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鸽源冠状病毒PSH株纤突蛋白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PSH株S基因由350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条由1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S基因编码产物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分别由541和6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PSH株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为精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精氨酸(RRFRR),与多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切割识别位点相似(RRF/SRR)。与GenBank中其他冠状病毒毒株S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相比较,PSH株与IB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79.3%~99.6%,而与其他冠状病毒包括火鸡蓝冠病病毒和SARS病毒的同源性均小于37.8%。表明,鸽源冠状病毒PSH株属于第3抗原群冠状病毒,且与IBV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上海等4省市动物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上海、浙江、安徽和湖北4个地区感染鸡、鸭、猪、牛和犬的5种冠状病毒,即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EG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牛冠状病毒(BCV)和犬冠状病毒(CCV)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抽查,共完成测试样品2 368份,包括566份拭子样品和1 802份血清样品。检出IBV抗原阳性4份。在血清学调查中,发现IBV抗体的阳性率为86.4%(鸡)和0.7%(鸭);猪TGEV阳性率为6.8%,PRCV阳性率为18.7%;牛BCV阳性率为5.4%;犬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50%。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相关性的角度,对动物冠状病毒属成员的抗原性、病原性、生态学和公共卫生意义进行了综述,认为SARS的发生与流行可能对传统的冠状病毒病原性理论提出了挑战,很有必要重新评估动物冠状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为我国新发现的一种人类传染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 ,以体温升高、咳嗽和急性纤维素性肺炎为特征。病原学研究发现其主要病原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病毒具有冠状病毒典型的形态特征 ,可在VeroE6细胞上增殖 ,并产生细胞病变。病毒基因组为单股RNA ,大小约为 2 9 8kb ,有 1 5个阅读框 ,与已知冠状病毒基因同源性为 56 %~ 63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人呼吸道冠状病毒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血清与该病毒有部分交叉反应性。根据病毒基因序列和致病性 ,推测它可能由某动物病毒突变而来。目前 ,实验室诊断方法有ELISA、IFA、RT PCR和Real timePCR等。  相似文献   
5.
6.
SARS灭活疫苗的实验免疫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 SARS灭活疫苗在实验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 ,初步探讨 SARS灭活疫苗的免疫机理。方法 :利用 Vero E6细胞培养 SARS病毒 ,加入甲醛将其灭活 ,以此为抗原 ,筛选合适佐剂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分别免疫 BAL B/ c小鼠、C57BL/ 6J小鼠及 SD大鼠 ,免疫后每两周采外周血一次 ,用流式细胞仪测外周血 CD4 、CD8 ,计算淋巴细胞总数。同时用 EL ISA法及中和抗体法测定抗 SARS冠状病毒 Ig G抗体的水平。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SARS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后的实验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计数、CD4 / CD8 T淋巴细胞之间的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Ig G中和抗体水平达到 1∶ 2 560 ,EL ISA抗体水平达到 1∶40 960。表明 SARS灭活疫苗可以有效刺激实验动物体内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活化过程 ,能成功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SARS灭活疫苗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可刺激实验动物产生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特异性 Ig G抗体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非典”与动物的关系及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业的影响 ,并对首批解禁的 5 4种动物的市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由于危害严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各国科研人员努力下,目前已完成了十几个毒株的分离与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本研究对世界各地分离的SARS毒株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毒株的同源性在99.8%以上,SARS病毒的遗传稳定性较高;将SARS病毒与其它冠状病毒基因组以及编码蛋白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证实SARS病毒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可能进化起源较早,并发现SARS病毒和牛冠状病毒同源程度最高。SARS病毒orflab、orfla、S、M、N编码区氨基酸序列和牛冠状病毒同源程度最高,鼠肝炎病毒次之。  相似文献   
9.
为对SARS N蛋白的功能进行研究,并建立快速、方便的诊断方法,将已克隆、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GEX-4T/N转化至E.coli BL21中,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与兔源GST多抗在66 kD处有很强的反应性,融合蛋白GST-N分别通过GSTrap FF 1 mL纯化柱和割胶纯化两种方法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和变性的融合蛋白.其蛋白浓度分别为0.85 mg/mL和0.433 mg/mL.利用纯化的GST-N蛋白免疫SPF BALB/c小鼠,获得4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SARS N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3E5、6B9、4C2、4B7,经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获得的4株抗SARS N单克隆抗体与纯化的N蛋白均具有特异反应性,且不与禽冠状病毒的N蛋白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0.
郑尚永  潘卫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08-12211
[目的]通过拼接完成对SARS S蛋白的上下游序列S1和S2的合成,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具活性的S1和S2蛋白。[方法]利用不对称PCR方法以及采用设计酶切位点将2个片段连接的方法合成SARS香港株S蛋白上下游2个片段S1和S2;构建S1和S2这2个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1和pET28a-S2,并转化BL21表达菌株,然后用IPTG诱导目的基因的表达并提取纯化目的蛋白。[结果]连接得到S1和S2这2个基因片段,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结论]该研究为后续SARS疫苗研究提供检测抗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