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了明确三道桥北地区古近系-白垩系的勘探方向,应用油气成藏综合分析评价理论,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和岩心录井等资料,研究了其构造、地层和储层发育等特征,探讨了油气成藏要素,并分析了其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成藏模式。三道桥北地区结构受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控制,形成不整合和断层控制的复合构造圈闭;北部库车凹陷陆相油源沿断层和不整合形成的运移路径将油气运移至白垩系-古近系复合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其中断裂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展布区带,而不整合是油气远距离运移的重要横向运移通道,古近系膏盐岩、泥岩是油气运聚成藏的重要盖层。综合成藏要素及其控制作用建立了三道桥北地区的“横向运移,垂向调整,三元控藏,构造控富”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三道桥北地区断控复合构造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地下水深埋等原因,使这一带11个县区65.56×104人口长期饮用“苦咸水”,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陇东红色革命老区缺水问题刻不容缓。文中根据已有勘查研究成果,深入总结分析了分布于黄土高原下部白垩系碎屑岩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划分为泾川-罗汉洞组、环河组和宜君-洛河组3大含水岩组;不同地带各含水岩组埋藏深度、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在垂向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下部宜君-洛河含水岩组分布广泛,含水层富水性较强,水质较好,是未来解决缺水区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3.
白垩系和第三系(K/T)界线时期发生了显生宙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和劫后复苏,自A1varez等人根据K/T界线的Ir异常提出生物大绝灭的小行星撞击假说后,K,T界线的精确时代、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大灭绝及其内在联系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K/T界限时期(约65Ma)的冲击石英和微玻球粒的广泛分布以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同时代的Chicxulub陨石坑,使得撞击说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赞同。  相似文献   
4.
额南油田是2009年发现的位于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内的一个含油气区块,主要含油气层系为下白垩统,该区块研究程度较低,亟需对沉积演化及油气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额南油田下白垩统包括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和塞汉组,但仅在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发现油气显示。通过综合分析岩屑录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阿尔善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腾格尔组一段以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为主,周边发育小型扇三角洲扇体;腾格尔组二段以滨浅湖相为主,但初期仍发育了少量小型扇三角洲扇体,后期仅发育泥岩沉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理解和揭示深时古土壤的形成与演化有助于了解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促进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发展.[方法]以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发育的古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剖面的形态与微形态、矿物组成、颗粒组成以及地球化学等发生学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开展深时古土壤发生学特征与分类研究,并基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  相似文献   
6.
克拉苏构造带超深气藏在勘探-评价过程中,气井见水从早期的边底水逐渐变得复杂化。见水井平面上不同构造位置和垂向上不同层段的出水程度、水型、水性、水与气的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储层的勘探-评价进程。以地层水试验分析、构造资料为基础,排除非地层水因素干扰,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超深气藏的5种不同类型水体(边底水、封存水、过渡带水、凝析水、非地层水)水化学相图。结合测试及试采资料明确了5种类型水体与气井产能之间的关系,边底水、过渡带水常位于气水界面或圈闭溢出点附近,对气井产能影响较大,气井较难获得高产气流;凝析水常分布在克拉苏南部构造的储层中上部,对产能影响较小,气井常获高产气流,产水量总体小且持续稳定;封存水常见于气藏东翼的储层中上部,初期产水量较大,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产气量逐渐上升,产水量逐渐减少。明确不同类型水体性质,有利于对气田勘探-评价阶段出水期地层水源头进行准确地追踪、分析,为今后正确认识气藏规模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8.
鄂尔多斯盆地由垩系地下水形成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开启型自流水盆地。白垩系是其中含水最丰富的岩体,约有7.57亿m3/a天然水资源。这些资源以白垩系下部的宜君洛河含水岩组为主要载体,供水条件也最优越。大气降水是白垩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并以盆地内部四条分水岭为高势能区,以五个河系为主要排水通道,向四周排泄。白垩系地下水主要蕴藏在盆地北部,并以淡水占优势;南部则以微咸──半咸水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形成分布规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开启型自流水盆地。白垩系是其中含水最丰富的岩体,约有7.57亿m^3/a天然水资源。这些资源以白垩系下部的宜君洛河含水岩组为主要载体,供水条件也最优越。大气降水是白垩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并以盆地内部四条分水岭为高势能区,以五个河系为主要排水通道,向四周排泄。白垩系地下水主要蕴藏在盆地北部,并以淡水占优势;南部则以微咸--半咸水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陇东盆地气候干旱、降雨稀少,盆地内分布着复杂的地下水含水层,如何有效的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怎样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以白垩系环河组地下水为例,在研究区沿泾河和马莲河共采集水化学样25组,同位素样30组,通过对比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化学样和同位素样的测试结果,来探讨陇东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的控制因素和运移规律。陇东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特征表明:地下水源于大气降水,向斜两翼为现代降水,向斜核部多为古地质历史时期大气降水;地下水从东西两翼顺层汇集到天环向斜核部,在盆地中部地区河流下游地段排泄于河流或流出盆地;盆地西翼地下水径流交替较东翼快。受陇东盆地地层结构的影响,白垩系地下水向斜核部运移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