重金属修复是花生重金属防控的有效途径,并对后续花生重金属的防控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土壤钝化剂对磷石膏污染土壤中Cd的钝化修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钝化剂对磷石膏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加不同组合钝化剂[废铁屑(I,I1、I5分别表示含量为1%、5%)、粉煤灰(F,F1、F5分别表示含量为1%、5%)和过磷酸钙(S,S1、S5分别表示含量为1%、5%)]对磷石膏污染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以及对玉米幼苗生长和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I5+F1+S1和I5+F5两种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外,其他处理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各处理均能提高磷石膏污染土壤电导率,此外,I1+F5、I5+F1+S1和I5+F5这3种处理可显著提高磷石膏污染土壤pH。各处理均可降低磷石膏污染土壤有效态Cd含量,I5+S5、I5+F1+S1和I5+F5这3种处理的降幅最大,分别为39.13%、45.65%和41.30%。各处理均可降低玉米幼苗地上部分Cd含量,I5+S5、I5+F1+S1和I5+F5这3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降幅分别为29.47%、21.95%和31.71%。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磷石膏污染土壤中Cd的活性,其中I5+S5处理在不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同时,还能减少其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对砷(As)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利用桉树叶提取液合成纳米铁颗粒悬浊液(EL-nFe),分析其对溶液中As(Ⅲ)、As(Ⅴ)的吸附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法重点评估其对重度As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EL-nFe对As(Ⅲ)、As(Ⅴ)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对As(Ⅲ)、As(Ⅴ)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08和24.68 mg/g。施加EL-nFe后的土壤As的浸出性和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SPLP-As和KH_2PO_4提取的生物有效性As分别下降33.26%~52.42%和6.57%~14.21%,同时土壤连续提取的结果显示,EL-nFe促使土壤易溶态As向生物利用率较低的残渣态As转变,提高了土壤As的稳定化程度。因此,EL-nFe对土壤As具有良好的钝化效果,且成本较低,可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复重度As污染土壤的钝化剂。  相似文献   
6.
北方水稻田从泡田开始全生产周期要进行多次退水,污染物随排水进入河道污染水体,采用生态方法消减稻田排水污染,生态塘近年来被用于工程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分析了天津市王稳庄灌区水稻田退水规律及水质变化,比较了单株水水生植物和不同组合对退水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筛选了适合水稻田退水污染物特点的先锋水生植物组合,水葱+美人蕉组合对NH4+-N、TP的稳定去除率最高,NH4+-N去除率达到55%,TP去除率为69%。依据项目区稻田排水的水质、水量进行生态塘设计优选,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设计浅型和深型两种生态塘,并对两种生态塘进行必选,结果表明浅型生态塘水里停留时间短、去除率高作为推荐方案,生态塘总设计面积取786000m2 ,平均系统平均水深 0.5m,水力停留时间约为16.5h,该设计方案可为同类地区水稻田生态塘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养鱼产业,淡水鱼生态养殖已经成为了各地水产业主要的发展态势。在新时期下,淡水鱼生态养殖方法也层出不穷,不仅保证了淡水鱼产品质量,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和污染,提升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养殖的含义,进而提出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7,(5):23-3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粮食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及时有效地获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治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常规、新型检测和监测方法,包括其原理、特点及应用现状,对不同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并指出可以利用地面或航空航天高光谱遥感获取农作物叶片或籽粒光谱数据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将检测与监测相结合,从而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大面积立体监测,这将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稻田土壤中金属镉含量超标。这不仅会打破土壤中的生态平衡,还可经生物链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联合钝化修复技术由于其先进的技术和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广受关注。不同的农艺措施会对水稻吸收金属镉含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通过农艺措施联合钝化技术研究对水稻土镉污染修复效应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层状非均质包气带渗透性特征及其对降水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岩性界面影响了降水在包气带中的入渗、运移与再分布过程,其影响机制仍是有待研究的学科前沿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层状非均质包气带6 m×4 m×5 m样方,开展了多场次自然降水入渗过程的原位试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层状非均质结构对降水入渗过程和速率影响明显:(1)地层分界面处土壤含水率呈现陡降变化特征;(2)220 cm深度以上包气带中土壤含水率对降水入渗响应变化敏感,呈含水率陡变的多峰谷式脉冲响应变化特征,其中20~1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2.58%~29.76%,120~2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13.74%~20.74%;220 cm深度以下包气带中土壤含水率对降水入渗响应滞缓,年内呈现平缓单峰响应变化特征,反映了多场次降雨的累积效应,其中220~4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3%~12.15%,430~46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5%~3.41%;(3)层状非均质结构阻滞了水分的运移(湿润锋通过亚砂土-粉砂界面时,平均运移速度由10.53 cm·d~(-1)下降为0.77 cm·d~(-1);湿润锋通过亚砂土-亚粘土界面时,平均运移速度由12 cm·d~(-1)下降为1.86 cm·d~(-1)),当岩性界面处水分不断蓄积克服阻力后才能向下运移;受上部界面水分蓄积的影响,下部层状非均质结构的阻滞作用将被减弱甚至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