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5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2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隆肛蛙是我国中西部林区较常见的大型无尾两栖动物,体型肥硕,屠宰胴体重超过40克,肉味鲜,躯体、胆汁入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利用林区丰富的溪流资源,半野化养殖隆肛蛙,合理猎捕,能够增加林区群众的收入。一、生态习性和试验地概况隆肛蛙栖息生活环境为海拔500—1800米山地林区中的小型溪流,需水质清纯,水流稍急,溪底多石,岸边苔多草密,四周林灌丰茂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认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哺乳动物8目20科4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保护9种.区系分析表明:属东洋界的有34种,占73.9%;古北界有9种,占19.6%;广布种有3种,占6.5%.哺乳动物具有较高的南北类群渗透性,其中:南方种类36种,占78.3%;北方种类7种,占15.2...  相似文献   
3.
4.
两栖动物有哪些特征? 答:两栖动物是介于鱼类与爬行动物之间的动物,有着两重性的生活,它的特征:第一,皮肤薄而湿润。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内含大部分腺体,皮肤下蜜集着许多血管;第二,两栖动物的肺呈囊状,其内被分隔成细小的末端气室。此外,两栖动物的心脏分两心耳,一心室。血液循环分大、小循环。  相似文献   
5.
李成 《内陆水产》2013,(12):78-79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它的叫声极似小孩叫声,因而得名叫“娃娃鱼”。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原记载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南、四川等17个省。  相似文献   
6.
山鸡简介     
山鸡:又叫野鸡、雉鸡。性情活泼,善于奔走而不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高飞能力差,只能短距离低飞并且不能持久。食量小,食性杂,胃囊较小,容纳的食物也少。山鸡是杂食鸟,喜欢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籽、绿叶嫩枝等。人工养殖山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山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质细嫩鲜美,野味浓,其蛋白质含量高。  相似文献   
7.
2011及2012年的6~8月,对广西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和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天堂山保护区分布有两栖爬行动物共82种。其中有两栖类动物25种,隶属3目7科16属;爬行动物57种,隶属3目12科38属。根据其资源特点,提出了对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猞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以野兔等个体较小的动物为食物,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本动物园曾发现4例眼镜蛇咬伤圈养猞猁病例。眼镜蛇为两栖动物,在猞猁野生活动区域内出现的机会不高,且一般不主动发动攻击,估计眼镜蛇经过猞猁笼舍,猞猁主动攻击进入其领地的眼镜蛇而被咬伤。现将一例猞猁被眼镜蛇咬伤致死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又名娃娃鱼,因叫声酷似婴儿啼哭而得名。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中国独有的珍稀大型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0.
牛蛙又称美国青蛙,为两栖动物,因其耐高密度养殖,单位产量高,可达4000kg/667m2-5000kg/667m2.比其他养殖品种高许多倍,经济效益好,近年来在我地得到较快发展,我站于2007年开展牛蛙土池养殖试验,现将有关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