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57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推进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备受关注。新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迫切需要考虑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间的关联性及其全息地域分工,以更好的连接科学知识和政策实践。生计作为驱动人地关系演化的主导因素,深刻影响着人地关系的发展,因此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对于人地关系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可持续生计和人地关系之间的探索,从生计资本角度和生计策略的角度对人地关系的调控进行分析,得到人地关系优化的策略并以此指导可持续发展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化对乡村的影响日渐明显。这是一个离开土地、挥霍土地、鄙视土地的时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得复杂难辨,也为乡村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赵本夫的《无土时代》和关仁山的《麦河》均将视线集中到土地上,一往无前地去寻找曾经栖息着我们祖先、生命与精神的土地,去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土地以某种图腾的形态主宰着作品的精神走向,也带给人们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生活废物、工业废弃物逐渐累积,以至于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引发一系列环境灾害。了解环境灾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并找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辽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山东省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最为艰巨的任务。传统农业是孤立分散、经营规模狭小、自给自足的农业,现代农业则是实现了规模化、社会化、市场化、科技化的农业。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矛盾。  相似文献   
5.
由于卫河所流经之地系古黄河河道,故在卫河两岸,或断或续地存在着许多陂塘,长丰泊即是其中之一.清至民初时期,长丰泊内水患频仍,人与水患的较量从未间断,但总是在开垦-陂塘变小-易遭洪水-兴修水利工程-再开垦的怪圈中发展,通过治理并未给当地人民带来预期的良好效果,究其原因,当因这种状况,一方面违背了陂塘蓄水、减灾之功用,从而造成人与水争地为利,以致水与人争地为殃的局面.另一方面,这种陂塘内的垦耕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卫河流域的生态及水环境,破坏了陂塘的蓄水作用,减少了水资源在流域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改变了小流域内的水循环,使得流域内灾害频次逐渐增加,当水灾发生时,造成水灾损失范围和程度的增大,从而最终更严重地危及到人类的生活安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湘化村的土地纠纷是当前在惠农新政下农村常遇到的问题。产生这些土地纠纷的原因主要是政策宏观调整方面以及理论和现实操作差距造成的。土地向来是中国农村一切之根本,多少矛盾纠纷也由此而起。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前人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研究的背景下,对风水学中科学实用的部分进行透视,挖掘出风水中科学实用的一面。指出风水活动在实际择址中需要考虑的地形、地势、水文、土壤等基本的地理因素以及风水择址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出的地理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人地关系理念对缓解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甚至失衡的局面具有切实的意义。采用SWOT分析法对风水发展进行简单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既有专门知识、又有全面素质的人,地学教育则承担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地学通识课为例,分析地学教育之“面”———地学教育历史发展与外部环境,探求地学教育之“里”———地学通识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结构。通过研究认为:通识化是地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也从外部推动了这一进程;地学通识教育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串联、融合地质“学科群” 下的隶属学科,通过训练受教育者的地学思维,而实现整体化地球观的主观构建。作为地学教育的支撑体———地学通识课,应当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在广度、深度与“知识重度” 上的分布,从而实现知识组织方式的最优化以及知识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两田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始终引人注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至于人们在描述一个时代的变革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分田到户”这个词。然而,“分田到户”本身并不能准确地把握一个时代的变革,在“分田到户”的同时,仍然保留着相当部分的经营权掌握在集体手中的土地,如此,标识时代变革的关键词可能并不应该是“分田到户”,而是两田制。温铁军在《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中深刻分析了两田制在中国农村的传统,认为在人地关系矛盾的约束下,保持村社集体成员的基本生存保障是中国农村社会长久维系的基本条件,如此,纯粹的土地私有制下的一田制在中国农村的历史上实际上并不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10.
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巴卡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该研究以地理学为理论依据,以3S技术、PRA访谈、田野社区调查为主要手段,对基诺山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演变进行了35a跨度的分段对比研究和驱动因子分析。研究表明:轮作周期的缩短,将直接影响到植被自然演替的方向和群落的恢复;土地利用的高破碎度加大空间异质性,给地段性生态环境增加压力;森林组分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区人口目前未对耕地产生较大压力,人地矛盾主要是在农业耕作的方式上而不是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上;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决定因素,基诺族土地价值观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