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4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五年来,陇西县马属动物中流行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等为特征的传染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原体检查,确诊为驽巴贝斯虫病。经用血虫克星或贝尼尔特异性治疗,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羊的巴贝斯虫未定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灿  白启 《中国兽医学报》1997,17(2):116-119
  相似文献   
3.
4.
牛卵形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长期在液氮或-80℃冷冻保存虫株-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的体外培养方法,并探讨了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内保存2年之久的牛卵形巴贝斯虫809814号虫株,先经过BO-SCID小鼠体内大量增殖后,在完全埋头液和37℃,5%CO2,5%O2,90%N2培养箱内能够快速增殖,连续培养45天,继代9次,B.ovata在BO-RBC-SCID小鼠体内染虫率可达15%以上,体外培养最高染虫率为6.3%,染虫率5%以上红细胞可作诊断用抗原的制备材料或用液氮(或冷冻)继续保存。  相似文献   
5.
应用冷冻血清对1株采自自然感染的水牛牛巴贝斯虫进行了长达72d的体外连续培养,共继代20次,培养72h红细胞染虫率最高达14.1%,平均为8%~10%。培养20d和30d的牛巴贝斯虫经液氮保存复苏后,接种于去脾水牛犊均引发了严重的牛巴贝斯虫病,从而说明已建立了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且经培养后的牛巴贝斯虫致病力没有改变。本试验利用6头份的冷冻健康水牛血清同时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并非所有的健康水牛血清均适合于体外培养牛巴贝斯虫。这一发现对建立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和研究水牛牛巴贝斯虫病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河南省唐河县对肉用牛和耕牛的循环系统疾病和一些传染病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对肉用牛和耕牛的寄生虫病尤其是巴贝斯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巴贝斯虫对肉用牛和耕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给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在河南省唐河县大河屯乡设立了试验点,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1材料与方法1.1病原体检查每天从发病肉用牛或耕牛的耳静脉采血涂成薄片,每次2~3片,以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油镜检查虫体。每张血片观察500~1000个红细胞,观察虫体形态、大小、位置及染色质团等情况。1…  相似文献   
7.
牛焦虫病是由焦虫寄生在牛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需硬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牛的焦虫病病原体种类繁多,异地调运常导致多种病原体同时寄生,引起混合感染,使病情加剧.2005年12月下旬贵州省县荔波县从北方引入高代杂交能繁母牛时就曾发生过牛的双芽巴贝斯焦虫和泰勒焦虫混合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马巴贝氏焦虫和驽巴贝氏虫是导致马属动物巴贝斯虫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主要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红细胞内并引起血液原虫病,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害着马属动物的生长健康以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1马属动物巴贝斯虫病概述马属动物巴贝斯虫病由马巴贝氏焦虫和驽巴贝氏虫经媒介蜱传播寄生于马属动物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以高热、贫血、黄疸、心肺机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并呈现出地方性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等特点,一般每年的1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但是到5、6月则很少见到该病的发生。易感动物是马、驴、骡等马属动物,患病的马属动物通常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机体迅速消瘦、持续高热(可达42℃)、可视黏膜苍白、黄疸、心肺功能障碍等。处于患病后期的马属动物会出现严重的心衰症状,体力不支,被蚊虫叮咬的地方还会持续出血,并且很快死亡。  相似文献   
9.
根据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18S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检测双芽巴贝斯虫的实时荧光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最小检出量为1.1×101 copies/μL的标准质粒,比常规PCR灵敏1 000倍;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1%1.14%和0.31%1.14%和0.31%1.50%,均小于2%;特异性强,对牛常见的其他两种血液原虫和健康血液无交叉反应。用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和常规PCR分别对3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实时荧光PCR和常规PCR的检出率分别为30%和16.7%。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荧光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灵敏、准确、快速检测双芽巴贝斯虫感染,将为蜱传牛梨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引起羊巴贝斯虫病的病原虫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Babesia motasi Lintan,BLT)及羊巴贝斯虫未定种新疆株(Babesia sp.Xinjiang,BXJ)的核型和亲缘关系,通过DNA大片段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三代高通量测序对2种虫体进行核型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种巴贝斯虫都有4条染色体,但基因组的大小与核型分析不一致,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基因组大小为11.1 Mb,4条染色体大小分别为6.0 Mb、3.0 Mb、1.1 Mb和1.0 Mb;羊巴贝斯虫未定种新疆株基因组大小为7.0 Mb,4条染色体分别为2.4 Mb、2.0 Mb、1.7 Mb和0.9 Mb;羊巴贝斯虫未定种新疆株与牛巴贝斯虫的亲缘性较近,而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与双芽巴贝斯虫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