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5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2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海南特有的两栖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两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记录39种,分隶2目7科16属,占全国总种数的14.2%。除无足目海南尚无分布纪录外,有尾目有蝾螈科海南疣螈1种,无尾目除盘舌蟾科外,我国产的其余各科海南岛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仅见于海南的两栖动物有12种,除头盔蟾蜍亦分布于东南亚外,其中  相似文献   
82.
刘焕亮 《科学养鱼》2003,(12):14-15
三、蝌蚪培育蛙类胚后发育的第一个时期是蝌蚪期,为水栖阶段,其后期则为由水栖向水陆两栖过渡的变态阶段,即蝌蚪变态为稚蛙。该发育期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都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身体外形由鱼型变为蛙型,呼吸器官由鳃变为肺,其趋势是由适应水中生活向适应陆地生活转变。由蝌蚪变为稚蛙的变态期时间较短,一般为10天左右。各种蛙类蝌蚪发育期持续的时间(蝌蚪培育期)取决于种的遗传性,虎纹蛙为28~35天,棘胸蛙为60~80天,中国林蛙为31~41天,牛蛙为50~85天,猪蛙为60~80天;同时也受温度、营养和放养密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蛙类蝌蚪的栖…  相似文献   
83.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两栖动物研究文献,结合相关分类网站进行系统总结,对辽宁省两栖动物名录进行厘定。截至2020年底,共记录辽宁省两栖动物2目6科11属16种。与原名录相比,更改了1科、3属、8种共12处,新增花蟾属、腺蛙属、侧褶蛙属3属,辽宁爪鲵、桓仁林蛙2新种。同时,简要叙述了分类变动史。  相似文献   
84.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食用、药用及科研价值。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养殖繁育技术的发展,在有限利用其资源的同时,还应开展人工增殖野外放流活动,以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增加野生大鲵的数量,保持种群的可持续繁衍。这里就如何做好大鲵人工增殖野外放流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5.
为摸清蝌蚪控制藻类生长的效果,用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和花姬蛙蝌蚪在实验室内用红枫湖水进行塑料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明显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不喜食绿藻,蓝藻密度降低使绿藻获得较多的营养源而大量繁殖,导致绿藻密度增加.同时展望了蝌蚪在水...  相似文献   
86.
壶菌病,在全球化和野生动物贸易的推动下,对两栖类物种生存造成了灾难性威胁,其影响广度和深度仍在扩大。从引起壶菌病的主要致病菌——蛙壶菌、致病机理和临床症状、壶菌病出现的两种假说、壶菌病的检测与防治几个方面对壶菌病现状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壶菌病的进一步研究及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石蛙,俗称石鸡、岩蛙、棘蛙、石蛤蟆等,为我国特有的名贵大型食用蛙,是栖息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中的珍稀两栖动物。一般成蛙体长10~15厘米,体重200~500克,在同龄石蛙中,雄蛙比雌蛙个体大。  相似文献   
88.
红细胞广泛吞噬作用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旭东 《水产学报》1996,20(1):72-75
  相似文献   
89.
蒋才云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8):153-154
为分析广西5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多样化程度,监测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根据广西5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名录,通过物种组成比较并运用G-F指数进行科属阶元的多样性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猫儿山、岑王老山、弄岗、龙滩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G指数(DG)、F指数(DF)、G-F 指数(DG-F)分别为2.8144、3.9577、0.2889、2.8521、3.9831、0.2840、2.5709、3.5835、0.2826、2.5383、3.4516、0.2469,2.2481、2.2691、0.0093、较好地反映出广西5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的科属阶元的多样性程度,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为明晰广西两柄动物资源概况,通过总结近20余年发表的文献资料,从种类组成、区系特点、地理分布、生态类型、保护等级等方面对广西两栖动物进行区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现记录两栖动物3目11科37属111种,主要分布在桂北(83种,占74.8%)和桂南(66种,占59.5%)地区.其中,东洋界种107种、占97.3%,广布种3种、占2.7%,无古北界种.东洋界种中,华南区成分36种、占33.6%,华中区成分29种、占27.1%,华中华南区成分25种、占23.4%,西南区成分12种、占11.2%,华中西南区成分5种、占4.7%.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3种、占38.7%,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4种、占12.6%.分析表明,广西两栖动物资源具有以东洋界种类为主、省内各区分布不均、生态类型多样、珍稀濒危保护种类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