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吴城周边的9个湖泊包括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和常湖池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在约100km的有效样线调查中共记录到72只东方白鹳个体,分布于7个样方中,其中大湖池观察到个体数量最多共37只,其次为蚌湖共28只、中湖池4只,沙湖3只。通过比较7个东方白鹳样方和随机选取得9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变量,发现两者之间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平均水深和湖面宽度差异性显著(P〈0.05)。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沼泽地或浅水湖中。栖息地植被主要由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平均植被盖度为(13.06±22.87)%,平均植被高度为(4.51±4.03)cm。决定东方白鹳分布的环境因子为平均水深,其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区域。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对东方白鹳野生种群威胁因素包括偷猎、放牧、餐饮业和捕鱼业等。  相似文献   
2.
笼养东方白鹳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描述并分析了笼养东方白鹳的营巢及产卵时间、试巢、整巢、异步孵化、育雏等五个繁殖生态现象,同时总结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希国 《野生动物》2011,32(3):164-166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总面积45.40万km~2,生境多样,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两大平原分布,也是全国湿地面积较大的省份。是我国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区,但由于湿地开发,人为不同程度地干扰使得东方白鹳的繁殖地不断缩小,繁殖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省繁殖数量仅有10余个巢。从1990年在全省开始了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200多个人工巢,有80余个巢被利用。东方白鹳的繁殖数量由10余只上升到现在的150多只。东方白鹳的繁殖种群已经明显回升。今后应该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扩大东方白鹳在三江平原的繁殖种群。  相似文献   
4.
由于气温的变化,原来属于夏季繁殖鸟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在北京市出现了越冬群体.为了解黑鹳的越冬生态特点,从2004年1月到2009年3月,在北京十渡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对其种群数量、生境选择、取食规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黑鹳选择该保护区的拒马河作为其越冬地,种群数量从2004-2005年冬季的28只下降到2007-2008年的17只,但随后恢复到了23只.越冬群体于11月中旬形成,次年3月中旬分散,但群体形成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黑鹳对取食生境具有依赖性,主要食物为鱼类(>92.4%).成年和亚成年黑鹳的食物构成没有差异(Mann-Whitney Utest,U=1.00,p=0.44).在越冬初期,取食活动主要发生在早晨和中午,越冬中期则集中于下午,而在越冬后期,分为清晨和傍晚两个取食阶段.按照每日取食6 h计算,成年黑鹳的每日进食量约538 g,亚成年个体约449 g,与人工饲养条件下黑鹳的饲喂量相近.在越冬后期,观察到取食过程中群体内部存在争斗行为.对越冬黑鹳的干扰主要来自旅游活动对取食生境的改变、人为筑坝提高水位、在滩涂开辟新的旅游场地减少了适于黑鹳取食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鸿雁和东方白鹳体表的2种虱子通过形态结构观察、显微测量,并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寄生在鸿雁体表的虱子为鹅啮羽虱(Esthiopterum anseris),寄生在东方白鹳体表的虱子为鸭羽虱(Trinoton quequedulae)。  相似文献   
6.
黑鹳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鹳(Ciconia nigra)是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公约“红皮书”中的保护鸟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近年来由于生存条件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使其自然种群数量稀少,濒于灭绝.依据近年来对黑鹳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成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分布、习性、栖息地、食性、繁殖、发育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从2008年9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和2009年2月22日至4月25日,对北京房山区十渡自然保护区的黑鹳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静栖、警戒、飞行、游走、梳羽及其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黑鹳的行为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各行为活动侧重点不同。同时,针对当地情况提出了进一步保护黑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行为描述和记录的方法,对笼养条件下白鹳雏鸟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对白鹳雏鸟生长期行为变化作了充分的描述和记录,对白鹳种群数量的增加和笼养条件下的繁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黑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1993年对黑鹳先后组成4对配偶,共产卵32枚,受精卵14枚,受精率43.75%,出雏8只,出雏率57.4%,成活5只,成活率62.5%。黑雏在笼养条件下,3岁龄性成熟。齐齐哈尔地区4-6月份产卵,一般窝产卵4枚,年最多产卵16枚,孵化期31天。黑鹳为晚成鸟。自然育雏在雏鸟出壳后3-4小时开食,人工育雏24小时开食,15日龄雏鸟开始生长初级飞羽羽鞘,20-25日龄能站立,30-35日龄  相似文献   
10.
杨陈  侯银续  周立志 《中国鸟类》2013,4(2):161-169
环境因素会影响到动物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和野生环境相比,活动空间小、种群密度高,且人为干扰强度大。动物在圈养环境下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刚性行为而丧失许多弹性的行为,并出现一些刻板行为,这可能导致动物在圈养条件下繁殖失败或存活率较低,还会影响到以后将其再引入到野外环境下的成功率。为了了解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在圈养环境下的现状,以及影响圈养个体的受胁因素,我们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在合肥野生动物园,对环境因子、人为干扰和自身繁殖周期等因素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瞬间扫描取样法采集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繁殖多代组(组 1),繁殖一代组(组 2)和非繁殖组(组 3)相比,维持行为(觅食和运动)的比例没有变化,但是弹性行为(防御、理羽及繁殖)的比例在 3 组之间存在差异。相对于繁殖组,非繁殖组呈现出较少的弹性行为。同时,由于不同季节环境温度、人为干扰、日照时间的变化,使得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对东方白鹳在半圈养条件下行为时间分配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希望能为这一濒危物种未来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